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数据
志愿
服务
均衡
模式
构建
实践
刘燕燕
引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明确提出,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志愿服务作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志愿服务发展不断壮大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消息闭塞,缺乏志愿服务者;另一方面,小组织群体分散,资源整合性弱,供需双方对接错位,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对志愿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自媒体、流媒体的迅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因此,研究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合理流动,解决志愿服务供需不平衡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课题。一、构建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是指志愿服务利用大数据逐渐使志愿项目与服务需求之间达到供需动态平衡。在这一模式下供需双方可以达到有效对接,从而使志愿服务的资源对接、活动开展、效果验收三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一)提高志愿服务资源对接的稳定性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志愿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利用数据的桥梁将供需配对,稳固了资源对接的通道。在没有互联网、大数据之前,人际交流沟通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受到局限,遇到突发事件难以短期内召集志愿服务队伍,当人们想在紧急事件中出一份力时,难以找到组织,达不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在志愿服务中有两类资源,一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也就是供给方;二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也就是需求方。在志愿服务中,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两类资源快速公开、及时对接。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可选择岗位需求等信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则可以利用互联网公布自己的信息,包括志愿服务能力、服务对象、服务条件等,实现供需双方在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实现双向对接。(二)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传统模式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只是简单地发布招募公告,不会过多描述活动详情。由于志愿服务者事先不了解活动具体情况,导致中期项目的开展磕磕绊绊,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建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公开活动的性质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对所需志愿者的各项要求等。志愿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该活动的主要形式、性质等一些基本信息,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看是否符合该活动的要求。该模式为志愿者与志愿组织两者在活动前期的知情提供了保障。建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有利于双方交互信息,从而更好提升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操作性。(三)保障志愿服务效果检验的有效性利用大数据搭建稳固资源对接的通道,确保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使用的劳动力以及可供志愿者选择的志愿服务项目。前期做好资源的有效对接,供需双方在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下各取所需。中期的可操作性基于大数据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构建与实践刘燕燕,韦雨,赵可欣,尹德志(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39)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在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促进志愿服务创新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分析志愿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大数据;志愿服务;均衡化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8-0145-03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538期2023年第08期Serial No538No08,2023基金项目: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构建与实践”(S202110650078)作者简介:刘燕燕(2001-),四川泸州人,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韦雨(1998-),四川泸州人,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赵可欣(1997-),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乡村振兴研究;尹德志(1969-),四川营山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45-应建立在双方信息得以公开透明的交互了解下,明晰该活动的进程,也了解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两方供需相匹配,促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可开展性和可操作性显著增强。后期在检验志愿服务效果方面,最大程度地排除意外因素。因此,依托大数据建构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有利于检验志愿服务活动前设目标的实现程度。二、基于大数据下志愿服务的成效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层的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可以让志愿服务发挥更大效用。(一)志愿服务涉及面广、受众较多大数据对海量数据所具备的存储和分析能力,能在志愿服务中体现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不断涌现出的新兴领域可在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制订出双赢的志愿服务方案,促使志愿服务体系得以更新并拓宽服务范围。以成都志愿者网为例,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 7 月 1 日,成都志愿者网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 2467782 人,其中男性 1 324 458人,占总人数 53.67%,女性 1 143 324 人,占总人数 46.33%,男女比例接近 1:1。2021 年上半年,成都市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 1327098 小时,共开展志愿活动 36 827 场次。全市新增志愿队伍 1 014 支。依托大数据技术设置正规平台进行志愿者(组织)的注册以及志愿活动的发布,既有利于志愿服务资源有效集中在大数据平台,也有利于志愿服务整体管理的系统化。大数据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志愿服务组织能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扩大受众。(二)志愿服务精准帮扶,组织透明通过手机、电脑、GPS 等各种传感器收集电子邮件、网页内容、视频、条形码信息、购买记录等能够被机器系统读取的数据,可以预测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实现精准的“人生挖掘”。