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育人
背景
民办高校
课程
发展
现状
路径
探索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在课程育人的实际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当前思政课存在“单兵作战”现象,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程度有待于提升,部分思政队伍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对“大思政”体系的认识不足,因此,必须充分改革课程育人路径。民办高校应当强化组织领导,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着重发展,确保专业课和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充分调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及方法共享;强调教书育人,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关键词“三全育人”;民办高校;课程育人;大思政;思政课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23)5-0067-03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 5 月 第 5 期张 娟基金项目: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课题“甘肃民办高校 三全育人 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BWJX010)作者简介:张娟(1985-),女,甘肃庆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课程育人发展现状与路径探索(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的课程教学集中在课程育人的实施案例十分稀少。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求将课程育人体系深入到教学一线,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方面达到育人效果。因此,民办高校应当抓住课程发展改革的宝贵窗口期,不断加强课程育人的相关研究。当前不少学者对于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但是对于民办高校与“三全育人”背景结合开展的研究十分稀少。“三全育人”基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重要文件,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主要的连接渠道。因此,通过课程育人来实现“三全育人”,应当作为高校教师的主抓点,落实课程的深化改革,不断加强高校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动民办高校的课程进行全面优化,深入发挥课程育人的效果。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归纳了“三全育人”背景下甘肃民办高校课程育人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路径,对于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效果提升具备参考价值。一、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发展现状(一)民办高校思政课存在“单兵作战”状态在高校课程育人过程之中,思政课往往作为课程育人的主要实施对象。然而只通过思政课来实现育人或实现“三全育人”是不可行的。原因是高校思政课存在理论深度高、包含内容广、教学内容较为单调等特点。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学习兴趣往往有待提升。但在许多民办高校,对于课程育人的主抓手仍然体现在思政课上,这无疑是十分严重的缺陷,导致专业课程育人功能仍处于局部探索阶段,课程元素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未能形成整体设计1。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提倡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实现育人,很明显单从思政课出发,难以满足“三全育人”任何一个方面。思政课的教育在教学实施对象上,只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也仅停留在每周一次或两次的思想政治课程上。在教育方位上,仅仅通过单方向的课程实施教育。因此,存在很明显的“单兵作战”现象,所以必须深刻认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深入联系,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两张皮”现象,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现象,从而提升不同课程、不同学科教师、不同类型教育的育人效果,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在所有课程上的完善布局。(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有待于提升当前民办高校在实施课程育人的过程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明显脱节,二者结合的范围和深度十分不足,难以做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如何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所收获的内容深入地反映到现实生活之中。而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如果出现脱节,也会加剧这一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接受调查的 750 名学生中,6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思政教育内容能接受,3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内容过于抽象,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思政教育从理论出发,是“空中楼阁”式的2。这反映出民办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之中,高校教师教学应当突出现实性,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之中真切地感受到课程中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让学生重视起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提升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程度,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教育,才能够让高校课程育人更67DOI:10.16227/ki.tycs.2023.0281加具备现实作用。(三)思政队伍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对于民办高校课程育人而言,当前其发展受限制的原因还体现在部分思政队伍教师的德育意识十分淡薄。许多教师往往将思政课程作为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科,仅仅将课程教学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或者能否有效地理解,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做关心,在课程考察时也只是使用考试的方法来评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这明显背离了思政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本质。对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而言,这也不能满足思政教师的个人操守和教学目标,尤其是教师的德育意识往往决定着教师会使用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来从事对于思政课程的目标建设、计划建设和要点分析,直接关系着思政教师队伍与受教育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如果思政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淡薄,必然会导致课程的育人效果受到最根本的限制,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德育追求也会受到明显的压制。因此,要想提高课程育人效果,必须从教师自身出发,首先提升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才能做好后续的工作,发挥课程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四)对“大思政”体系的认识不足2022 年 7 月 25 日,教育部等十部门以教社科2022 3 号印发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支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于民办高校部分课程的教师而言,其对于教学的追求往往仅局限于单独的课程体系内容上,并未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完备的、充足的、深刻的“大思政”体系的认识,对于“大思政”的认知程度、关注程度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对于课程育人而言是十分严重的缺陷。