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园城市视角下遗址公园微更...—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为例_陈丽彬.pdf
下载文档

ID:2516031

大小:804.66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公园 城市 视角 遗址 南京 故宫 陈丽彬
作为人类共同体的城市,是在一个自然系统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多维、开放、复杂演替的动态系统。城市空间历史的原型、演变和遗存对于当代城市价值的传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 周礼 考工记 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都证明了这一点。城市遗址是城市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空间资源和文物,为承载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物质实体和延续历史文化价值的记忆载体。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与遗址空间高度重合,人与空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公园城市视角下,面对老城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注入微更新理念,协调人、公园、城市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遗址公园模式可以为城市更新与遗址保护提供新思路。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现存的空间结构和遗址景观是时间上连续的空间叠加、延续城市记忆的客体、传承城市文化意识的物质形态。文章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为案例,探讨城市遗址公园模式,以为遗址公园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提供样本,为推动公园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视角。一、相关概念和理论1.城市遗址公园(1)遗址在 中国文物考古词典 中,“遗址”被定义为:“一代人类居住过的,或曾经从事过生产活动和战斗过的地方,如城址、宫殿址、洞穴址、村落址、工场作坊址、矿山冶炼址、道路桥梁址以及古战场址等。”2 从考古学概念看,遗址是人类活动的痕迹遗存,是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演绎的历史见证者。(2)大遗址大遗址指规模范围更大、占地面积更广、综合价值更高、保护问题更难的大型古文化遗址及其关联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尤其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遗址。大遗址同时具有文物、区域、时空、情感、环境、事件、文化、经济等价值特征和不可移动性、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 3,其巨大的体量和规模构成的独特空间形态格局与本身固有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化自身的身份属性,可以全面反映当时区域范围内的文明程度。根据大遗址所处城市分布的区位可知,南京明故宫遗址属于城市中心区类,其面临城市建设和扩展被蚕食区域的问题,历史环境和遗址本体风貌不佳。因此,关于恰当处理大遗址与城市更新发展的关系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思路。(3)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在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 J J/T8 5 2 0 1 7)中的定义为“以遗址及其周边背景空间环境为主建设而成的,在遗址保护及展示方面具有典范作用,并具有休憩、文教等功能的绿地”。遗址公园具有“遗址”和“公园”双重属性:前者为主题,处于主要地位;后者为形态,是保护遗址的一种手段。与现代公园相比,遗址公园将遗址保存、文化研究和公众生活连接在一起,在满足百姓需求、有效发挥公共开放空间作用的同时,将文化遗址转化为百姓易看、易听、易触的故事,能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助力。遗址公园类型可分为人文遗址类和自然遗址类。其中,人文遗址类包括城市遗址类遗址公园,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就属于此类,具有多重艺术和研究价值,是南京自然文明环境载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微更新设计策略(1)微更新设计广雅?释诂二 释:“微,小也。”“微”即微小、轻微。“更新”具有除旧布新、精神焕然之意。“微更新”即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关注城市宏大叙事向平民叙事思维转变,尊重城市内在秩序和规律,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着眼于小尺度、小范围、小规模的城市空间局部改造。这样的更新是一种从城市到社区再到建筑、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有情感和有温度的城市发展方式,既面向历史,又面向生活,在关注物质空间环境提升的同时,也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贴近市民的实际生活需求,提升城市的内涵品质,追求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人们可以更好地在城市“诗意地栖居”。(2)遗址公园模式遗址公园模式其实是将遗址和公园两个看似对立、矛盾的词并置在一起,在面临城市急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威胁的情况下,让遗址本身与周边自然环境一同被妥善保护、修复、研究、利用和展示的理想模式 4。该模式是目前国内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普遍模式,即以遗址遗存为核心,集遗址保护、文化休闲、科普公园城市视角下遗址公园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为例陈丽彬摘要:该文在公园城市视角下,以协调人、公园、城市三者的关系为目标,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微更新设计策略为例,研究如何运用遗址公园模式探索遗址与公园的融合,为解决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关系提供探讨性的新思路。该文将研究视野聚焦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建筑尺度,以回溯自然、追寻情感、回归生活为目的,实现流线缝补、生态耦合和历史重塑三个维度的总布局,通过设计生活线、生态线、文化线三条微更新策略,由外到内融合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激活遗址内部空间,从功能上实现生活性、生态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经济性等多方面价值,使其不仅能适应周边居民与游客游憩需求,而且能承载中华文化和场所记忆,成为适应城市未来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城市遗址公园。关键词:公园城市 遗址公园 微更新设计 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1 1 2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图1教育于一体,结合公园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遗址公园模式根据遗址公园的服务导向可分为两类:一是服务于社区,二是服务于整个城市。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适用的是这两种模式类型叠加的综合模式。如何通过“针灸式”的微更新手法使场地文脉和场所精神相互协调,是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的重中之重。(3)公园城市理念公园城市是一个集文化环境、生态功能、便民生活于一体的覆盖全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系统和生态模式,形成系统式的富有节奏的公共开放空间。