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女巫的子孙
监狱
中的
复仇
风暴
女巫
子孙
狂欢
特征
探究
吴琳
第 32 卷 总第 157 期Vol.31 Sum No.1572023 年第 1 期No.1,2023广东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之交美国女性小说中消费文化研究”(17YBA4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21228【作者简介】吴琳(1973),女,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雨(199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监狱中的复仇风暴:女巫的子孙中狂欢化特征探究吴琳 杨雨(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摘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女巫的子孙通过渗透在文本中的狂欢仪式、狂欢化场景和狂欢精神呈现出鲜明的狂欢化特征。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菲利克斯和托尼的命运经历与脱冕加冕的狂欢仪式高度契合,小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场所弗莱彻监狱是一处充斥着浓厚的狂欢化色彩的场景,而小说隐含的狂欢精神,即狂欢节及其仪式中蕴含的颠覆与更新、摧毁与重构精神,则通过监狱囚犯和托尼等人演绎现实版莎剧暴风雨的过程来展现。女巫的子孙体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反映了作者阿特伍德对官方等级秩序及主流话语的批判和颠覆,以及对边缘群体生存状态的观照。【关键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巫的子孙;狂欢化特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32X(2023)01006806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享誉国际文坛的加拿大作家、文学评论家、诗人,其作品聚焦于加拿大民族身份、女性的生存与困境、底层边缘群众人权等主题。女巫的子孙(Hag-Seed 2017)是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现代版,讲述了戏剧导演菲利克斯在接连遭遇至亲离世和助理托尼背叛后被迫离职,隐姓埋名在弗莱彻监狱教授罪犯们莎士比亚戏剧,最终他利用在监狱执导并上演暴风雨的机会向托尼等人复仇,成功地恢复原职的故事。小说中,菲利克斯成功复仇的关键因素是在监狱里执导了一场让故事主要人物得以参演其中的群众性戏剧,颠覆了舞台下现实生活中贫困潦倒的自己与身居高位的托尼等人悬殊的身份差距,同时,让托尼等人丑恶面目得以曝光,藉此迫使托尼等人退位。小说讲述的复仇过程呈现出脱冕加冕型结构,弗莱彻监狱作为主要故事人物相聚和交往的场所在复仇过程中成为狂欢广场的变体,小说隐含的对现代社会权力政治及主流话语的颠覆和改写与摧毁和重构的狂欢精神相呼应。上述这些元素使女巫的子孙表现出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因为小说问世时间较短,目前有关这部小说有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它与暴风雨的对比研究,有关小说的复仇主题、创伤书写与疗愈主题、空间政治等方面的分析,但迄今尚未有人关注小说呈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源自欧洲的狂欢节民俗,融合了平民大众日常生活中带有狂欢特征的活动,如盛宴、庆典等。狂欢节庆活动的中心是广场,它具有全民性的特点,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平等对话,甚至是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由此,官方等级秩序和教会的精神桎梏被打破和重构,人与人的距离感消失,逐渐形成平等自由的氛围,体现出摧毁与更新的狂欢精神。狂欢节仪式及其所蕴涵的独特精神转化成文学语言,就是文学的狂欢化。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解读小说女巫的子孙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狂欢仪式和狂欢化场景移植在女巫的子孙小说世界中,形成了该小说狂欢化的外部特征;狂欢精神渗透在故事内容和主题中,构成了该小说狂欢69语言文学化的内在特质。本文通过分析狂欢仪式、狂欢化场景和狂欢精神在女巫的子孙中的移植和渗透,揭示了阿特伍德狂欢化书写之下对主流话语权威的颠覆和改写以及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观照。