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张力
障碍
肌 张 力 障 碍,第一页,共七十四页。,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间歇性持续收缩造成的反复(fnf)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姿势的症状群。肌张力障碍大部分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些则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第二页,共七十四页。,【流行病学】肌张力障碍是一种(y zhn)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在所有 运动障碍疾病中仅次于帕金森病。据美国Minnesota 的研究,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约为3.4/10万,局灶型的为 29.5/10万(1988)。来自欧州的资料显示肌张力障 碍的发生率为15.2/10万,其中局灶型的为11.7/10万(1999)。,第三页,共七十四页。,【肌张力障碍的分型】三种方法分类(fn li):一.按累及的范围分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累及身体某一部分)(1)眼睑部 眼睑痉挛(2)口周部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3)喉部 痉挛性构音障碍(4)颈部 痉挛性斜颈(5)前臂或手部 书写痉挛,第四页,共七十四页。,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累及邻近数个部位)(1)颅部节段型肌张力障碍(2)纵轴节段型肌张力障碍(3)臂部节段型肌张力障碍(4)下身节段型肌张力障碍多灶型肌张力障碍(累及不相邻多个(du)部位的肌 张力障碍)偏身肌张力障碍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第五页,共七十四页。,二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近年来国外学者参照帕金森综合征的分类将肌张力障碍分为以下四类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遗传(ychun)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ychun)、常染色体隐性遗传(ychun))如典型的原发性扭转痉挛、非典型的原发性扭转痉挛、低语性肌张力障碍 散发性2.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 肌张力障碍肌阵挛综合征、快 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等,第六页,共七十四页。,3遗传变性性肌张力障碍 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多系统萎缩、低脂蛋白血症、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Huntington舞蹈病、遗传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mo x xu un)扩张症、lubag病、肝豆状核变性、戊二酸血症、甲基丙二酸尿症、脂代谢障碍、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维生素E缺乏症、神经节苷脂沉积症等4继发性肌张力障碍血管性 脑血管病、动静脉畸形、围产期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脑炎、昏睡性脑炎、梅毒、艾滋病、Creutzfeldt-Jakob病外伤 颅脑外伤、颈部外伤、产伤肿瘤 基底节肿瘤,第七页,共七十四页。,代谢性疾病 核黄疸脱髓鞘性病变 多发性硬化结构畸形 Arnold-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寰枢(椎)半脱位中毒 锰、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甲醇(ji chn)等药源性 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精神病药物、胃复安、苯丙胺、抗惊厥剂、麦角制剂、某些钙 离子拮抗剂等,第八页,共七十四页。,三按起病年龄分类 1按年龄段分为(fn wi)三型 1)儿童型:20岁起病 2按发病早晚分为两型 1)早发性:发病年龄26岁 2)晚发性:发病年龄26岁,第九页,共七十四页。,【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基底节丘脑皮层环路的功能失衡是引发肌张力障碍的主要环节。纹状体功能亢进导致了苍白球抑制功能的减低,进而 导致丘脑皮层投射过度兴奋,使得皮层兴奋性增高,致使 运动筹划紊乱和输出增加且不协调,由此影响脊髓和脑干 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抑制功能减弱和紊乱,最终引起肌肉的不自主过度收缩或运动的不协调。另一方面,感觉(gnju)反馈功能的紊乱致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及时调整运动的异常。,第十页,共七十四页。,近年来,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 面有了重要的进展。Ozelius等(1991)在9q32-34发现了 第一个原发性肌张力障碍致病基因(命名为DYT1),其 编码蛋白称为扭转蛋白A(TorsinA),是一个功能(gngnng)与热休 克蛋白密切相关的新的ATP-结合蛋白。该基因的3个碱基 对的缺失导致1对谷氨酸残基的缺失,进而影响扭转蛋白 A的功能。此后,通过对其它家系的研究,又逐渐发现了 一些与肌张力障碍相关的致病基因。目前已发现的肌张力 障碍的基因定位见表1。,第十一页,共七十四页。,表1 肌张力障碍的分子遗传和临床表现基因(jyn)符号 染色体 蛋白 遗传方式 临床类型DYT1 9q34 Torsion A AD 早发的原发性扭转痉挛,儿童期或青春期起 病,肢体开始,波及身体其它部位DYT2 未知 未知 AR 西班牙的吉普赛人,早发的全身型或节段型肌张 力障碍DYT3 Xq13.1 未知 XR 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也称Lubag病,见于 菲律宾,节段型或全身型肌张力障碍伴帕金森 综合征DYT4 未知 未知 AD 低语性肌张力障碍,见于澳大利亚家系DYT5/14q22.1 GTP-环水解酶AD 遗传性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有帕金森综合DRD 11P15.5 TH AR 征表现,昼夜波动,对多巴制剂反应好DYT6 8p21-8q22 未知 AD Mennonite/Amish 肌张力障碍,伴有混合性的 面部颈或肢体起病,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注: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ychun)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ychun)XR:X性连锁隐性遗传(ychun),第十二页,共七十四页。,基因符号 染色体 蛋白 遗传方式 临床类型DYT7 18p11.3 未知 AD 成人发病局限型,颈、面或肢体开始,见于(jiny)德国家系DYT8 2q33-35 未知 AD 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发作性肌张力障性舞蹈 手足徐动症(PDC)DYT9 1p 未知 AD 发作性舞蹈手足徐动症伴有发作性 共济失调、肌强直DYT10 16P11.2-q12.1 未知 AD 发作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 16q13q22.1 未知 AD(PKC)DYT11 7q21 sarcoglycan AD 肌阵挛性肌张力障碍(遗传性酒精 11q23 D2 receptor AD 反应性肌阵挛)DYT12 19q13 未知 AD 快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 征(RDP)DYT13 1p36.13-36.22 未知 AD 成年早期起病的节段型肌张力障碍 伴明显的头颈部或 上肢起病,意大 利家族,第十三页,共七十四页。