公园系统以普惠和系统为核心理念,前者意在提高全民生活品质,后者意在将自然引入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城市变成大公园”。公园城市理念突出强调公园城市的形态价值、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是将城市绿地与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有机融合,统筹社会、经济、人文、自然等多维度发展的新模式。人们对于城市的探索,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探索,是对生活的追求。3.从遗址、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城市遗址公园属于城市公园,兼具公共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其与城市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映了其营造思想、与自然共生的观念。对于遗址公园而言,人与遗址、遗址与公园、公园与城市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人文历史,其关系如图1所示。对于城市遗址公园的微更新,要突破遗址本身价值的制约,从历史意义的原生路径、现实意义的次生路径和未来意义的再生路径出发,实现契合公园属性的文明重现、公众需要、精神升华 5。公园和公园系统要在城市更新中起到支撑与过渡作用,让遗址公园模式的微更新设计策略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驱动力。二、遗址公园微更新设计的尺度与问题文章选择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以明朝遗址景观为主。从城市特色角度看,当时的城建思想和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这样一个带有皇宫历史遗址属性的城市遗址公园,应从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建筑尺度展开调研和分析。1.宏观城市尺度历史上,南京因其天时地利人和既受益又罹祸,是古今自然与文化荟萃之地。南京明故宫遗址历经数百年年的沧桑历史,见证了南京城作为都城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是南京城重要的文化象征。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城东区域,作为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该宫殿自南向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吻合,其形制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也是中国1 4 至1 9 世纪都城建设的重要原型。从明朝到今天,当地陆续在原有城市肌理基础上新建了许多建筑,如办公楼、学校、国企、社区等,建筑密度增加,宫城水系削减,但城市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南京明故宫遗址多元化的历史层次和空间层次使其成为展示南京古都风貌的标志性地段,其当下的功能属性被定位为城市公园,为当今南京城市的特色发展更新提供了优势和价值。在公园城市视角下,扩散到南京明故宫遗址步行3 0 分钟的范围内,大量老旧居民区、企业、学校的周边人群希望有一个活动场所,可以放松身心和学习教育。2.中观社区尺度南京明故宫遗址整体处于开发停滞期,现存遗址格局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其较差的可达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公共基础设施不均的分布、不足的数量,导致其向周边社区提供的公共生活服务也不够积极。通过对地理、水系、历史、商业、周边环境等的分析可以发现,南京明故宫遗址存在交通拥堵、人行道挤压、历史遗迹线破碎、社区老龄化、业态等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其中包括:遗址被中山东路东西截断,原有轴线关系削弱,群体概念模糊;周边城市道路密度低,街区支路体系不健全,老城空间整体割裂;周边被大量封闭、半封闭管理的单位大院或社区以围墙围合,临河界面封闭,市民社区尺度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互相隔离,孤立存在。3.微观建筑尺度在建筑尺度范围中,该遗址被中山东路切割为南北两个地块。遗址内仅剩的保存较为良好的午门和建筑被摧毁,遗留下的石柱础天然构成了露天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对使用人群行为模式的调研分析可知,如今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的休闲娱乐属性远大于其文化属性,文化展示形式静态单一,文脉场所精神迷失 6。市民的生活气息和遗址公园的文化氛围不相称,静态、单一的标志牌难以阐释其蕴含的数百年的深刻的文化价值,导致其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不高,历史氛围淡薄,地域特色不足。因此,多样化、多维度、多渠道的文化展示方式尤为重要。充分挖掘、提炼和应用景观符号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场所精神的继承,对于遗址复1 1 3兴和特色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7。三、公园城市视角下的微更新设计策略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作为老城区文化遗址,其公园属性在2 0 世纪被重新定义,但其现状未必符合当代需要。因此,寻求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还原南京明故宫遗址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研究其保护、利用、展示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旅游景区、一个传承中国文化的纪念场所、一个百姓休闲娱乐的市民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8。文章研究从宏观城市尺度上,延续遗址与城市的空间肌理;从中观社区尺度上,融合遗址与周边的公共环境;从微观建筑尺度上,注重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功能复合等设计,尊重人文历史、文化符号的内涵。在流线缝补、生态耦合和历史重塑三个维度中实现总布局,将微更新的设计策略分为:以健康、共享为理念的生活线,以持续、韧性为理念的生态线,以及以纪念、创新为理念的文化线。1.生活线基于公共空间的健康、共享在生活线的设计上,通过缝补场地与周边地区的流线,延续历史肌理,让多维的线性交错,重新连接空间关系。其一,环线漫步:打造环线漫步道,设计3 千米的边界慢行线。其二,休憩停留:增设休息停留空间,在边界及其沿线增设休憩基础设施。其三,功能活动:植入功能活动,增设广场休闲儿童活动区、邻里活动区等。在生活线的组织关系里,城市交通流线与公园交通流线相联系,节点空间与周边空间相融合,被遮掩的自然界面与开放公共空间相互渗透,碎片化的灰色空间有了新的价值,更多的公共体验至此回归。2.生态线基于自然环境的持续、韧性在生态线的设计上,运用自然元素作为山水景观的塑造和提炼,回归自然体验。其一,绿地重组:丰富绿地地形,丰富植被,增强生态的多样性。其二,雨水循环:建立雨水循环系统,包括屋顶花园、植草沟、渗水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其三,水绿互渗:雨水互渗,搭建自循环净化系统,植入互动性、科普性的能动装置。在生态线的融合关系里,自然和遗址能够深刻耦合,通过共生创造丰富的生态体验,让绿地为城市增加更多生态元素和能量动力,在面对威胁时具有一定的生态自愈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建立有效和健康的开放城市空间。3.历史线基于历史格局的纪念、创新在历史线内,公园的历史需要延续,空间序列需要被重塑。其一,静态保护:通过静态的保护,对现下遗存建筑和要素进行统筹再利用。其二,文化演绎:通过文化演绎,对明故宫历史遗迹、历史元素文化进行符号再现。其三,活化体验:通过活化体验,置换遗址建筑的现有空间功能,植入参与体验式的活动。整个场地的设计基于体验式角度,通过元素的点缀,由石柱础的意象和城市文化肌理串联空间故事线索,在情感上连续叙述。从五感出发,运用古人的空间观结合今人的游戏心理,述说整个场地的历史故事线。在视觉上通过加入俯视和仰视视角,融合新媒体界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