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媒质
表现
同一
主题
课程
教学
探索
周燕
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美术学科教材内容逐步发生变化,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如,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材上下册各1 2 课中,技法性、基础性美术知识章节大幅减少,教学训练的内容都是让学生以生活场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等为素材开展创作,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为教学目的。这样,以往的按教材内容预设教学程序、安排课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需要在观察和体验生活后再进行创作的课程,如运用多媒质表现同某一主题类课程。因此,教材内容不断优化,需要教学模式、方法不断创新以适应教学需要。笔者以小学六年级美术课程教学为例,研究多媒质创作表现同一主题类课程的教学,探索科学、高效的美术课程教学方法。一、教材分析以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六年级上下册为例,教材上下册各1 2 课,上册的第1 课 我们去旅行、第9 课 生命的甘露,下册的第4 课 壶趣、第1 1 课 吉祥宝贝 和第1 2 课 走向明天,这五课为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类型,占比约2 0.8%。此类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以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为前提,在分析、归纳、理解该事物或现象后,运用多种媒质,如手绘、材料拼贴、泥材造型、其他材料制作等多种创作表现形式表达同一主题。如,学生通过旅游活动中的体验和观察,收集资料,绘制导游图,回忆旅游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亲身经历,才能在课堂中完成创作。这明显区别于以往以技能训练或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而是要求教学更贴近生活或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历、生活现象中培养兴趣和激发创作灵感。所以,该类型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灵活设置教学环节,以满足课程目标为前提。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美术教材编写人员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为目标,遵循素质教育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编写了教材章节和教学内容,所有章节内容均围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而展开。审美是发现美、创造美、判断审美价值的全过程行为活动,而美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以往的教材内容设置更多的是侧重于训练学生表现美。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体验审美活动全过程的活动。根据审美原理,审美活动必须具备两个因素,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为审美主体,其观察感悟的对象即审美客体 1。课程教学中,首先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感性认知,分析、判断客体本身的美学内涵,从而启发创造美的思维,然后完成主题的表达。这样,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的课程教学就需要围绕体验美、判断美、创造美三个环节开展,这是该类型课程的特征,也是该类型课程与一般技能训练课程的最大区别。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为创造美打牢思维基础。因此,只有紧扣课程特点,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三、教学探索传统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采用讲授法、指导法传授基础知识,用示范法、训练法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用欣赏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这些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而且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课程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若墨守成规套用传统的“备课讲课训练”教学模式,则难以完成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同样,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的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为教学手段,不拘一格开展课程教学。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教学探索周燕摘要: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是小学高年级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教材要求以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和事物为基本素材开展创作。教师要将教学融入课外生活,深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重点传授审美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审美实践,培养自主审美意识,积累创作经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师支持式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课外学习氛围;灵活把握课程评价方法,尊重和鼓励个性化的创作取向,动员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交流,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价值感。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的教学探索,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升学生对该类型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通过教学探索,课程教学达到了高效、务实、可行的预期目标,为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媒质 美术课程 审美1 7 71.拓展教材教学内容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分析基本规律和特征后,利用不同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以该素材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如,六年级上册教材第9 课 生命的甘露 以水为元素,学生首先感悟雨、雪、冰等有关水的形态,然后开展用蜡笔、撒盐法、滴水法表现水的肌理训练,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表现雨、雪情景的作品,再用不同媒质创作一幅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招贴画。这里,水作为审美客体,学生作为审美创作的主体,主题表现的前提是需要揭示和理解客体美的内涵与构成美的规律,只有这样,主体才能创作出符合主题内涵的作品。因此,生命的甘露 一课的创作训练不能仅仅基于观察水的形态,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刻领悟“水”这一元素所构成的美的景象的内涵,发现构成美的法则,这样学生才能由此获得启发。美的内涵就是构成事物本身的美的内在因素和传达给人的精神感悟。如,水这种物质本身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但它借助大自然的不同载体就可以表现出差异巨大的面貌,带给人不同的精神感悟:公园里曲折蜿蜒的湖水,桃红柳绿倒映在随风而起的涟漪中,就产生了婉约之美的意境;乡村清澈见底的潺潺小溪流水,呈现的是生态环境之美;面对惊涛拍岸的钱塘江大潮,人们领略到什么是壮美;由千万条河流汇聚成的蔚蓝大海,让人们感受到浩如烟海的辽阔之美,能使人们的胸怀升华到有容乃大的境界;沐浴在晨雾中的花园,让人们感受到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诗意之美。