,【病 理】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目前还没有发现肯定(kndng)的病理改变。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的小神经元变性消失,基底节的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等。继发性扭转痉挛的病理改变主要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和(或)它们的联络纤维。,第十四页,共七十四页。,【临床表现】肌张力障碍以持续性肌肉收缩为特点。在患者情绪激动、紧张时加重,安静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完全消失。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的范围和部位。局灶型肌张力障碍 成人多见,病情较稳定,很少会波及全身。儿童期如出现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往往会逐渐进展,常最终(zu zhn)演变为节段型和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有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第十五页,共七十四页。,躯干肌张力障碍 初期仅于行走和奔跑时出现异常动作和姿位,疾病晚期由于躯干变形(脊柱侧凸、前凸、后凸、骨盆扭转),异常姿势在坐着甚至躺着的时候也出现。患者行走时步态怪异,如必须用手支撑住背部或臀部才能行走等。偏身肌张力障碍 绝大多数偏身肌张力障碍均为继发性,在CT或MRI上基底节部位有相应的病灶。病因包括脑卒中、产伤、头颅外伤、脑炎、AIDS、AVM等。全身型肌张力障碍 扭转痉挛(jn lun)(后详)其他几种较常见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第十六页,共七十四页。,多巴反应性性肌张力障碍 Segawa综合征 1976年Segawa等详细描述了一种伴有明显昼夜变化的肌张力障碍,并发现左旋多巴对其有明显疗效,1998Nygaard命名为DRD。DRD约占儿童起病的肌张力障碍的510。本病好发于616岁。女性较多典型病例几乎总是从下肢起病,可出现步态异常、走路不稳,行走时呈马蹄内翻足。随着病情发展,肌张力障碍可波及全身其它部位,在病情较严重的阶段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tzhng),即动作迟缓和平衡障碍。症状具有日间波动性(晨轻暮重)。应用小剂量的多巴制剂后可获得戏剧性的改善。,第十七页,共七十四页。,中青年起病的DRD较少见,类似于青少年帕金森病。发病年龄2530岁左右(zuyu),有50岁以上发病的报道。多以震颤起病,震颤往往从上肢开始,渐波及下肢;足趾 屈曲或过伸、步态异常等表现较少。美多巴用量少,长期不需加量。,第十八页,共七十四页。,DRD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类型(lixng)前者致病基因为编码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TPCHI)的基因,定位于14q22.1。后者致病基因为编码酪氨酸羟化酶(TH)的基因,定位于11p15.5。隐性遗传者婴幼儿期起病较多,临床上有更为明显的痉挛性运动障碍,可在运动诱发下出现僵直、张力增高表现,易被误诊为脑瘫或痉挛性截瘫,病情往往较严重。,第十九页,共七十四页。,X连锁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X连锁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同时具有肌张力障 碍及帕金森综合征的特征,最早出现在菲律宾的Panay岛,又称Lubag病。该病为X连锁显性遗传,完全外显,致病基因DYT3定位于Xq13.1。X-连锁的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发病为男性,平均 发病年龄35岁。肌张力障碍开始为某一部位受累,大约5年后,全身累及,病情进行性加重。首发部位可为全身任意部位。帕金森综合征包括动作迟缓、震颤、强直、姿势反 射消失,病程(bngchng)可超过40年。患者常可死于喉部肌张力障碍 继发的感染和营养不良。,第二十页,共七十四页。,【治疗】由于大多数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未明,因此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性治疗。(一)药物治疗 除了多巴制剂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具有良好的疗效以外,其它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药物疗效个体差异很大。1复方多巴制剂:多巴制剂对DRD有显效,故有学者主张对所有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起病的儿童患者均应该试用复方多巴制剂进行诊断性治疗。所需剂量为美多巴“250”或息宁“250”1/2片Bid或Tid,一般(ybn)观察45天即可,如有疗效,则需长期服用,剂量也无需加大。,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四页。,2抗胆碱能药物(安坦、东莨菪碱):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中,50的儿童患者和40的成人患者可获中等程度或显著的疗效。安坦的起始量为2mg/天,逐渐加量。国外最高可达80mg/天。但此类药物副反应大,患者常常无法耐受(nai shu)有效的治疗剂量,而且疗效难以持久。3.力奥来素:属GABA激动剂。可能通过GABA-B的激动,降低了来自脊髓上升性传导通路中感觉冲动的传入,因而改变了运动冲动的传出,从而改善肌张力障碍的症状。口服起始剂量为5mg/天,最大剂量100mg/天。国外有脊髓鞘内微泵持续注射的给药方法,起始用量为50ug/天,最大用量140ug/天。,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四页。,4.卡马西平:卡马西平对某些患者有显效,但也有其可能会加重(jizhng)病情的报道,且易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故应谨慎使用 5.氯硝安定:近20的患者有效,起始剂量为0.25mg/天,最大剂量4mg/天。,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四页。,(二)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BTX)在神经科治疗领域的应用是近年来的一大进展(jnzhn)。肉毒毒素对各种肌张力障碍都有效,尤其是各型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治疗手段。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嗜神经外毒素。根据血清抗原性不同,可分为A、B、C、D、E、F、G等七型。A型肉毒素(BTX-A)因其稳定性最好,易于制备和保存而普遍用于临床。肉毒毒素注射到局部肌肉后,可选择性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原浆膜,裂解Synap-25递质转运蛋白,抑制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