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医学专题—第22章-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ppt
下载文档

ID:2511563

大小:5.55MB

页数:32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6-2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医学 专题 22 解热 镇痛 抗炎药 痛风
第二十二章 解热(ji r)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第一页,共三十二页。,Key points1.重点掌握阿司匹林(s p ln)的作用,应用和不良作用;掌握本类药物的作用与前列腺素之间的关系.2.了解药物的分类和每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临床适应症.,第二页,共三十二页。,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 Brief descriptions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zuyng)的药物。,第三页,共三十二页。,Developing procedures:1829年,Lerous从柳树皮中提取(tq)一种糖苷类解热物质1875年,水杨酸第一次用于治疗风湿病1893年,合成乙酰水杨酸1899年,以阿司匹林名称用于临床20世纪60年代,消炎痛等进入临床,第四页,共三十二页。,NSAIDs:本章所属的这些解热镇痛(zhn tn)抗炎药虽然化学结构不同,但有共同的作用基础抑制PG合成,为了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区别,将这类药物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第五页,共三十二页。,发热 当外热原(微生物、内毒素等)进入机体后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热原(白介素1)作用于下丘脑前部 PG合成与释放 刺激体温(twn)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twn)。,机理: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使PG合成(hchng)减少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的强弱与抑制COX活性呈正相关。,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因此,不宜见热就解。由于T过高能消耗体力,并引起头痛、失眠(sh min)、惊厥等,解热对症疗法很有必要。对小儿、年老体弱慎防虚脱。,第六页,共三十二页。,解热(ji r)镇痛药的解热(ji r)机制,第七页,共三十二页。,解热作用(heat loss)与氯丙嗪有何不同点 体温调节(tioji)中枢:下丘脑 发热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内热原(pyrogen:IL1、TNF)下丘脑前部合成、释放PG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产热、散热体温。,第八页,共三十二页。,解热镇痛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PG合成 散热(heat loss from the skin due to vasodilatation and sweating)体温(twn)调定点恢复正常水平。(体温是否低于正常?)特点: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临床用药降温注意的问题.,第九页,共三十二页。,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温特点:使体温调节失灵,机体(jt)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在低温环境中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则体温升高;降低发热体温,也能略降正常体温。,氯丙嗪(冬眠(dngmin)灵),第十页,共三十二页。,第十一页,共三十二页。,(三)抗炎、抗风湿作用(zuyng),除苯胺类外,都可以控制风湿(fn sh),类风湿(fn sh)病的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ynzhng)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与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yxi)生理反应。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yzh)COX2,使PG合成减少有关。,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Analgesic effect(与“镇痛药”对比)中度慢性钝痛(炎性)有效,而对急性锐痛和剧痛无效(why?);无成瘾性;(非处方药)不抑制呼吸(hx);作用部位在外周;抑制PG合成产生作用。,第十四页,共三十二页。,炎症疼痛:组织损伤或发炎释放致痛物质(缓激肽、组胺、5HT、PG)痛觉感受器 疼痛;PG作用:直接致痛;放大(fngd)疼痛-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作用;药物抑制PG合成,提高痛阈。,第十五页,共三十二页。,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炎症的病理表现(bioxin):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致炎物质:缓激肽、PG。药物作用特点:控制症状,不能根治。,第十六页,共三十二页。,抗血栓形成(xngchng)(小剂量),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使血栓素A2(TXA2)形成减少,从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主要(zhyo)用于防止冠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等。,第十七页,共三十二页。,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 图解,第十八页,共三十二页。,阿斯匹林高浓度时能抑制血管(xugun)壁中PG合成酶,使PGI2合成减少,促进血栓形成。这是因为PGI2 是TXA2的对抗剂,它的合成减少可促进血栓形成。故防止血栓形成宜采用小剂量(40-80mg/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梗)及和冠心病。,第十九页,共三十二页。,一、水杨酸类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作用及用途 1.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 3.消炎抗风湿作用 4.抗血栓形成作用 抑制(yzh)环加氧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 A2(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第二十页,共三十二页。,体内过程(Pharmacokinetics)口服主要在小肠吸收;分布于全身组织、关节腔及脑脊液;肝脏(gnzng)代谢特点:1g以下按一级动力学;1g以上按零级动力学,t1/2相应延长;碱化尿液,加速肾排出。,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二页。,临床应用 解热镇痛:感冒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 小剂量预防心肌梗塞(xn j n s)、脑血栓及术后血栓形成。,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二页。,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2 凝血障碍.3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 4 水杨酸反应:剂量5g/d,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甚至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等中毒表现。急救(jji):碳酸氢钠静脉滴注。,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二页。,水杨酸钠 与阿司匹林基本相同.特点(tdin):对胃肠刺激作用更大,无抗血小板聚 集作用,一般只作抗风湿用。,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二页。,二、苯胺类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解热作用强,止痛(zh tn)效果较差,无抗炎抗风湿作用.临床用于解热镇痛。三、吡唑酮类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 解热镇痛作用较弱,抗风湿作用较强 主要用于 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痛风(保泰松)不良反应 较多且严重.因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与 其它药物合用时应予注意.,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二页。,四、其它抗炎有机酸类吲哚美辛(indomethacin,消炎痛)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zhn tn)作用突出,但不良反应多,仅用于其它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病例。同类药物还有布洛芬和炎痛喜康等。五、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常制成复方制剂,如APC、复方扑尔敏片等。,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二页。,第二节抗痛风(tn fn)药,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二页。,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二页。,Questions1.Aspirin 抑制(yzh)PG合成可产生哪些药理作用和不良作用?2.比较解热镇痛药与chlorpromazine对体温的影响有何不同?3.解热镇痛药与morphine在镇痛作用方面比较有何不同?,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二页。,氯丙嗪 阿司匹林(s p ln),药物类别 抗精神病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应 抑制体温调节 解热机制 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PG的合成和释放特点 1环境温度低降温 只降发热体温 1)环境温度越低,降温越显著 不降正常体温 2)可降发热、正常体温 2高温环境升温用途(yngt)人工冬眠疗法(降温)发热,第三十页,共三十二页。,药物(yow)类别,镇痛药,解热(ji r)镇痛抗炎药,作用(zuyng),部位,机制,特点,用途,不良反应,直接兴奋阿片受体,抑制炎症局部PG的合成,强镇痛,中等镇痛,各类疼痛慢性钝痛比急性锐痛好,创伤剧痛、内脏绞痛无效慢性钝痛有效(伴PG增多的炎性疼痛),缓解其他药无效的剧痛,易成瘾,呼吸抑制,安全性大,无耐受、无成瘾,缓解慢性钝痛,中枢,主要在外周,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二页。,内容(nirng)总结,第二十二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抗炎、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zzh)中,由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诱导产生。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常制成复方制剂,如APC、复方扑尔敏片等。安全性大,无耐受、无成瘾。主要在外周,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二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