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欺凌
维度
校园
22
SSCI
期刊
文献
刘茉雯
5656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基于欺凌者维度的校园欺凌影响因素系统综述以20122022年SSCI期刊文献为例刘茉雯付聪 摘要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综述法,基于欺凌者的维度,从社会工作、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近十年 SSCI 期刊中关于校园欺凌的实证研究类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与欺凌者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等分类属性高度相关。相关分类属性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不同分类属性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同一分类属性的不同影响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关键词 校园欺凌;欺凌者;内容分析法;系统综述法一、引言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又称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包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校园欺凌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重 复 性(repetitiveness)和 权 力 不 平 衡 性(imbalance of power)等特征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 2.46 亿学生遭受校园欺凌3,该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强化者、防御者等多种角色。针对被欺凌者,以“school bullying victims”为 主 题 词 在web of science开展搜索,搜索出4808篇文章,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且数量分布较为均衡。然而,当研究者以“校园欺凌者”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搜索时,结果显示在 959 篇期刊论文中,教育学领域论文 712 篇、法学占117篇,社会学与统计学累计仅有 58 篇。由此可见,国内有关欺凌者的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学领域尚不成熟。校园的欺凌行为与欺凌者自身个人特征、所处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密切相关,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非常广阔。同时,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也使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多样化方法、从多个维度对欺凌者开展介入服务,以有效预防欺凌行为发生。本研究基于欺5757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投稿邮箱:社会教育SHe Hui Jiao Yu凌者维度,采用内容分析、系统性综述的方法,梳理近十年 SSCI 期刊中有关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类、社会学类实证研究文章,以呈现世界范围内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二、资料筛选过程与研究方法1.资料筛选过程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为“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平台。设定条件如下:时间跨 度 为 2012-2022 年,引 文 索 引 选 择 Web of Science 核 心 集,学 科 领 域 为 社 会 工 作(Social work)领 域,语 言 选 择 英 语,出版物类型划定为“期刊论文”,关键词采用“(TS=School bullying)OR(TS=School Bully)”AND“(TS=Bullies)OR(TS=Perpetrators)”“(主题=校园欺凌)或(主题=校园欺凌者)”和“(主题=欺凌者)或(主题=肇事者)”进行检索,共筛选文章 601篇。随后,本研究对 601 篇文章进行第二轮筛选,通过阅读摘要和题目,初步排除非定量研究类论文、非欺凌者视角/欺凌行为角度类论文、非校园领域类论文、测量工具研发类论文、干预研究类论文。最后有 115 篇文章符合本研究要求,随后在这些文章中进行第 3 轮人工筛选。研究者通过阅读文章,排除未明确区分角色类论文(例如仅阐述欺凌事件未涉及欺凌者相关内容,或仅提及欺凌者涉入校园欺凌,未进行详细分析等)、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校园欺凌类论文(例如阐述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暴力选题等)、调查对象非学生群体类等相关论文,共得到 85 篇符合本研究要求的论文。此外,社会学领域也有部分校园欺凌者/校园欺凌行为的研究成果,出于对内容分析样本容量和样本代表性的考量,本研究在筛选的85 篇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相同的方式对社会学(Sociology)学科领域展开搜索得到 15 篇可用论文。最终,本研究得到用于系统性文献综述、内容分析的论文共 100 篇。筛选程序如图 1 所示。剔除:阅读题目和摘要(n=486)全文阅读的文献(n=115)识 别筛 选纳 入来源于数据库的社会工作文献(n=601)剔除:基于排除标准(n=30)剔除:基于排除标准(n=23)来源于数据库的社会学文献-全文阅读(n=38)社会学文献(n=15)最终文献(n=100)社会工作文献(n=85)图 1:文献筛选过程示意图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系统综述法开展研究。内容分析法作为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通过相关程序对文本进行有效推论,并聚焦某一时间段内的具体成果,适用性强4。系统综述法是基于高质量的科学证据得出结论,其与内容分析法都具有科学的分析步骤及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6。基于以上方法的必要步骤和分析实践,本研究利用 Excel 对研究的主题开展统计,进行词频分析,归纳总结相关理论、抽样及分5858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No.03.20232023 年第 03 期析方法等。通过系统综述法,系统总结与欺凌行为/欺凌者相关的校园欺凌影响因素。本研究在提取关键词后,发现近十年来校园欺凌研究的关键词较为丰富,其中Adolescents(未成年人)一词被提及次数最多,达 30 次,这说明校园欺凌相关主体是以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儿童为主,而更高年龄段的儿童群体(Youth,12 次)及更低年龄段的儿童群体(Children,10 次)相对来说频次较低;Cyber Bullying 一词以 25 次的词频位居第二高位,这说明网络欺凌作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一种新型校园欺凌形式,已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此外,Violence(21 次)关注度也相对较高,由于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往往和暴力行为存在重合。