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视域的中医学正气观_顾国祥.pdf
下载文档

ID:2515796

大小:206.54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中国 哲学 现代科学 视域 中医学 正气 顾国祥
肾。补肺首选大剂量黄芪,因黄芪性质轻清芳香,入肺为补药之长;补脾可选党参、白术、茯苓等;补肾可选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之类。肺、脾、肾阴阳偏颇者可佐以滋阴补阳之药。调即调节卫气的运行,调畅气机。卫气运行为寒热毒邪郁闭者,宜宣肺兼散寒,或宣肺兼清热解毒;卫气运行被痰湿、水饮、秽浊、瘀血所阻滞者,宜化痰祛湿、利水导饮(或温化水饮)、芳化秽浊(或逐秽泄浊)、活血化瘀等。如此施治,卫气充足、运行流畅,自能解毒除疠,并且或已加入,或可加入性质轻清、清热解毒药物以全其功。3讨论关于新冠肺炎病机,多从外邪对脏腑气化的干扰方面解释,笔者认为更应结合现代医学,从邪正斗争即疠气与卫气相争方面理解。对于新冠肺炎防治法则,中管局及各省制定防治方药,预防期以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为基础方,加以清热解毒或温散寒湿药物8,可以发挥“未感先防”和“已感防发”的作用;治疗期驱邪为主,通畅卫气;善后期扶正益卫。因此从调补卫气、解毒除疠角度更容易理解新冠防治方药的奥义。参考文献: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J 江苏中医药,2020,52(2):95-96 2 陈吉全张锡纯大气理论基本问题及临床应用探讨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858-2861 3 翟双庆内经选读 M 3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71 4 仝小林,李修洋,赵林华,等从“寒湿疫”角度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策略J 中医杂志,2020,61(6):465-470 5 熊继柏国医大师熊继柏谈 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 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2):123-128 6 叶放,吴勉华,程海波,等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辨治方案 解读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2):141-144 7 金妍,王新陆山东省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J 山东中医杂志,2020,39(5):425-428 8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七)中医治疗 J 国医论坛,2020,35(5):2收稿日期:2023-01-20理论探讨基于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视域的中医学正气观*顾国祥,陈潇,王凡(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基层卫生发展与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盐城224005)*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21B04)。摘要从正气的概念、组成、本质来论证其哲理性与科学性,凸显中医学的主体性特色,阐明中医正气的科学内涵。认为中医学的正气是指人体健康状态,由元气和真气两部分组成,正气的本质就是免疫机能。关键词正气;中医学;免疫中图分类号 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078(2023)03-0016-05中医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治疗方案在预防期、治疗期、恢复期均体现了扶正气的思想1-2。正气即免疫力,扶正气就是改变病毒的渗透环境,达到人与病毒并存的状态。素问刺法论 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文基于中国哲学和现代科学角度阐述中医学正气的概念与内涵。1正气的概念“正”,说文解字 云“是也。从止,一以止”。“一”,说文解字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三十九章 云“道生一,一生二”。一是生生之道,为万物之本源。由此可见,一切具有“生生”之功的物质、能量、信息均可称之为正。“气”,说文解字 曰“云气也。象形”。即“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礼记月令 曰“天气下61国医论坛2023 年 5 月第 38 卷第 3 期FOUMONT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y 2023,Vol38,No3DOI:10.13913/ki.41-1110/r.2023.03.025降,地气上腾”。孟子 云“气者,体之充也”。多数文献认为正气具有物质性和功能性,等同于真气、精气、元气、一身之气3。张维波等4 认为正气包括两方面,即自然界随季节出现的物理因素(正风)和人体中正常存在、能抵御外邪侵犯的各种精微物质和物理因素。2正气的中医学内涵正气由精、气、神即物质、能量、信息三部分组成5。正气既包括元气、宗气、精气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亦包括由元气所化生的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及营卫之气等6 维护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还包括精神心理因素。21物质能量层面素问宝命全形论 云“人以天地之气生”,指出人是靠天地之气而生,构成人体之气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共同组成人体的正气,二者互根互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任何一方的不足都能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衡,诚如元代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 中所云“偏阴偏阳之谓疾”。大自然的清气亦是正气的组成部分,经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化生为宗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于心肺之脉以行气血。元气根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滋养,通过三焦布行全身,是生命的原动力7,如 难经 所云“三焦者,元气之所别使也”。当元气布散于脏腑经络,则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布散于血脉之内外,则为营卫之气。历代医家对正气的论述都有独到的见解,如李东垣的“元气论”,喻嘉言、张锡纯的“大气论”,唐容川的“阴阳水火气血论”等。李东垣重视脾胃元气,他认为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关键,而脾胃又是决定元气是否充实的关键。脾胃论 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他认为除了饮食不节、劳役能损伤脾胃,精神刺激亦不能忽视。脾胃论 云“凡怒、忿、思、恐、惧皆损元气”,元气伤则内伤阴火,创立气虚阴火学说,立甘温除大热之治法,制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黄芪人参汤等多首验方8。同时,注重情志因素在调理脾胃中的作用,调情志、舒胃气以养元气,以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9。灵枢邪客 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灵枢五味 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喻嘉言在内经 的基础上,首创“胸中大气”之说,认为胸中大气关乎生死,其在 医门法律 中云“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张锡纯延续了喻嘉言的“胸中大气”说,认为胸中大气即为人体之宗气,医学衷中参西录 云“至大气即宗气者,亦尝深考 黄帝内经 而得之。