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落实
作为
推进
改革
重点
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目 录
◇ 一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起好步,才能开好局
◇ 二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为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 三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唱好经济体制改革重头戏
◇ 四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以核心价值凝聚精神动力
◇ 五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为改革构筑司法保障和治理根基
◇ 六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改革决策取决于人民利益
起好步,才能开好局
—— 一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宏伟的战略构想,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普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虑及长远的制度构建,必须靠落实。
“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抓落实的重要性,为全面深化改革确定了主基调、提出了总要求。
起跑决定后程。今年工作抓得怎么样,对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22个省份下调GDP增速、29个省份承诺铁腕治霾;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更多改革举措呼之欲出。可以说,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大多数省份都有了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对本地区改革任务进行了项目化、责任化的分解;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也制定了规划册、时间表,明确进度安排和成果形式。现在的关键,就是狠抓落实,把任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进度,坐言起行,善做善成。
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找准突破口是前提。对已经推出的改革举措,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总结经验;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或试点,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力度;对需要长期抓落实的项目和任务,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对今年条件不具备、暂不启动的改革任务,要创造条件争取适时启动。统筹规划、协调联动,各项措施就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把握工作着力点是关键。改革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只有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先立后破,才能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只有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其牵引作用。核心价值是改革精神动力,只有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总目标,只有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深化改革能不能起好步、开好头,就看我们怎么把这些领域的措施落到实处。
从现在起,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7年时间。改革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抓紧时间,抓住重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起好步才不是虚言,开好局才能够持久。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落实,我们坚信“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坚信亿万人民能够“共同谱写伟大祖国发展的时代新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2日)
为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二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有了法治的护航,改革才能不走样、不变道、有章法,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这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治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手段,还是坚持改革共识的底线。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求坚持依法办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改革。改革的过程,就是法治理念根植、法治方式确立的过程,我们既要通过改革来完善法治,也要以法治来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牢不可破的改革共识,是理应坚持不渝的改革方法论。
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法制不完善的时代条件限制,推进改革往往比较粗放,那么今天,在法律体系形成、法治理念高扬的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改革,于法有据是改革的基本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到哪里,法治建设就应跟进到哪里,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任何层面、任何领域的改革,都应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在法治轨道中运行,都要经受住是否合乎法治的检验。
经验表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就要走出“边抓牌边定规则”的思维定势,确立“定好规则再抓牌”的法治思维。“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改革,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作为,都必须以法治的方式推进。立法引领改革,改革推动立法。只有通过立法程序,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来解决,实现先立后破,才能使改革有序进行;如果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就应当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确保改革举措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回望1978年以来的改革历程,改革的推进与法治的建设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发展的必然。在新一轮的改革征程上,让改革列车始终在法治“钢轨”上前行,我们就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确保改革正确推进、准确推进、有序推进、协调推进。(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4日)
唱好经济体制改革重头戏
——三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建言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起广泛关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浓墨重彩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作用”。两会的聚焦,凸显了经济领域改革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加强工作协调,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使改革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与各领域改革的辩证关系,为狠抓改革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咬定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才得以不断推进改革事业。从现实国情来看,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这清楚表明了发展仍是破解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两会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广大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问题,寻根究底,大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转型发展不到位密切相关。改革的主战场和关键点,依然集中在经济领域。一子落而满盘活,经济体制是社会各种体制的“连接点”和基础。只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才能传导改革正能量,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向深化改革要动力,首先就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牵引力。
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体制改革越是深入推进,就越触及深层次矛盾,越带来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只有亮出行政审批“权力家底”,经济管理“负面清单”才能有的放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改革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清除“唯GDP”发展误区,到简政放权激发创业活力,再到改作风推动调整消费结构,无不说明唱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需要形成各领域改革协调配套、齐头并进的强大势场,这才有落地有声的实干行动、精彩纷呈的改革大剧。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资源配置层面的时代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进程。
蹄疾步稳,改革路在脚下;革故鼎新,治理与时俱进。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让各项改革措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我们就能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和创业条件在不断改善,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变为现实。(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7日)
以核心价值凝聚精神动力
—— 四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已经劲吹,如何激发崇德向善、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怎样更好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正在举行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将这一精神落到实处,推进改革就有了凝神聚力的主心骨,社会发展就会有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正确的价值理念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保证社会系统和谐运转,是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航定向,需要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在沧海横流中标定历史方位,在风云际会时坚定信念理想。
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决定于文化力量。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重在发挥文化的作用,理直气壮地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为风尚。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价值体系的建设才有制度支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有的放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才会指日可待。
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如果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们,能创造更多优秀作品彰善惩恶、激浊扬清;如果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进程中,能用法律扶起“跌倒”的道德,用政策推动正确价值观的弘扬;如果党员干部主动率先垂范,公众人物自觉成为社会风向标,何愁驱散不了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雾霾”?何愁没有众人拾柴推进改革的心劲儿?
价值观决定改革观。踏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沿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推进改革,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凝聚共识,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准则检视行为,我们就一定能为改革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凝聚不竭的精神动力。(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11日)
为改革构筑司法保障和治理根基
—— 五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
公正司法,才能为社会公平正义筑牢根基;完善治理,才能为实现人民权益提供保障。“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路径,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航船行进到今天,中国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也有了更高的发展诉求。一方面,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公平正义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必需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如何确立法治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怎样建立通畅有序的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正是从这些时代考题中,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这些年来,征地拆迁、越级上访等社会问题一再说明,只有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好维权和维稳的关系,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保障群众权益。一系列案件表明,如果不严格执法,司法公信力难以建立,还会消解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因此,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就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