课程育人本质上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通过以思政教育为主要路线,发挥课程独有的特点,将课程的主线灌注思政教育的要素,并且把所有课程的思政要素相汇集、融合、统一,从而形成一门“大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项目,真正做到不同课程之间的思政要素联通互享。但是,一旦对于“大思政”体系的认识不足,必然会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抓不住主线,难以找到不同课程之间的共通点,缺乏能够指挥所有课程实现协同并进的方法。二、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路径探索(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虽然不是政府部门,但是仍然需要关注课程育人的顶层设计。对于课程育人而言,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只有一个坚强的、开明的、具有广泛视野的组织,才能真正推动民办高校的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从领导方向上真正实现课程的有效育人。在组织领导能力进行强化之后,还应当推进“三全育人”形成较为固定、集中、长期的工作机制建设,让“三全育人”这项工作能够在制度上得到合理的保障,具体包括规章制度的保障、后勤的保障、监督的保障、考察评价的保障等内容,让“三全育人”工作与课程育人同向而行,真正发挥二者的协同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完善“三全育人”的体系建设,不但要从课程育人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团队建设、党团建设等内容,不断推进课程育人与“三全育人”中其他的实现方式进行协同建设,将“三全育人”的体系完善,使其容纳教师和学生在校的所有行为,从而保障“三全育人”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展开。这与组织的强力引导和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合作密不可分,必须建立一个真正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全方位发展路线。(二)着重发展、确保专业课和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于专业课和思政课教育协同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必须深刻认识到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显著特点。民办高校在教学目标上更多地强调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强调学生在工作一线的表现水平,在教学时往往更强调对于专业课的建设,而思政教育则有所欠缺。因此,应当在专业课和思政课教育同向而行上,更多地实现系统建设,以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为目标。首先,应当建立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的教师交流、合作、互助机制,不断推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育人协同战线,让二者在角色定位上不断靠近,突出思政教育的元素一致性。其次,加强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让学生在受专业课和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思政元素。通过对于学生接触到的对象,即两种类型课程的内容上的建设保障,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之中,能够得到多角色的对象协同,让学生能提升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实践和关注度,从而保证民办高校也能够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政水平的建设。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而行的过程之中,还应当建立相辅相成的学生状态评价方法,通过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内容上的一致性或相似化评价,能够帮助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找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之中的薄弱点,瞄准学生发展的方向,对于课程进行优化,对于学生需要补足的方面进行重点攻克。最后,还可以建设相应的数据库,让不同课程的教师能够借鉴彼此之间的教学案例。通过数据的共享管理,还能有效地实现对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或思政水平进行划分,找到学生之中表现较差的群体,也能找到学生中的先锋模范群体,合理地利用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后进学生,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实现自我优化和建设,从而间接地推动课程育人的效果提升。68(三)充分调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及方法共享课程育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介质。因此,为了提高民办高校课程育人的效果,可以从充分调动课程育人的资源及方法共享上进行实现。在课程育人资源的实现上,应当着重关注教师育人的实践线索,实现全方位育人。比如,对于实践类课程而言,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实践过程之中对于典型案例的分析,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准备过程之中,可以有计划地选取相应的案例,例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或是经典红色故事。通过对于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对于相似类型的课程而言,这往往是十分有效的。例如,相似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程内容之间的联动,让学生能够从一个具有育人效果的对象之中承上启下,实现对于育人资源的长期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课程而言,则可以合理地借鉴相似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关注到不同学生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多项选择)可知,750 人之中,338 人接受采用分组讨论、参与式、问题引导的方式,187 人接受融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667 人接受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动画、视频、案例、红色资源)熟练运用案例讲授,600 人接受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正确的引领和启发。由此可见,应当合理地利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网络教学手段,着重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目标上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可以不断创新手段,减少传统的问题式教学。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上,还应当认识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之间的相同性和不同性。对于思政教育资源而言,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表现方式上即便有明显差异,但是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应当推动思政教育在理论或是实践上得到有机统一,不论是哪种教育,都应该将资源进行合理地转化,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教育方式之间的壁垒得到打破,真正推动“三全育人”过程之中的全方位性得到最好补足。(四)强调教书育人、切实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引领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教师是最关键的一环,即便当前课程育人背景下,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对象改革,但是,教师作为课程育人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在课程育人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和线索作用。因此,在民办高校课程育人路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