一、狂欢仪式:脱冕与加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提出“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随后脱冕”1163。加冕与脱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加冕“从一开始就透着脱冕的意味”1161,脱冕也不是完全的否定和毁灭,蕴涵着更新与交替的希望,预示着下一次加冕的可能性。加冕与脱冕的仪式移植在文学作品中,赋予相应的故事情节和被加冕/脱冕之物深刻的象征意义。在小说女巫的子孙中加冕与脱冕指涉的是人物命运的两个极端,即菲利克斯和托尼社会地位的陡然提升和骤然跌落。小说围绕着主人公菲利克斯的复仇之路展开,匠心独运地在开篇将他前半生加冕般的生活经历当作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简要介绍出来,继而迅速切入正题菲利克斯被脱冕。菲利克斯原本是梅克西维格戏剧节的艺术指导,事业曾如日中天,他的地位和艺术成就如同他的冠冕,他能指挥一切、掌控一切,“技术能手、灯光设计、音响技师,全由他精心挑选”212。然而,加冕预示着脱冕,菲利克斯戏剧事业的如日中天也暗示了那之后的日薄西山。女儿米兰达离世后,他将戏剧以外的事务全扔给了助理托尼,更加疯狂地投入到戏剧排演中,期望借助暴风雨让米兰达“重生”。而两面三刀、精于权术的托尼则通过“巴结他们艺术事业的金主,和理事会成员密切交往,争取各级政府机关的资金支持”213等卑鄙手段游说和贿赂理事会成员,取代了菲利克斯的职位,之后他又步步为营当上文化部长。显而易见,通过钻营巴结而获得高位的托尼仅仅只是个被加冕的小丑。“把小丑加冕成国王的同时,国王也被脱冕成普通人”335,此前声名卓著的艺术指导菲利克斯被脱冕成了无业游民,他的艺术才华被降格成毫无价值的东西。这两人截然相反的经历体现出阶级地位背后的资本运作,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再由能力水准来衡量,而是受资本利益的支配,这使得原本严肃的等级地位变得荒诞可笑。但是,菲利克斯的脱冕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失败。经历了失去女儿和被迫离职的双重打击,决心复仇的菲利克斯通过应聘获得了弗莱彻监狱戏剧教师的职位。在负责监狱“读文学,学文化”的项目期间,他培养起了一批颇有经验的演员和能够为他所用的行家里手。三年后,他等到了复仇的绝佳时机:已当上文化部长的托尼将来监狱视察。菲利克斯借着在监狱执导暴风雨的机会,与承担表演任务的犯人们相互配合,使用密闭的情境引诱托尼暴露了他不正当的上位手段,并且通过下药的方法使得托尼丑态尽现。因为托尼寡廉鲜耻的面目都被菲利克斯用事先安装好的监控设备所捕捉,他只好宣布辞职,至此彻底失去了高高在上的身份和地位;而菲利克斯则在此次事件后得以顺利恢复原职,实现了新的加冕。主人公菲利克斯一波三折的经历可视为“加冕脱冕再加冕”的过程。小说中,阿特伍德将脱冕与加冕戏剧性地并置于两个对立角色的人生历程中,创设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宿命感,人物命运的轮转中折射出社会等级地位相互转化的属性。菲利克斯在历经一系列象征性的加冕与脱冕后,意识到人生状态的相对性,所以他即使重新赢得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职位,也已不再执着于此,而是将工作移交给后辈,以一种新的方式去面对世界的荒诞和无常。二、狂欢化场景:狂欢广场和狂欢大众“狂欢广场,即狂欢演出的广场”1166,是狂欢节的中心场地,具有全民性和无所不包的特点。广场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狂欢化”的人物形象及其交往互动有机关联。在巴赫金看来,情节上和现实中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形形色色人们相聚和交际的地方,例如大街、小酒馆、道路、澡堂、船上甲板等等,都会增添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1166。“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同于官方严肃压抑的生活,其中“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1167。女巫的子吴琳 杨雨:监狱中的复仇风暴:女巫的子孙中狂欢化特征探究702023年第 1 期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第 32 卷 总第 157 期)孙中,阿特伍德将狂欢广场的含义拓展延伸到了弗莱彻监狱,作为情节展开的主要场所,各式各样的社会底层人物在监狱中亲昵而随意地接触和交流,狂欢节式的庆典在其中展开。