素问平人气象论 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曰宗气者,是宗气即大气,为其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气。其络所以名虚里者,因其贯膈络肺游行于胸中空虚之处也”,提出“胸中大气下陷”说,创立名方升陷汤以补益兼升提宗气。唐宗海认为气属阳,水属阴,其在血证论 中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如易 之坎卦,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气生于肾水,肾水赖“天阳”与“肾阳”之“少火”化生为气,气乃肾中水化之阳10。22精神心理层面素问刺法论 云“气出于脑,即不邪干”,魏晋道家有“存思辟疫”之法。这里的气是指真气,真气出于囟门是道家的本意,方法是通过存思使五气朝元而增强抗病能力。老子道德经 言“修之身,其德乃真”,即存养本性、修真得道。这与中医学正气的功能不谋而合。素问上古天真论 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古代医家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真气是反映于精神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即情志,是人体正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提出了“四维健康”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精神神经系统、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当今医学模式也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正是中医学中“形与神俱”“天人一体”的具体反映,诚如三国时期嵇康在养生论 中所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张仲景强调“五脏元真通畅”是人体达到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人体安和需满足两个条件,即五脏元真充盈与五脏元真通畅11。陈广鸿等12 认为元真指元气、精气、正气、脏腑经络之气,随其分布位置与功能而名称各异;李宇铭13 认为元真分为元气和真气两部分,其中元气指人根本之气,真气指天地之正气,元气与真气相合则指三焦通行一身上中下之气;于作盈14 认为元真是保命全71基于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视域的中医学正气观顾国祥陈潇王凡身的关键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笔者认为此处的元真即中医学之正气,只有做到形神合一,清虚无邪,元真通畅,人才能安和,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3正气的现代医学内涵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气的盛衰决定了发病与否以及病位的深浅、病证的性质,正气的盛衰贯穿并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医的疾病发生观与现代医学中的免疫过程是一致的。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抵抗多种疾病,维护自身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功能。发病的过程是机体受到致病因子的侵袭,在免疫系统内产生免疫应答。免疫的功能就是识别邪气、排斥邪气、保存自身,与中医学所说正气的功能基本一致。因此,中医学之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经遗传获得,与生俱有,对各种侵入的病原体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均可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同时在获得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类似于中医学中源于肾的先天之精气。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在出生后的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的免疫功能,类似于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及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31肾藏象与免疫肾藏象学说是在黄帝内经“肾藏精”“肾主水”“肾生髓”“肾主骨”“肾主生殖”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在肾脏生殖之精(先天)和五脏六腑之精(后天)的基础上,认识到肾及肾脏之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抗御邪气的免疫功能都有关系。所以有“肾生髓”“脑为髓之海”“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观点,并且提出了“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思路。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中枢免疫器官之一,是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发源地及分化成熟的场所,在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在先天之本肾的涵养下,免疫系统才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15。肾之精、气、阴、阳是共存于肾中的不同物质形态,形成了临床常见的肾精亏虚证、肾不纳气证、肾气不固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素问上古天真论 提出肾气“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说,首次从生理状态提出了肾精盈亏与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盛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与近年来提出的“免疫衰老”的概念不谋而合,即随着年龄的増加导致的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对感染的控制能力降低和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16。肾精亏虚者,机体处于 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的状态,CD4+T细胞亚群失衡是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补益肾精法可以在细胞、分子等多靶点对体内 T 细胞亚群失衡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进行调控,维持机体免疫自稳态,从而缓解 AS 的症状17。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多数表现为肾阴亏虚证,实验室检查显示其雌激素水平降低及免疫功能紊乱18,陆启滨基于肾与免疫功能采用滋阴益肾法治疗本病,不仅改善了临床症状,亦使患者的免疫系统达到动态平衡19。肾气丸作为温补肾阳的经典代表方,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20,能够升高机体 CD4+/CD8+、IgM水平,从而增强阳虚体质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21。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导致肾虚,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易受邪而发病22。诚如幼科类萃杂证门 所言“肾虚则精髓内耗,肤革不荣,易为邪气所袭”。小儿先天不足、肾气亏虚,更易导致免疫力低下,罹患生长发育障碍、呼吸系统等疾病。研究表明,补肾中药能够诱导和促进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增殖分化,起到免疫调节作用,进而有效改善哮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