在互联网海量的数据中整理收集多方需求和潜在的缺口,利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出符合其特征的志愿服务定位;在大众化的需求中制订一份独特的志愿服务计划,精准地对志愿服务供需双方,制订出针对性的志愿方案。在大数据智能化平台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信息可以交互了解,而提前了解可以让双方选择价值理念相契合的伙伴,也加强了活动的实操性。公开透明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更加全面、具体地向志愿服务者、志愿服务团体等志愿组织发出邀请,志愿服务者们也可以在众多可选择的活动中筛选到符合条件的项目,从而做到双方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监督。(三)志愿服务规范开展,标准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各级文明委都要加强总体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文明办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各有关部门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良好局面。在法律道德以及各级行政机关的约束监控下,大数据下的志愿服务井然有序,每一环节都有记录可查、每一人员记录在册、每一活动公开透明等,所有的活动都按照相关政策标准及措施实行。三、基于大数据下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基于大数据的条件下,志愿服务活动发挥了重大效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一)大数据化平台体制不完善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传统志愿服务模式消息闭塞、传播范围小、影响力弱,而志愿服务与大数据的交融打破了传统志愿服务模式。大量个人用户、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活动的组织者(或集团)将自己的信息公布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大数据来整理、储存海量用户信息,从而可以预先分析个体(或组织)的行为,最后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定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体制不完善、人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系统漏洞,从而导致数据紊乱、用户信息泄露。(二)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不充分造成资源对接错位大数据的核心在于数据共享,杜绝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信息孤岛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在信息上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随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也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大改造,而两类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信息共享不充分、数据混乱。信息的“鸿沟”造成资源对接错位,促使接下来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开展,与预期目标出现偏差,以至于使志愿服务的发展在源头阶段出现了致命性问题。(三)志愿服务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接收时效性弱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存在明显缺点,信息传递时效性差、信息共享范围圈窄、活动受众有限等。而在现代化社会中志愿服务的大改造正是要解决已经严重影响志愿服务发展进程的问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便是其中之一。网络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泛、海量数据、科学分析、快速传递等,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志愿服务中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改善传统志愿服务模式中的缺陷。然而,由于信息时代发展的迅速性和多变性难以把握,以及在志愿服务大数据化管理方面人146-才的培养缺少,再加上转变初期的不稳定性和未知性,从而需要更长时间去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专业人才的缺少、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都是志愿服务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使信息更新滞缓,接收信息也更加的延缓,从而影响资源对接的有效性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四、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构建与实践的路径科学分析大数据背景下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效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可以提升志愿服务效能,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一)依照法律法规合法组织活动大数据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侵犯公民利益的漏洞,还表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还没有十分全面的法律条文去规定如何在大数据信息技术加持下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维护个人隐私信息等。志愿服务条例 中只是提到了志愿服务发展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又增加了新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围绕“加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建议加,快调研、推进立法,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责任和义务,建立与完善泄露通报机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二)完善服务体制,确保信息安全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服务机制,若体制不健全就会出现管理疏忽、权责不明等情况。因此,健全服务体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完善服务体制,设定专业的部门各自分管不同事务,做好志愿服务的内部管理才能保证活动的有序发展,也能够厘清权责,使各部门各司其职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完善的体制中要划分清晰各层级应该负责的事项,各层各级分工明确、相互监督,保障活动开展的规范和有序,从而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三)共享多边信息,加强交互认知传统的志愿服务模式中,志愿服务的供给者与需求者被分割开来,可联系的渠道少、方式少、范围小,彼此的熟悉度也低。在大型志愿服务中面对众多志愿者时,志愿组织可能面临诸多问题,如临时召集不齐人员、对人员熟悉度低从而难以安排工作等。这些都是因为信息共享不充分而导致的“信息壁垒”。在大数据的推动下,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构建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让人有事可做,让事找得到人;将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的资源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信息篮子”中彼此之间可以共享多边信息,以此深入了解、相互选择,加强交互认知。(四)注重信息实时,紧跟动态发展构建志愿服务均衡化模式时可根据每个地区的特殊性建设多样化平台,只有符合地方实情的措施才能发挥大数据平台最大的效能,而以偏概全的方法难以适应全国的发展。比如,贵州省发展大数据战略,便利的互联网技术已经遍布群众生活的方“面”。在大关镇,以“平安大关”的平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