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五节
油料作物
病害
分析
第五章 油料作物(yulio zuw)病害,我国的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等,我国大多数省份(shngfn)均有广泛种植。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报道的大豆病害30种,油菜病害14种,花生病害31种。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大豆: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灰斑病;花生:花生青枯病、花生黑斑病、花生褐斑病、花生根结线虫等;油菜: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芝麻:花生茎点枯病和芝麻病毒病,第一页,共八十九页。,花生上发生严重的病害有花生根结线虫、花生茎腐病等;花生青枯病和锈病在长江流域及南方省份发生普遍而严重;花生黑疤病、黑斑病、褐斑病及病毒(bngd)病在花生产区也普遍发生。油菜菌核病、病毒病和霜霉病被称为油菜三大病害,对油菜的生产影响极大。本章主要介绍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花生、芝麻)上的重要病害,这些病害均是对生产有严重或较大影响的病害。,第二页,共八十九页。,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大豆病毒病发生普遍,在我国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在东北和黄淮地区危害尤为严重,病毒病种类多,半数以上能通过种子传播;大豆病毒病分布(fnb)广,为害重,其中以大豆花叶病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约占我国大豆病毒的90%以上。,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第三页,共八十九页。,1.症状(zhngzhung)识别,大豆花叶病常因寄主品种、病毒株系、气象条件和寄主发病期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发病初期(chq)叶片上出现明脉,经23天后表现出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主要症状有以下类型:轻花叶型:抗病品种或受害晚的植株一般不矮化,仅新叶呈现花叶,仍可正常结荚或结荚减少。重花叶型:病叶呈黄绿相间斑驳,严重皱缩,叶肉呈突起,叶缘向后卷曲,叶脉坏死,植株显著矮化,暗绿色。,第一节大豆(ddu)病毒病,第四页,共八十九页。,1.症状(zhngzhung)识别,皱缩花叶型:叶片皱缩、歪曲。叶脉泡状突起,植株矮化,结荚少。黄斑型:轻花叶和皱缩花叶混生。芽枯型:病株顶芽萎缩卷曲,呈黑褐色枯死,发脆易断,植株矮化。开花期花芽萎缩不结荚,或豆荚畸形,上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褐斑粒:病株种子常表现为褐斑粒,既病粒上出现(chxin)云纹状或放射状斑驳。因受气候或品种的影响,有时无斑驳或很少有斑驳,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第五页,共八十九页。,第六页,共八十九页。,由大豆(ddu)花叶病毒引起的种子斑驳,第七页,共八十九页。,2.病原(bngyun),大豆花叶病毒(SMV)属马铃薯Y病毒属。粒体线状,钝化温度5565,稀释(xsh)限点为10-210-3,体外保毒期为14天,寄主范围较窄,不侵染其它豆类,但芸豆可成为带毒体。,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第八页,共八十九页。,第九页,共八十九页。,3.发病(f bng)规律,越冬:病毒在种子内越冬,成为来年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来源。播种带毒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病,成为田间毒源。传播: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蚜虫的活动传播,也可以通过汁液摩擦传毒。调运带毒种子则可远距离传播病毒。发病因素(yn s):田间高温、干旱年份,大豆花叶病发生重。豆种的带毒率、蚜虫发生的数量和迟早、气候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可影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第十页,共八十九页。,3.发病(f bng)规律,发病因素:豆种带毒率-主栽品种带毒率高,早期毒源多,后期病害(bnghi)一般发生较重。介体蚜虫的消长-蚜虫发生早、数量大,发病重。气候条件-发生花叶病的适温为2030;大豆结荚期的温度越低,褐斑粒越多。品种抗病性-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有些品种在30以上病株可出现隐症现象。品种抗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第十一页,共八十九页。,4.防治(fngzh)方法,(1)加强检疫 不同地区的病毒种类或株系有所不同。有些毁灭性的病毒病在我国尚未发现,为防止这些病害扩大蔓延,应加强检疫,对引进的种子应先隔离种植。(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可结合当地情况及病毒种类,选用抗病丰产良种。播种无病种子。要建立无病留种田或在无病株上采种,播前严格选粒,清除褐斑粒。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中耕除草(ch co),加强肥水管理,及早彻底拔除田间病株。(3)治蚜防病 参照蚜虫防治。,第一节 大豆(ddu)病毒病,第十二页,共八十九页。,发生危害大豆胞囊线虫、大豆花叶病毒病在东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猖獗,华北、西北和长江流域的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生;大豆灰斑病在东三省发生也非常严重。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或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是目前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在干旱、砂碱地发生尤其严重,黑龙江三江平原的各大农场发病面积占45%,有些地方已经(y jing)多年不能种植大豆。,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第十三页,共八十九页。,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根上,受害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均可表现症状。.地上部:地上部分的症状在大豆开花前后最为明显(mngxin)。叶片变黄、植株明显(mngxin)矮化;似缺氮肥,长势瘦弱;生长缓慢,花期延迟,结荚少而小,田间呈点片分布。,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一)症状(zhngzhung)识别,第十四页,共八十九页。,2.地下部:根系发育不良,根瘤减少须根丛生;根部可见颗粒状瘤状物,白色至褐色,为胞囊线虫的雌虫。是诊断(zhndun)胞囊线虫的主要依据。其它:根系易腐烂,植株提早枯死。籽粒秕或不结荚,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一)症状(zhngzhung)识别,第十五页,共八十九页。,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第十六页,共八十九页。,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第十七页,共八十九页。,形态:雌虫梨形,雄虫线形,一般不易见分类地位:异皮科,胞囊线虫属(也称异皮线虫属)寄主范围:除大豆外,可寄生小豆(xiodu)、绿豆、黑豆、野豌豆、羽扁豆、苜蓿和胡枝子等豆科植物,亦可寄生宝盖草、苍耳、繁缕、地黄等其它植物。,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二)病原(bngyun),第十八页,共八十九页。,4.生理分化:根据对国际鉴别品种寄生能力的不同,分为(fn wi)16个生理小种;国内已发现6个,其中1号小种和3号小种分布于东北大豆产区,4号小种、5号小种和7号小种分布于黄淮海大豆产区。