弗莱彻监狱里面关押了各种各样的犯人,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他们的年龄从十九岁到四十五岁不等。他们的肤色和发色各异,从白色、黑色到黄色、红色和棕色。他们犯的罪五花八门”283。他们身份各异,有黑社会成员,有半吊子的毒贩,有盗贼、抢劫犯,有黑客、医生、会计和律师等等。犯人们年龄、族裔、身份的混杂性体现了监狱包罗万象的特点。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在主流社会中走投无路的菲利克斯逃往监狱世界,随后,安妮、托尼、塞伯特等人相继到来,故事主要人物都聚集到弗莱彻监狱中,这里成了情节发展的重要场所,充满互动与转折,近似于一个众声喧哗的狂欢广场。“广场集中了一切非官方的东西”4172,其中的语言充满了对一切神圣之物的亵渎和歪曲,是一种特殊的“狂欢式自由不羁的语言(亲昵的、露骨下作的、插科打诨的、夸奖责骂的等语言)”1168。这类语言与官方语言大相径庭,迎合了民间大众想要畅所欲言表达自我的需求。主流社会中,人们的交流会受到官方礼仪道德的束缚和规约,而关押在弗莱彻监狱的犯人们惯用的语言是冒渎不敬的。他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我,习惯使用脏话和诅咒,“遭痘疮的”“狗娘养的”“他娘的”之类的语言是他们的口头禅。此外,带有官方规训色彩的入狱编号和犯人们的真实姓名在小说中被故意隐去,监狱中戏剧课堂上的犯人们都有一个绰号,例如“飞毛腿”“八只爪”“弯铅笔”等等,而不是以真实的名字相互称呼对方,因为人物的真名和入狱编号蕴涵着规范严肃的意味,使用绰号则让人们相互之间多了一份亲昵,以及并无恶意的揶揄和笑谑。“广场话语是一个具有两副面孔的雅努斯。广场赞美是反讽的,正反同体的。它处于辱骂的边缘;赞美中充满了辱骂”4184。小说中,辱骂式的、侮辱性的话语常被犯人们用来表达赞美和褒奖。在暴风雨演出结束后,菲利克斯告诉演员们“读文学,学文化”项目得以保留,飞毛腿大喊“狗娘养的太好了”2251,八只爪赞叹道“真他娘的了不起”2252;在称赞玛丽烤的饼干时,犯人们评价说,“她烤的点心真是狗娘养的一流”“遭痘疮的太好吃了”2265。这些无所顾忌、坦率直白的语言消除了正式交流中的距离感,这种鄙俗大众的叙事口吻折射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与热情,底层平民们发出的声音汇聚交融,颠覆了高雅宏大的文化和官方的语言体制。监狱中举行的剧组大联欢可视为广场上的狂欢节庆典。筵席是民间盛宴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宴饮场面出现在故事中监狱剧组的庆功宴里。“大伙谈着,姜汁啤酒瓶叮当地碰撞着,一派低调而和谐的庆祝氛围”2276。在象征胜利与成功的剧组联欢会上,每一个参演者都夸张地赞美其他人像真正的演员一样,“大家击掌、碰拳,相互庆贺,没准还会把滚着字幕的片尾再看一遍,发出阵阵欢呼”258。显而易见,犯人们此时此刻跳脱去了沉重的身份,享受着作为戏剧演员丰富多彩的生活。监狱中这一集体性的庆典让罪犯们从僵化的牢狱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暂时地享受充满欢笑、自由自在的狂欢广场式的生活。在其间体验不同的身份视角,拓展对生命的体验,以积极的态度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各种可能。通过将监狱描绘成狂欢广场,阿特伍德弱化了监狱作为严肃国家机器的一面,扩展了狂欢广场的含义;同时,借助于对犯人们各式各样的形象以及插科打诨的生活场景描写,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狂欢氛围。三、狂欢精神:颠覆与更新狂欢节及其仪式的核心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是“摧毁一切和更新一切”1160的狂欢精神。“17世纪下半期以后,狂欢节几乎已完全不再是狂欢化的直接来源。已经狂欢化了的文学,其影响逐步取代了狂欢节的地位”579。文学作品中的狂欢精神体现为对等级秩序的挑战和颠覆,“用鲜明的平民意识与非精英意识打破人类文化传统中的等级制度”697。值得强调的是,颠覆严肃的等级秩序是为了将其重建为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随便而亲密的接触、俯就、平等和自由对话。颠覆71语言文学吴琳 杨雨:监狱中的复仇风暴:女巫的子孙中狂欢化特征探究与更新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循环中赋予文学体裁“特殊意义上的未完成性,并同没有定形的、正在行成中的现代生活产生密切的联系”7501。就小说本身而言,女巫的子孙虽借用了暴风雨的情节框架,却不拘囿于该戏剧的内容,可视为是莎剧在现代语境下的更新与重构,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女巫的子孙利用菲利克斯从事戏剧节艺术指导这一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