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学科
融合
理念
高校
美育
课程体系
建构
王晓昕
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时代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 0 2 0 年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课程建设层面着重强调了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定位课程目标等具体要求。课题组以普通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情况为基础,研究普通高校美育课程,从美育育人目标分析入手,尝试基于学科融合理念探索构建面向全体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一、树立学科融合理念的意义学科融合指在承认各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各学科知识内容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理念和发展趋势 1。从学科发展历程看,最初所有学科都包含于哲学范畴之中,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若干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2 0 世纪上半叶,大学教育中确立了若干独立学科的地位。随着学科分类的精细化和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知识的整体性、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与学科独立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学界开始意识到学科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指出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独立发展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脱离知识起源的整体性、实事的全息性以及儿童的认识特点,对知识进行精细化分科,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被人为划分的知识需要重新融合,还原知识起源的整体性。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则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视角出发,认为虽然学科分类是有必要的,但只“分”不“合”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这种缺乏整体观的发展模式是危险的。客观现实也印证了他的观点,从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到日用产品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不是依靠某一学科知识可以独立解决的,需要学科融合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可见学科融合既是对知识本身综合性特征的体现,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从学科教育层面看,在美育课程建设中明确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在美育课程建设中树立学科融合理念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教育目标,其实现路径就是“五育”融合的全面发展教育。“五育”虽然在学科层面是相互独立的,但就人的发展整体性看,“五育”又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割的。德育是价值导向,发挥着统领作用,其观点与精神必须渗透于美育课程与育人活动的全过程,才能保障育人方向正确;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各学科中又包含着多种审美对象,如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等,还蕴含着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有机整合多学科美育内容,开展跨学科美育,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助力学生专业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可见,不论是在学科教育层面还是在我国教育目标实现层面,在美育课程建设中树立学科融合理念都是必然选择。二、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国内普通高校美育开展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样人数2 0 0 人,回收有效问卷1 8 7 份,对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基本呈现了普通高校普及型美育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各地高校贯彻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要求,设立美育部、美育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为美育资源整合和教学实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在课程建设上,高校依靠自身学科与师资优势,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美育课程。部分高校还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实践课程,组建艺基于学科融合理念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王晓昕摘要:该文基于学科融合理念,探讨构建面向全体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论述学科融合理念的提出背景、意义和内涵;调研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与美育开展情况,梳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依据美育育人目标和高等教育阶段美育特点,基于学科融合理念提出面向全体的,由美育通识必修课、美育通识选修课、学科美育和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组成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阐述四个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高校美育 学科融合理念 课程体系1 5 2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图1术社团,丰富了高校美育的内容和形式。美育工作整体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美育课程建设上依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普及型美育尚未做到面向全体。在抽样调研的学生中,约4 6%的学生从未选修过美育相关课程。在选修过美育课程的学生中,参与校内美育相关实践活动的学生约占7 6%。在从未选修过美育课程的学生中,有个别学生并不了解美育课程,也不清楚课程的内容与功能。其次,美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部分高校的美育基本等同于艺术教育,课程以艺术鉴赏和艺术类学科课程为主,以通识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存在。由于美育理论课程的缺失,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缺少学科依托,缺乏系统性。一些学生在不具备丰富美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课程接触到有限的艺术常识,习得一些技能。这一问题影响了美育育人目标的达成和教化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我国高校美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美育课程可选数量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高校美育资源不均衡和高校对美育重视程度不同,各高校美育课程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距。部分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和考核以专业课为主,美育作为选修课存在被边缘化、可选课程数量少且学时短、重讲授轻实践等问题。随着学生发展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对审美活动、审美体验的追求,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和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与部分高校目前美育资源有限、美育课程数量较少的状况产生了矛盾。最后,部分高校美育课程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调研显示,部分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学生被动接受较多,参与体验较少,更受学生欢迎的是讲授与探究相结合、创作、综合实践等方式,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待改进。三、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美育课程是高校美育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是高校美育达成育人目标的保障。目前,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美育实践课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金字塔式课程体系 2,以及以艺术与审美综合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为中心的,由专业审美课程、社团活动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美育综合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3。笔者以高校美育育人目标为依据,基于学科融合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完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使之更有利于美育教化功能的发挥和美育目标的实现。1.明确美育育人目标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美育的育人目标。学界有关美育育人目标的观点和论述主要如下。袁济喜在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 中提出美育依据一定美学价值观,造就高尚人格,其宗旨关乎人性 4。王一川在 美育树信仰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的目标 一文中结合了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目标及其重心在于培养大学生以信仰养成为核心的艺术素养,使其成为高素养的文化公民 5。胡海在 美育的传统内涵和新时代目标 中提出美育宗旨应与新时代目标相结合,认为美育除了继续发挥传统育人功能,还要重视艺术作为美育手段的价值,突出培养创造力与实践技能的新目标,以实现美育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6。赵伶俐依据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提出美育目标的三个层次: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审美素质发展的专业性目标 7。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提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因为人文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人具有的文化修养与素质,是人文知识及其内化而来的气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个性品格的总和,而审美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人文范畴。因此,美育核心目标内涵包含两个层次,基础层次的目标是审美素养提升,即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较高层次的目标是人文素养培育,即通过审美素养的培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五育”融合,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与我国教育方针相统一的美育最高层次的目标。2.高校美育阶段性特点高校美育的阶段性特点主要由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高校美育在学校美育体系中的特点决定。首先,高校学生一般在1 8 岁至2 2 岁之间,此时人的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个性趋于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走向1 5 3(下转第1 7 6 页)成熟。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强,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视野开阔。高校学生群体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又可以细分为各具特点的四个群体,即处于适应阶段的低年级群体、稳定发展的中低年级群体、聚焦专业化发展的中年级群体和专业拓展、综合能力提升、准备走上社会的高年级群体。高校美育课程应以育人目标为导向,根据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成长发展各阶段需求科学地规划课程,既兼顾学生发展需要,又体现美育学科教育规律,做好不同阶段课程的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其次,高校美育属于学校美育的高级阶段,是在高中阶段普及艺术常识基础上的提升性教育。高校美育主要以审美理论教学(美学原理、艺术理论、艺术史与其他审美常识)、审美实践活动、基于学科融合的学科美育、综合性美育实践培育并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相对于高中阶段的美育,高校美育更强调让学生掌握美的规律和审美方法,提升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审美理想,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培养其成为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3.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提出:“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跨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笔者以美育育人目标为指导,以高校美育阶段特点为依据,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基于学科融合理念,提出以美育通识必修课、美育通识选修课、学科美育和美育综合实践活动构成的高校普及型美育课程体系(图1)。(1)美育通识必修课坚持面向全体,健全并不断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可以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这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8。将美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是美育面向全体的重要保障。美育通识必修课属于通识教育体系,是面对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跨专业普及型公共基础课程。美育通识必修课内容以美学基本原理与审美相关理论知识、方法的教学为主,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美学知识体系,指导其掌握基本审美方法,并通过对自然、社会、科技、艺术等多种审美对象美的本质、特征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其审美价值,明确审美标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美育通识必修课程适合在低年级开设。一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艺术常识和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这些常识和个人体验为美育向更高层面升华做好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美育通识必修课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其后续课程学习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2)美育通识选修课美育通识选修课作为第二层次的美育课程,是美学与审美理论和方法在实践层面的应用,是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相应技艺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思维方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