基于对这些审美客体表现出的不同美的感受,进一步分析美的内在因素:水的婉约之美,是由于平静的湖水没有江海的汹涌,表现出含蓄的意蕴,桃红柳绿、建筑、山体等倒映在湖中,随着涟漪微波,动感、细腻地再现了自然之美,经过咏物言情的思维过程,就产生了婉约之美的审美取向;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是因为其具有汹涌澎湃之势,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常态的自然现象,其声轰鸣,其势壮观,其量巨大,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强烈的动静对比、大小体量对比、平缓和剧烈的对比。如此,分析形成客体美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对比、均衡、韵律、和谐、节奏等构成美的基本原理,这样的拓展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主题创作的灵感,有利于教师运用美的形式法则指导学生训练 2。以美的形式法则为共性规律,拓展美学原理的教学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审美、创作指明正确的方法与方向。当然,教师需要根据设定的元素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开展生活体验和审美积累,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此类课程的教学。因此,运用审美原理引导课外审美实践就尤为重要。2.培养课外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智力因素之外不可忽视的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尤其是美术学科,如果学生没有浓厚的兴趣,那么美术创作、鉴赏等审美活动则难以持续并深化发展。在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欣赏名作、创作示范、讲评作业、表扬作品的创意等一系列手段,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兴趣。但产生短暂的课堂兴趣不等于形成终身的审美兴趣。特别是针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课程的内容更贴近生活,这就需要学生深入体验生活,这是在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成了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想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审美习惯。教师通过拓展教材内容,重点传授审美原理中的形式美法则,启发学生分析、总结审美客体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用审美眼光看待问题的习惯,允许学生有观察事物的不同兴趣方向,鼓励其个性化发展。在学生养成生活中的审美习惯后,教师不定期地在课堂中有目的地组织审美交流活动,肯定学生的观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外学习的作业,如,要求学生欣赏延绵的群山,运用审美理论知识写出审美感悟,并进行分享。这样持续的课外审美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逐步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3。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美的创造不限于画一幅画,制作一件特定的作品,而是要积累审美素养,在生活中树立创作意识,让创作思维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如此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了审美理论的充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可用物件创作一些日常装饰性的小艺术品,逐步积累审美创作经验。最后,营造轻松的课外学习实践氛围,确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教师要灵活把握考核的度,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作品的评价方法,尊重每一名学生的观点。考核要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验学习为目的,认可学生的兴趣方向,肯定他们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的设想,把握激励、引导的原则,不设硬性的任务要求,充分遵循美术学习的规律,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美术学科的魅力 4。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对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帮助,课外学习、创作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审美对象、表现材料,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堂训练更顺畅、高效。在学生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后,教师就要改变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顺应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训练讲评作业”是沿袭了较长时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课堂适合一些以理性思维为主的课程。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几乎所有学科都在探索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更需要轻松的课堂环境。对发展个性思维的鼓励和多元化的创作要求,要求美术课堂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教师甚至可以根据每一个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轻松愉快地创作。所以,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思想,表达创作设想,养成探讨交流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感 5。为此,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师支持式课程模式。教师应合理缩减讲授的时间,注重把控研讨交流的节奏、气氛,肯定学生的思想观点。以壶趣 的课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只讲授陶壶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接下来,学生对陶壶展开初步的审美认识并交流发言。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用审美原理诠释壶的造型特点、分析构成其美感的因素,并设置若干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如“常见的陶壶以圆形体为主,那么,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方形、椭圆形等其他形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假设、推论,教师可以提示:制作其他几何形的陶壶也是可以的,但一件生活产品必须尽量考虑制作的方便性、使用的合理性、使用1 7 8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表1的耐久性等综合因素,最后才是考虑形式美 6。大部分陶壶是圆形是因为可以使用转盘塑泥成型,其他几何形往往要靠手工制作,这样产品间的差异就比较大,生产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圆形陶壶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与其他物品磕碰,清理起来也很方便;圆形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念;从物理力学角度分析,圆形器皿比其他带棱角的器皿更牢固,更易保管;等等。以上这些因素就决定了陶壶大部分为圆形。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不仅知晓了陶壶的造型规律,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地用这些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类型的主题创作问题 7。以学生研讨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对活跃创作思维有积极作用,学生的创作个性也能得到彰显。四、教学效果多媒质表现同一主题课程教学是基于生活经验和体验的过程,针对课程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章节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以往的教学模式。以长沙市仰天湖中建小学2 0 2 2年下半年六年级的此类课程教学为例,其教学效果与以往的教学效果相比,优势明显(表1)。结语以往的小学美术学科在课程时间和教学安排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