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空间
句法
多层
地下
轨道
站点
步行
感知
研究
王琳杰
46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53,No.4,2023工业建筑2023 年第 53 卷第 4 期 基于空间句法的多层地下轨道站点步行感知度研究 王琳杰1邵继中2孙镇郢1万文韬2(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1800;2.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武汉430070)摘要:为解决行人在地下轨道站点中容易迷失方向的问题,基于行人的需求和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空间拓扑关系得到了可达性、空间视域关系得到了可视性及通过实测空间距离得到了步行距离三项评价指标,结合调研数据量化分析了行人在地下轨道站点中步行感知度。最后,以南京新街口地下轨道站点为例说明评价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并提出增强空间连续性、优化出口可感知性、减小体量过大的核心空间、合理布局站台层等优化策略。关键词:轨道站点;空间句法;可达性;可视性 DOI:10.13204/j.gyjzG21090704Research on Pedestrian Perception of Multi-Storey UndergroundRailroad Stations Based on Spatial Syntax WANG Linjie1SHAO Jizhong2SUN Zhenying1WAN Wentao2(1.School of Architecture,Nanjing Tech University,Nanjing 211800,China;2.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edestrians are easy to lose their bearings in underground rail stations,the relevant theories based on pedestrian needs and spatial syntax were studied,and three evaluation indexes were proposed:accessibility obtained by analyzing spatial topological relations,visibility obtained by spatially horizontal relations and walking distance obtained by measuring spatial distance,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data,the pedestrian perception in underground rail stations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Taking Nanjing Xinjiekou Underground Rail Station as an example,the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in the actual case was illustrated,and som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such as enhancing spatial continuity,optimizing exit perceptibility,reducing the excessive core space,and reasonably arranging the platform floors.Keywords:subway station;space syntax;accessibility;visibilit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3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基 金(105-11042010016);江 苏 省 社 科 基 金 一 般 项 目(19GLB006);江 苏 省 高 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项 目(2019SJZDA020);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2018ZD3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662021JC009);华中农业大学名师工作室项目。第一作者:王琳杰,女,1996 年出生,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邵继中,男,1979 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shao.j.z 。收稿日期:2021-09-07在城市高速建设进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导致土地紧缺,因此城市规划者提出竖向发展战略。依靠轨道站点开发地下空间成为城市竖向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1地下轨道站点是以车站为核心,利用线网将人群辐射到周边,形成的地上与地下一体化场所。2近年来地下空间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学者对轨道站点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布局、功能形态以及换乘模式等方面。李炳帆认为地下轨道站点应该注重功能、空间、环境的设计。3邵继中等基于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及“停车+换乘”模式为主导的城市形态提出了竖向换乘模式,为地下轨道站点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4杨虹桥采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对比的方法,对地下轨道站点功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5李玲等对轨道站点步行空间换乘承载力、匹配度、设施配置及票务系统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设计建议。6轨道交通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爆炸、机动车辆的增长、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够等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自然光线基于空间句法的多层地下轨道站点步行感知度研究 王琳杰,等47 更容易引发积极情绪,黑暗的室内环境会促进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在黑暗的室内采用人工照明虽能改善情绪状态,但是也会增加争吵行为。