目前,以3号小种和4号小种最重要,是抗大豆胞囊线虫病育种和品种利用上的主攻目标。,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二)病原(bngyun),第十九页,共八十九页。,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第二十页,共八十九页。,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九页。,越冬:以胞囊在土壤越冬为主,种子间夹杂带胞囊土块亦可作为初侵染源传播:传播途径非常广泛(gungfn)田间农事操作,包括农具、人的活动等;种子间杂有带胞囊的土块进行远距离传播;施未腐熟的肥料、排灌水等。,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三)发病(f bng)规律,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九页。,3.侵染危害以2龄幼虫从根冠侵入,进入皮层内危害,4龄后发育成成虫,虫体膨大外露,卵直接产在雌虫体内,体壁加厚变为胞囊,落入土壤重复侵染,胞囊最长在土壤中存活(cn hu)8-10年仍有侵染力。大豆胞囊线虫侵入寄主植物后,在寄主体内形成特化的取食位点,分泌唾液溶解取食位点细胞壁,相邻的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从中吸取营养;合胞体堵塞微管束影响水分和矿质运输。根际中的线虫可抑制结瘤或使已形成的根瘤无效。,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三)发病(f bng)规律,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九页。,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1.土壤性质:干旱、沙土、沙壤土、碱性土壤发病重,酸性土壤、粘土发病轻2.后作物种类:连作,加重病害;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病害。3.气候条件:土壤相对湿度60-80%最适宜,水淹条件线虫易死亡。土壤温度:35以上,幼虫(yuchng)开始退化,(四)发病(f bng)条件,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九页。,防治策略:合理轮作与抗病品种相结合1.合理轮作: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的最重要的措施酸性土质轮作需要3年,而盐碱土和沙土(sht)需要轮作56年或更长时间。轮作作物:禾本科作物或种植“诱捕植物”(绿豆、豌豆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3年即可,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五)防治(fngzh)要点,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九页。,2.抗病品种选用:无经济性状很好的高抗品种,黑豆类表现高抗或免疫,但性状差;尚未发现大粒黄豆形抗源。河南发现商丘7680和跃进5号较耐病。齐黄26号中抗胞囊线虫,东北(dngbi)培育出的抗线1、2号有较好效果,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五)防治(fngzh)要点,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九页。,3.药剂防治:种衣剂:如呋喃丹或甲基异硫磷拌种或2%的大豆根保剂或50%辛硫磷乳油(按干种子量0.3-0.5%)熏蒸剂:大豆根保剂30kg/hm2随种肥同施,或用10%苯线磷颗粒剂3045kg/hm2,或用二溴氯丙烷45kg/亩,大豆播种前15-20天沟施处理土壤。其它(qt):呋喃丹30-45kg/亩,防线1号或力满库等土壤施药,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五)防治(fngzh)要点,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九页。,4.生物防治线虫生防制剂豆丰号颗粒剂处理土壤,可取得一定防效。或通过向生防菌剂中添加(tin ji)多种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真菌来提高防效。,第二节 大豆(ddu)胞囊线虫病,(五)防治(fngzh)要点,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九页。,第三节 花生(hu shn)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花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在我国,根结线虫病是花生上发生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国内最早发现于山东烟台,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国内曾列为检疫对象。目前国内除西南地区外,其它各花生产区都有不同(b tn)程度的发生,以山东、河北等省市发病最重。,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九页。,1.症状(zhngzhung),以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根结线虫(xin chn)定居取食并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下,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雨季来临后,症状减轻。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茎,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虫瘿,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第三节 花生(hu shn)根结线虫,第三十页,共八十九页。,1.症状(zhngzhung),花生根结线虫病有时易与花生生理性缺水、缺肥相混淆,应注意区分。花生根结线虫病病株根瘤(gnli)稀少,有较多根结,根结上长出许多细小须根。根结和根瘤的区别是:根结可使根部四周膨大,且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着生大量不定根,剖视根结,可见内部有乳白色砂粒状颗粒(雌性线虫);根瘤着生在根的一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内有紫色浆液。,第三节 花生(hu shn)根结线虫,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九页。,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九页。,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九页。,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九页。,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九页。,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九页。,花生(hu shn)根结线虫病,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九页。,病原线虫有2个种,即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二者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北方根结线虫雌虫梨形或袋形;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mngxin),侧区具4条侧线。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我国发生的主要是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湛江和海南发生的有花生根结线虫。均属侧尾腺口纲、根结线虫属线虫。两种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都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