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食物
哲学
解读
实践
路径
伍跃辉
3342023 年第 2 期文史长廊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RRIDOR“大食物观”的哲学解读与实践路径伍跃辉(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81)摘要:“大食物观”顺应时代绿色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意愿,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再创造再发展,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对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换,探索新型生物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关键词:大食物观;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大食物观”是继“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之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的组成部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创新。“大食物观”遵循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生态保护规律,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一、“大食物观”的哲学内涵马克思唯物主义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是“大食物观”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态的发展、消费、伦理思考是“大食物观”的理论源泉;中国人民对自然的生产实践是“大食物观”的思想根基。“大食物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与实践,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的生动范例。(一)大食物观里的辩证法马克思生态辩证法勾画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社会,生产者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统筹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同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调节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食物观”是马克思生态辩证法的中国实践,“向森林要食物”的本质就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今天我们向森林要食物,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蛋白,首要前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过度索取的方式取得食物,竭泽而渔,焚薮而田,都不可取,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食物观,在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安全的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二)“大食物观”里的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都将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些朴素的自然观所孕育的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他提出的消费行为规范节用,从生态消费、经济伦理两个方面进行了辩证统一的论述,“生产”是“节用”的前提条件,“节用”是“生产”的良性助推动力。墨子主张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来提高消费水平,强调消费必须以生产为基础,消费水平也必须与生产水平向适应,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大食物观”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朴素自然观的基础上,从绿色低碳多样性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拓展与创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体现在吃饭问题上,就是从最初食物果腹“吃得饱”的自然状态向营养健康“吃得好”的多样性转变,要因地制宜统筹生产力与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在端稳中国饭碗的前提下,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需求,提供种类丰富的食材。(三)“大食物观”里的科技哲学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食物观”,体现了对自然物质循环规律的把握,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为我国实现生态产品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大食物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资料之间、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之间的多重共生关系,向整个国土资源要食物,向生物资源要热量、要蛋白,坚持森林和林业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大食物观”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根据供给侧关系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有效调3352023 年第 2 期文史长廊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RRIDOR整,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向食物供给多元化转变。唱好“林草戏”,念好“山海经”,完善科技生态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二、“大食物观”的变化哲学思想(一)稳中求变、稳中向好的基本表现中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食物短缺、食物供给能够基本满足居民生存需求以及食物供给需要重新调整等主要阶段。在当前阶段,“大食物观”能够在下述主要方面满足中国人饮食稳重求变向好的相关需求。1.“大食物观”已经由观点发展成为具有指导实践可能得理论。近代中国“大食物观”这个概念出现相对较早,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当中“大食物观”并未能够形成完善的理论,即“大食物观”在实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目前,根据国家绿色发展以及健康国民等相关理论,我国食物供给模式以及食物需求已经出现一定变化,根据当前食品研究发展等相关情况,“大食物观”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能够指导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2.中国人对食品的全新需求,同样使得“大食物观”的理念能够更为深入。中国人的食品消费习惯以及食品消费需求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近两年来受到疫情等影响,除传统大型食品生产以及销售企业外,大量生产预制菜等产品的销售以及生产企业同样获得了相对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这种类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大食物观”的理念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融合更为紧密,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习惯等层面已经实现了与“大食物观”更为全面深入的结合。3.在消费习惯方面当前中国人的食品消费已经更为趋向理性化方向,在食品购买以及消费过程中中国人开始更为关注食品本身的健康表现,以及食品的必须性等相关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食品消费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非理性情况,即网红类型价值以及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的食品销售额度较高,且市场影响较为显著。