7相较于地面的步行,地下轨道站点内部都采用人工照明,行人无法直接观察到自然光线的变化,容易产生紧张感和压迫感,从而导致迷失方向,难以寻找到目的地。又由于地下轨道站点内部客流量大、流线复杂等问题,行人更急于寻找到目的地,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通过对多层地下轨道站点步行感知度的研究,发掘多层地下轨道站点中行人在感知目的地时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有助于地下轨道站点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进步。1步行感知度的研究方法1.1空间句法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伦敦大学 Hillier 提出的空间句法是以拓扑学为基础,运用量化的方式、理性探讨人与空间关系的方法。8空间句法以人的行为活动为核心,将各类活动发生的空间相串联,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感。空间句法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尺度中,如城市交通可达性9-10、土地利用形态11-13、聚落空间布局14-16等方面;在建筑尺度中,研究主要关注于园林布局17-19、建筑遗产20-21、民居 布局22-23、公共建筑24-25等方面。空间句法发展至今,已衍生出轴线、凸状、视域等模型,其中凸状模型和视域模型在建筑等微观尺度建模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6-271.2研究思路和方法1.2.1研究思路步行感知度是指人在空间中行走时感知目的地的容易程度。在既往的研究中,罗亮认为影响人感知目的地的因素分为行人的主体特征、外部环境条件及行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28陈立道根据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认为影响人感知目的地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环境人群因素、标志系统因素及空间环境因素;29段琦将影响人感知目的地的因素概括为环境因素和人自身因素两个方面。30 在陌生的环境中,人通常根据自身需求利用空间的关系及见过的空间信息在脑海里构建整体空间。3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发现:人在地下轨道站点内行走时的需求主要来自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是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求。行人在地下轨道站点中行走时能快速、容易地从任意空间去往另一任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要求稳定、平安,而在轨道站点这样光线较为昏暗、路径较为复杂的环境中,人须看到更多的空间信息来判断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同时也须要快速到达目的地,以免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研究提出地下轨道站点的步行感知度用以衡量空间的布局能否满足人的需求。因此,研究结合地下轨道站点封闭性、迷失性等特征,通过对典型地下轨道站点的调研和分析,将空间关系、人的视线、步行距离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探讨影响步行感知度的因素,主要涉及所处空间与目的地的紧密程度、所处空间与周围空间的紧密程度及所处空间与目的地的距离,即:空间可达性、空间可视性及步行距离。将这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可量化分析的模型和方法(图 1),弥补既往研究中无法量化分析人在 轨道交通站 点中 步 行 感 知 度 的缺陷。1.2.2指标选取和计算对地下轨道站点的背景研究发现:影响步行感知度的因素分可达性、可视性以及步行距离。可达性反映某一空间去往另一个空间的容易程度;可视性反映人处于某一空间时能看到周围空间的容易程度;步行距离反映从一个空间去往另一空间的路径长短。结合空间句法基本理论及地下轨道站点步行空间的空间特性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分析,筛选出研究步行感知度的指标。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性,而步行距离可依靠实地调研和计算机模拟反映。由于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互相补充,因此研究将三种因素平均分配作为步行感知度的计算结果。1)整合度。空间之间联系越紧密,行人越容易从一个空间感知到另一个空间,反之亦然。整合度是反映空间连接紧密程度的指标,数值为某一空间与整体其他空间最短距离的平均值,该指标数值越大,空间在整体空间中的可达性越高。整合度的衡量指标算式如式(1)所示:Ii=nlog2(n+2)/3+1(n-1)(MDi-1)(1)式中:Ii指第 i 个空间的整合度;MDi指第 i 个空间平均深度值(深度值指任意空间到距离该空间最近的空间所经过的空间的个数,平均深度值指地下轨道站点内所有深度值的平均数);n 指地下轨道站点的空间总数。2)步行距离。地下轨道站点的隐密性使人的感官受到干扰;去往目的地时,行走的距离越长,人越容易怀疑路径的正确性,感知度大大下降。通过48 工业建筑2023 年第 53 卷第 4 期图 1步行感知度研究思路Fig.1Research trains of thought on walking perception对人们出行目的的了解,将出行目的大致可以划分为过街、休闲购物、乘坐地下轨道交通、换乘、离开轨道站点五种。地下轨道站点上方的地面建筑较多,道路复杂,地面空间被分割开来,地下轨道站点的步行空间便承担了过街的功能,即行人从一个出入口想要到达另一个出入口;休闲购物者在地下轨道站点的目的地是商业空间,即行人从某一个空间想要到达任意一个能够满足其休闲购物需求的空间;乘坐地下轨道交通的行人是要从出入口到达地下轨道站点的站台层;换乘的行人是要从某条地下轨道交通线转到另外一条地下轨道交通线,从空间上来说,行人是从某一地下轨道交通的站台层去往另一条地下轨道交通的站台层;离开地下轨道站点的行人最开始所处的空间可以是任意空间,但其目的是到达出入口。根据出行目的划分,可知行人须到达的空间分为出入口、站台层、商业空间。由于商业空间不包含在研究的步行空间范围内,因此将行人的最终目的地定为出入口以及站台层,而目的地为站台层的行人其出发点是出入口。因此,将出入口作为目的地,站台层作为出发点与将站台层作为目的地,出入口作为出发点虽看似相反,但其所经过的空间、路径等方面都相同。综上,研究将行人的目的地定为出入口。另一方面由于地下轨道站点是一个立体的空间,须考虑上、下层之间的关系,竖向交通是联系上、下层的重要载体。在选择竖向交通时,行人的选择较为随机,因此研究将竖向交通作为中转目的地。在确定上、下层间的步行距离时,竖向交通间的距离根据层高、人流量等分析确定为固定值。为确定行人在地下轨道站点步行空间的步行距离,建立距离模型,计算每个空间到达出入口及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