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基本
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第一页,共五十六页。,关于文化的根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文化开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根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意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开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页,共五十六页。,第一节关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观点,第三页,共五十六页。,康白情?论中国之民族气质?(1919)认为中国人民族气质具有某种共同点:“自尊自大,自满自足;畏苦难,希逸乐;创作力模仿力俱优;尚寻常而不尚奇特,尚庸碌而不尚超迈;事主实行,弃绝虚论,唯乏持恒之毅力;崇古薄今,力循古式;,第四页,共五十六页。,富“个次之独立性,自治力,而乏“群次之独立性,自治力;强于消极之抵抗力,而绌于积极之抵抗力;严守一己之秘密,而好探他人之秘密;恩怨清楚,然气度宽大,恩不易忘,而怨那么可以一语释之,翻为至好;体质坚韧,潜力甚大。,第五页,共五十六页。,项退结?中国民族性研究?(1986),中国人的国民性可以概括为八点:“数千年的传统使中国人把家视为最高价值;中国人比较倾向全面性直观性的思考方法,它有些接近审美,而不接近逻辑;中国人有持久和充分的活力,勤谨而有耐心;,第六页,共五十六页。,中国人对周围的人认可与否极其敏感,极怕失面子,极爱荣誉;中国人习于控制自发的冲动而与他人保持距离;中国人倾向于间接的情感表示方式;中国人比较爱好静的生活情调,表现于中国人有明显的权威态度,它导致保守、退缩、疑忌、彼此不信任;中国人有大国与悠久历史的深厚意识,有时不免傲慢而轻视外人。,第七页,共五十六页。,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1987),中国民族特点有十端: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模糊);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第八页,共五十六页。,李亦圆等?中国人的性格?(1988),中国人有三组主要的价值取向:对传统与权威取向,重农与重功名的趋向和仁义等道德趋向。它导致了几种主要性格,即权威、保守、谦让、谨慎、依赖、顺从、忍耐、勤劳、节俭、安分等性格,第九页,共五十六页。,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1990)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历史个性,可以用12个字加以概括: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第十页,共五十六页。,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990)认为中华农业文明的特征表现为:务实精神,善于处理实际事物。循环论、恒久意识、变异观。中庸之道与自然节奏。尚农重农。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生。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张力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993)一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可包括:人本精神。生生精神。内圣外王精神。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一而二,二而一的精神。,第十二页,共五十六页。,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994)指出,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主体内容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第十三页,共五十六页。,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七点: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现代的丰富与开展。,第十四页,共五十六页。,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核心内容,第十五页,共五十六页。,一、根本表述张岱年先生屡次谈到关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问题。“我认为,?易传?所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集中表述.自强不息即是勇敢前进的精神,厚德载物即是宽容和谐的精神。?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开展前景?,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一期,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亦即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十七页,共五十六页。,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存在着刚与柔、动与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和精神。正如中国有道家,有儒家,但道家思想一直未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一样,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附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第十八页,共五十六页。,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另一方面表达在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刚健的内涵: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持久力。,第十九页,共五十六页。,1、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孔子就是竭力提倡积极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特别重视“刚,他的生活态度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正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他也是这样做的。,第二十页,共五十六页。,孔子的这些思想,?易传?有进一步的开展。?易传?提出“自强不息的原那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倡导的“自强不息可以说是最有概括性的典型的论述。,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六页。,在先秦,不仅儒家主张刚健有为,墨家的“非命、“尚力,法家认为当时是“争于气力,主张耕战立国,走富国强兵之路,都是积极有为的。,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六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儒家思想以其现实精神和积极进取态度赢得了后人的欢送,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六页。,2、以仁人志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这种生活实践和精神状态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六页。,1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抱负。,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杜甫“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六页。,即使是满怀悲愤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可以看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所以他的诗歌风格是“悲中寓豪。古代知识分子在诗文中表达的“怀才不遇的背后,恰恰从反面折射出他们的这种精神.,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2“虽九死而尤未悔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意志。汉代的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有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作也。,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六页。,3敢于否认、革固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假设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都自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被当“积弊日久时,有识之士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去除积弊而改变法规。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明代东林党人澄清吏治、反对阉党的斗争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表达。,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六页。,二、具体表述1、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主义精神。2、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的进取精神。3、与时俱行、变易维新的开展创新精神。4、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精神 5、扶危济困、协和万邦的和平主义精神,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六页。,6、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 7、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精神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融精神 9、重人事轻鬼神、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10、重理想人格培养的道德主义精神,第三十页,共五十六页。,第三节、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一、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孟子,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六页。,二儒家的文化精神,1、儒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境界儒家是一种社会性的思想性格。儒家人物具有拯救社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其宜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六页。,2、儒家的主要文化精神,?大学?中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大学之道,即大人之学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庄子把儒家思想总结为“内圣外王之道。,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六页。,仁,“仁是一种标志人之为人的善的精神。“仁的精神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具体表现为“爱人、“成人之美的“仁爱精神。“立人、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精神。,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六页。,正,“正的精神就是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老老实实的精神。“正的精神还代表着一种文化方向。“正的精神是对山的精神的效法。,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六页。,中、和,中,指行为举止以及做事的恰到好处,既无“过又无“不及。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和,和谐,和而不同。,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六页。,好 学学,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改变自身生命,丰富充实生命。下学而上达。“充实之为美?孟子?,儒家的文化精神在知和行上都是对天地精神的效法。知:“天地之大德曰生。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六页。,第四节 道家的文化精神,1、道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境界道家的思想性格是个体性的,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及其自然本性为目的。道家的精神境界是人融于天的物我两忘的天地境界。,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六页。,2、道家的主要文化精神,柔弱“弱者道之用 为“全生葆真,老子主张反世俗之道而行之,避让、退守、不争、知足、寡欲、效法水的品格,以柔弱、谦下的姿态立足于世。,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六页。,道 法 自 然,“道法自然是整个道家思想的理论根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顺的精神,就是顺应自然之大道的精神,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有意去“为,不动用心计、智力去“为,是顺着人的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地“为,这种为的境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而然的到达“为的目的与效果。“无为还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第四十页,共五十六页。,逍 遥“逍遥可以理解为自由。包括精神自由、思想自由、人生自由。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解决现实中的各种束缚,而是着眼于人的生命,在根本上实现自由。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是一种自由的精神。,道家文化精神在总体上是消解由“我的意识与观念所造成的问题,顺应自然之道,到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道家文化精神是对“水的精神的效法,柔顺、谦下、虚静、与环境相合。,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六页。,第五节 佛家文化的主要精神一、佛家的思想性格与精神境界佛家的思想性格是“了生死,求智慧,它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此岸世界即到达涅槃的境界,实现无生无灭的目的。,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六页。,佛家的精神境界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的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提出“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假设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明确修行的目标就是明心。,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六页。,二、佛家文化的根本精神1、圆融的辩证法般假设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此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局部;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六页。,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容于一心,故万法相容无碍,一与多、总与別、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一体无別。虽然二者所建立的根底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表达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現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六页。,2、“诸行无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