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黄河
文明
走出去
优势
路径
研究
张红涛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作者简介:张红涛(),男,河南武陟人,河南理工大学博士,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和文化安全。黄河文明“走出去”的优势与路径研究张红涛(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摘要: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是丝绸之路文明的重要起点和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贡献者,这是黄河文明“走出去”的历史纽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多元共生、开放包容”的大同之道,“勤劳勇敢、接续奋斗”的愚公精神,以及“舍己为公、为民表率”的大禹精神等文化思想,是黄河文明“走出去”的内核优势。黄河文明“走出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国家战略,统筹制定“十四五”规划实施意见以及科学合理的协调工作机制;依托“一带一路”,加强人文交流,联合举办丝绸之路文明大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合力打造省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区,凝练世界品牌和“大河名片”,传播黄河文化,彰显黄河文明软实力。关键词:黄河文明;“走出去”;优势;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第 卷 第 期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年 月 文明的产生发展依赖长期固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举世闻名的黄河文明显然集中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文化系统,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从古到今连绵不断的大河文明,具有连续性、辐射性和大一统性等特征。从历史和地理角度看,黄河虽然多次溃堤改道,但黄河流域的整体范围却大体可以确定,主要包括现在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九个省区。笔者探讨的黄河文明也主要与上述地理要素有关。一、黄河文明“走出去”的重要历史纽带萨缪尔亨廷顿()说过,人类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文明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既包括物质层次,也包含社会制度和精神意识形态诸层次;既有整体特质,又有个体变异;既有世代传承的主流,又有或大或小的支派;既有增殖,又有裂变。因此,文明(文化)不是完全抽象的概念,不仅表现为清晰流畅的历史记忆,也体现在人类生活印记中的方方面面。(一)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黄河是美丽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涓涓流淌,黄河水生生不息地养育了世世代代沿黄生存迁徙的众多民族,也孕育了世界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主体和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最早的人类文化遗迹“北辛文化”就发现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滨州市;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以及历史可考时间更早的“丁公陶文”则共同组成了 多年中华文明的“直根系”。恰如苏秉琦先生所言,从中原到北方再折返到中原的这条文明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到 年间中华大地为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方,所以它也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根据历史考证,新旧石器时代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存大都分布在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从山西西侯度到陕西蓝田,从陕西大荔的猿人到山西襄汾的早期智人,其活动范围一直驻足于黄河流域。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形态开始“多点开花”,区域性特征更加明显,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位却从未动摇。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曹世雄认为,中华文明的到来就是以黄河流域的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族为典型代表的中华祖先数十代人前赴后继与环境博弈的结果。夏朝以降,中国历朝历代也大多定都于此,汉字和百家姓,儒、道、法、墨、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经典皆诞生于黄河流域。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古代天文历法体系,丝绸、茶叶、瓷器、青铜、武术、中医、戏曲、围棋和酿酒等也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早在公元前 年左右,黄河文明就进入了农耕时代,粟和黍的大面积种植就是证明。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等近 个历史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都发现了农作物粟存在的有力证据。城市是文明发展与否的另一考量指标。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的“城”是国家的象征。“传说历史”与考古发现都证实,这种国家象征的“城”,当时可能同时存在多座,分布在多处,形成“万国”“万邦”林立局面。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 年前的古城遗址几乎都分布在黄河流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因为黄河的河水泛滥和流向改道,有的城市(如宋都时的开封)已经被永久埋入地下。(二)黄河文明是丝路文明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丝绸之路初成于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重开并继续向西延长贸易交往的路线,最终将彼时文明富庶的四大帝国从陆上串联起来。公元 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出使洛阳,这是罗马帝国首次沿丝路古道遣使来华,两国间从此建立起比较正式的外交关系。及至唐代,丝绸之路文明发展到鼎盛时期,长安俨然成为世界贸易往来、文明文化交流的中心。黄河文明是丝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原地区的古代先民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生产生活中心,吸收消化周边乃至遥远的中亚、中东和东南亚等地优秀文明成果,与四周民族百姓交流、贸易,为丝路文明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基础。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随着劳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剩余发生的速度不断加快,文学艺术活动和非温饱类产品的消费开始出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互市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发展迅速。长安、洛阳等百万级人口的大都市使得各国商人们趋之若鹜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经济本能”。古代丝绸之路开辟后,作为逻辑起点和核心主体,黄河文明与其他文明一道为丝路文明的进步发张红涛:黄河文明“走出去”的优势与路径研究展不断贡献力量。