同时,Gender(10 次)一词呈现出当前校园欺凌研究中的性别视角,而性别作为校园欺凌的重要预测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这一高频关键词在近十年的出现,亦反映出校园欺凌研究的不断成熟。基于本研究反映的定量研究方法的趋势,笔者将筛选合格的文献作进一步分类,发现文献使用的方法主要分为标准化原始问卷/量表、自编问卷/量表、本土化问卷/量表三个类别。其中标准化原始问卷/量表被使用的频次为 63次,占比 53%。受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国家、社群之间会存在观念、行为、语义理解等方面的差异,标准化原始测量工具并不能完全契合多样文化背景研究的需要,需要研究者对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本土化,形成自编问卷/量表,使研究在契合自身文化情境的同时,也能够与国际对话。本研究发现,本土化问卷/量表被使用的频次为 12 次,占比 10%。此外,基于科研创新性,在既有标准化测量工具无法契合研究目的的状况下,研究人员还开发了自编问卷/量表,这类测量工具的使用频次为 45 次,占比 37%。除对测量工具进行分类外,本研究也对校园欺凌研究的测量工具进行了频次统计,发现 Olweus 欺负/受害量表(Olw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ire)被采用的频次最高,为18 次。这一量表被翻译或修订为不同版本,往往涉及关系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三个层面。此外,网络欺凌量表(the Cyberbullying Scale,15 篇)、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9 篇)、道 德 脱 离 量 表(the Moral Disengagement Scale,8 篇)和学校氛围感知量表(the Perceived School Climate Scale,5 篇)也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三、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梳理 100 篇定量研究类文献后,认为基于欺凌者维度的校园欺凌主要包括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两类。传统欺凌指强势一方对弱势方实施的具有重复性的故意伤害行为7,具体可以分为三类:身体欺凌(如殴打和推搡)、言语欺凌(辱骂)和心理欺凌(威胁、社会孤立、散布谣言或群体排斥)8。传统欺凌是一种当面欺凌,能够明确欺凌者和欺凌对象9。网络欺凌是指个人或群体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他人采取造成伤害的攻击性、故意性和重复性的行为10。有学者认为,网络欺凌是传统欺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变异11。除了在欺凌要素、根本诱因、欺凌角色的复合性及被欺凌者应对方式上存在共同性以外,网络欺凌和传统欺凌在时空、主客体、旁观者施加影响、危害程度等许多方面存在不同12。本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作为外部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笔者从欺凌者维度对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展开描述与梳理。其中,社会人口学状况、个人特质、与朋辈群体的关系被归类为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养育方式以及家庭功能归类为家庭特征;学校类型、教师等相关因素归类为学校特征。5959少年儿童研究 2023.03投稿邮箱:社会教育SHe Hui Jiao Yu1.个人特征欺凌者维度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或年级、心理行为因素、人格特质、欺凌经历和同伴关系。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个人特征的独特性体现在网络使用时长、网络去抑制性以及是否能满足屏幕使用时间建议等方面。(1)性别。从传统欺凌来看,欺凌者在性别方面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多个研究表明,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在一项纵向研究中,根据欺凌参与程度划分的参与组(随时间变化参与程度增加)和停止组(随时间变化参与程度下降)中,男性在两类分组中的数量均多于女性13。从网络欺凌来看,不同研究对于性别的发现具有差异性。中国和印度的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网络欺凌,日本学生则没有发现性别差异14。另一项来自瑞典的研究发现,男性实施网络欺凌的频率显著高于女性15。但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两项研究发现网络欺凌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1617,这与来自香港的研究结果类似,该研究认为性别因素对网络欺凌的影响较弱18。综上,传统欺凌中男性欺凌者角色普遍多于女性,而对于网络欺凌来说,性别的差异性虽然存在,但并没有传统欺凌中性别因素影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匿名化和虚拟性为个体的身份提供了保护,潜在地为不同性别的欺凌者提供了平衡19。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欺凌方式,网络则成为其实施间接欺凌的工具,因此男女实施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也相应下降。(2)年级或年龄。从传统欺凌来看,虽然年龄和年级的相关性在学术界存在争论,但大部分研究都表明,较高的年级(较大的年龄)与欺凌行为呈负相关。如针对中国 11 个省或自治区的研究得出,欺凌行为发生在 6、8 年级的频率高于 10 年级20。一项伊朗的研究同样得出8 年级学生在传统欺凌上的参与度显著高于 9、10 年级的学生21。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研究指出年龄与欺凌行为呈正相关22。一项来自以色列的研究表明,传统欺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3。从网络欺凌来看,同传统欺凌一致,年级或年龄影响因素存在争议。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两项研究分别发现,年长的儿童更容易成为欺凌者24,高中生欺凌行为比低年级多25。但另一项来自爱尔兰的研究得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网络欺凌上没有发现显著差异26。综上,关于来自不同国家研究对于年龄和年级关系的差异性,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所致27。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整体而言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趋势,与对性别的影响相同,网络的匿名化和虚拟性为欺凌者提供了潜在平衡28。(3)心理行为因素。从传统欺凌来看,心理弹性是欺凌者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预测因子,心理弹性与同伴攻击水平呈负相关29。欺凌者更有可能产生外化障碍和内化障碍,如多动症、行为障碍、分离焦虑和抑郁等30。在不同类型的传统欺凌中,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的实施者往往有更多的焦虑症状,身体欺凌和财物欺凌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