而随着食品销售进一步理性化,当前食品销售已经更为注重食品的健康影响,即食品行业充分向稳中向好方向发展。(二)中国食品行业与世界食品行业差距不断缩小中国食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在较长时间内主要考核的方向均为食品生产总量的提升,以及食品类别的丰富。食品行业不断发展的早期目的在于使得我国居民能够得到充分的食品供给,且能够获得更为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喜好以及需求的食品,但同时由于行业发展必然存在侧重项,从我国食品发展早期阶段来看,我国食品发展初期对食品安全尤其食品质量的忠实程度确实不足。这一阶段,我国生产提供的食品虽然能够满足国民营养供给的基本需求,但一方面在营养调整以及营养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另一方面在我国食品在质量控制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已经有效实现了食品供给的各项需求,因此从发展以及变化角度来看,食品未来发展的重点已经向质量的优化以及改善方面偏向。在质量的优化方面,近些年国家以及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在蛋白质结构优化以及蛋白质供给改善方面均进行了相对较为全面的研究。作为基本营养元素,蛋白质供给对青少年成长以及中老年健康等均具有重要影响,而蛋白质结构不佳以及供给来源较差等实际情况,已经成为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蛋白质供给的研究以及真正改善,不仅能够使得我国青少年发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能够短时间内显著性降低我国肥胖率,使得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得到快速改善。此外,在食品原材料不断丰富、食品加工方式不断多样的情况下,食品污染的来源同样更加多样。因此,我国食品质量改进过程中,对包括全氟碘烷等新型污染物的管理以及重视程度同样不断提升,通过加强跨学科管控,使得新型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能够有效排除。(三)“三减”到“加减”的需求变化“大食物观”一方面是科学的食物观,要求在饮食结构等层面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不断提高食物结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大食物观”也是天然的食物观,即人体摄入的食品应当以天然食品为主,在可能得情况下减少高度加工食品的摄入比例。而根据“大食物观”的基本要求,在摄入油、盐、糖的调整中需要保持天然,通过选择天然食品取代高度加工食品的形式,使得摄入食品当中油、盐、糖的占比自然降低。中国传统饮食始终强调“药食同源”,即部分天然中药作为食品使用,同样能够起到改善人体健康的目的。而根据食品摄入的基3362023 年第 2 期文史长廊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RRIDOR本需求,现代人食品当中需要加入部分符合当前身体需求的药品类型食品。三、“大食物观”的实践路径(一)树立生物经济发展理念1.加大生物经济发展研究。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是通过生物质的可持续生产和转换来获得食品、健康、纤维和工业产品及能源等一系列产品的经济形态。要深刻认识“大食物观”既要开发动物植物微生物潜力,又要深度挖掘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潜力。要深刻认识“大食物观”是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下的产物,是我国生态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要从低碳环保、绿色发展、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这些特性,来进行生物经济发展研究,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2.倡导绿色健康新型消费。绿色消费就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消费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健康新型消费方式,这是一种简约、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减少粮食损失,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加可持续收入。通过扩大智能产品、定制化产品和绿色产品供给,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倒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树立绿色生产和生活观,加大绿色健康新型消费宣传力度,把建设美丽中国、追求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变成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生活的新风尚。(二)完善绿色发展机制1.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能搞单打一,搞生态也要搞产业。通过对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改造,用生态促发展,发展保生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向着生态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发展。向森林要食物,首先应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和价值核算应用机制,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编制生态产品清单,为生态产品建立“生态台账”,贴上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标签。当前,我们应从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融合性”、价值实现通道“灵活性”、价值转化能力“有效性”、价值实现渠道“多样性”以及优质生态产品生产供给“广泛性”入手,全面建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以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建立健全林草科研体制。在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要求下,要解放思想建制度,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敢于大胆探索决策;要抓住重点建制度,坚持“立”“实”“好”“新”四项原则,抓紧将中央、省委确定的政策制度落地落实落细,建立健全林草科研体制,形成合力,发挥制度最大效应。重点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成果推广与转化制度、标准制订与应用制度、科学普及与教育制度、协同创新与合作制度、条件支持与保障制度建设。树立科技惠民、科技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林草科技的人民性”,聚焦优生态、惠民生,以创新实现“高质量”,以科技提高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食用林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绿水青山里。(三)倡导绿色发展行为树立大食物观就要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顺应百姓食物消费结构、消费理念和营养健康新需求,要将绿色生产方式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低消耗的绿色生产方式转换,建立低投入、高效率、资源合理利用的绿色生产体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努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根据省委省政府对龙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龙江林草经济发展需要,应大力开展林草种业、林草碳汇、林草数字经济、林草科技产业方面的技术研究,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产品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与践行路径研究(项目批号:18BZX05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邓心安,郭源,高璐.生物经济的概念缘起与领域演进 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02).2 王金南,王夏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