马永真先生认为,黄河流域地处东亚大陆的核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 南北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诗人元稹在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一诗句不仅描写出不同地域民族音乐服饰文化的交流互鉴,更直接道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兴盛与民族融合之势。无独有偶,王建在凉州行中的“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描写的则是东都洛阳民间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情况。(三)黄河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贡献者黄河文明的传承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延续。作为世界大河文明的唯一“传承者”,黄河文明必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黄河文明是从游牧文化到定居文化进化最早的地区之一,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比较发达,从而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多年前的安阳殷墟遗址和甲骨文,历史再现并详细记载了“专业化分工与效率的提高”,社会组织形式也不断完善,继而使得“公共经济活动脱离集体经济活动”等人类史前经济活动开始变得频繁起来,可谓“人类文明出现的基础”和接续传承的动力源。虽然都仰仗着相似的自然环境生息繁衍,甚至还受到彼此争斗的生命威胁,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但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不同,黄河文明借着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相对封闭而内向稳定的自我进化体系,为人类文明存续客观上保留了一粒火种。细数历史,黄河文明固然也一再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持续入侵,却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早期农耕文化内涵,进而成为人类文明体系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类型。文明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互通有无需要,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交换、分享文明成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早在史前文明时期,黄河文明的初期成果就开始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史前文化中的一支主干文化”在距今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彩陶和磨光石器为标志的仰韶文化,逐渐开始分布于河南大部、河北中南和西北部、山西大部、陕西大部、甘肃东部、青海最东部、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地区,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二、黄河文明“走出去”的文化内核优势安作璋先生说过,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体系。显然,文化内核是黄河文明“走出去”的主要优势所在。(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黄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明开化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通过绵延数百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开始,缔造了许许多多其他文明无法比肩的文化艺术瑰宝。儒、法、道、墨、名、农、杂、阴阳和纵横等学说争鸣不已,诗词、歌赋、经学、玄学和理学长盛不衰,秦腔、豫剧、蒲剧和柳琴戏等剧种唱响古今,天文、历法、算术、医学、农学和丝绸、瓷器、造纸等古代科学技术诞生于黄河流域并走向世界。从黄河文化的实践成果看,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包括战国时期齐国建立的“稷下学宫”和“稷下学”、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大融合,以及唐朝文化持续向西发展直至影响中亚西亚等重大文化事件。实际上,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精髓,已经深深地植入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了。可惜的是,西汉武帝时期,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推行,儒家的春秋大义大一统思想、君臣伦理观念与封建宗法制度完美结合起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局面就此戛然而止。然而,没有不同学说的相互争鸣,便没有学术的活跃,没有共识的思想理论,也便没有科学的发展;离开了百家争鸣,就窒息了各大学派的思维活力,导致思想萎缩枯竭,也就很难造就出大批的伟大思想家和惊世之作。笔者认为,“双百”开启的学术自由之精神与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理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发挥作用。(二)“多元共生、开放包容”的大同之道文明是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整合结果,故而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通过异族通婚、互市贸易和结盟战争等交流交往形式,不同文明主体持续推动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发展与融合。黄河文明更是如此,很好地诠释了包容式发展的文明进化之道。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海岱和甘青等中原地域以外的文化区系,就已经证明了狭义上的黄河文化“走出去”与周边地区展开交流并实现多元化的重要结论。黄河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进步的象征,也为其他文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中黄河科技学院学报国古代,北方游牧文明与黄河农耕文明之间冲突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就有六次。黄河文明向南推进,与长江文明、海洋文明融合发展。在与华夏其他子文明交流的时候,黄河文明始终保持着积极开放、兼容并包的姿态,完好地保存了自身的主体内容。开放方能顺势而为。文明的发展进化一定是开放式的,否则将难逃覆灭的危险命运。黄河文明源远流长,屹立数千年而硕果仅存,与其长于扬长避短,不断吸收外部文明的优秀成果,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换句话说,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唯有实现开放、包容,坚持天下为公,才能建立最终的“大同世界”。(三)“勤劳勇敢、接续奋斗”的愚公精神阿诺德汤因比()说过,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挑战和反应产生的结果。面对大自然的风险与“挑战”,人们通常反应不一,甚至大相径庭。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关于它的典故在列子汤问中有详细记载。愚公相信只要自己勤勤恳恳、挖山不止,子子孙孙无穷匮而接力,“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不畏艰险、接续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洋溢于其言语之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闭幕词愚公移山中,誓言要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同时,他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将愚公精神的具体内涵概括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提出“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愚公精神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变得更为突出。在 年全国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