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医学专题—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1).pptx
下载文档

ID:2507004

大小:3.39MB

页数:61页

格式:PPTX

时间:2023-06-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医学 专题 神经 肌肉 本体 感觉 促进 疗法
神经肌肉本体(bnt)感觉促进疗法,第一页,共六十一页。,什么(shn me)是PNF?,PNF是由谁在什么时间(shjin)发明的?,PNF的常用(chn yn)技术有哪些?,PNF的特殊技术有哪些?,PNF的运动模式是什么?,如何在临床应用PNF?,思考,第二页,共六十一页。,第一节,一,概述(i sh),第三页,共六十一页。,美国(mi u)Herman Kabat,1.PNF发展(fzhn)简史,第四页,共六十一页。,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cj)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2.定义及技术(jsh)特点,第五页,共六十一页。,第二节,二,治疗(zhlio)技术,第六页,共六十一页。,1.阻力(zl)(resistance)2.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3.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4.体位及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5.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6.视觉(vision)7.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8.牵张(stretch)9.节律(normal timing)10.运动模式(pattern),一、基本(jbn)手法技术,第七页,共六十一页。,1.阻力(zl)(resistance),1)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2)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3)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4)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hud)完全的松弛。,第八页,共六十一页。,2.扩散(kusn)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扩散:刺激(cj)反应的传播。强化:通过添加力量,使之变得更强。治疗师通过较强肌肉增加阻力,把强化效应传递到较弱的肌肉。,第九页,共六十一页。,3.手法(shuf)接触(manual contacts),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蚓状肌抓握。优点:1、治疗师易于把持(bch)患者肢体2、不会阻碍患者运动3、引导正确运动方向4、避免疼痛,第十页,共六十一页。,4.体位及身体(shnt)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治疗师面向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站立。治疗师双脚分开呈“丁”字步(或弓箭步),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双脚的位置或“丁”字步的指向要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转换。阻力来源于治疗师的身体,而手臂(shu b)相对放松。,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5.言语刺激(cj)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合理应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预备(ybi)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6.视觉(shju)(vision),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ky)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7.牵引(qinyn)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j hu)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分类:持续牵引 变化性牵引,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牵引(qinyn)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分类: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yn f)反射性的反应;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第十五页,共六十一页。,8.牵张(stretching),当肌纤维被动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与口令(kulng)的实施密不可分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第十六页,共六十一页。,9.节律(jil)(pattern of movement),节律(jil)是运动的顺序。正常节律是产生协调动作的运动顺序或过程。强调节律是改变动作的异常节律,强调重视特定的肌肉、肌群或希望获得的活动。,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10.运动(yndng)模式(pattern),特点:螺旋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msh)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外旋内旋,第十八页,共六十一页。,二、特殊(tsh)技术,节律(jil)启动,等张组合(zh),拮抗肌逆转,重复牵张,收缩放松,维持放松,第十九页,共六十一页。,1.节律(jil)性启动,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主动地、有节律(jil)地完成相同的动作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第二十页,共六十一页。,目的:帮助运动起始;改善协调和运动感觉;运动速度正常化,或增加或降低(jingd);指导运动;帮助患者放松。,适应症:起始运动困难;运动过慢或过快;不协调或运动缺乏(quf)节律性;全身性紧张。,1.节律(jil)性启动,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一页。,2.等张组合(zh),等张向心性(xnxng)收缩等张离心性收缩等张稳定性收缩,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一页。,2.等张组合(zh),目的:运动的主动控制协调增加主动活动度增强(zngqing)肌力离心运动控制的功能性训练,适应症:离心收缩运动的控制降低缺乏协调或向需要的方向运动的能力不足主动(zhdng)关节活动度降低在关节活动度中缺乏主动运动,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一页。,3.拮抗(ji kn)肌逆转,动态逆转(nzhun)稳定性逆转节律性稳定,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一页。,3.拮抗(ji kn)肌逆转,动态逆转目的:增加主动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j l)发展协调预防或减轻疲劳增加耐力,适应症:主动关节活动度下降主动肌无力运动方向改变能力降低锻炼的肌肉开始(kish)疲劳,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一页。,3.拮抗(ji kn)肌逆转,稳定性逆转目的:增加稳定和平衡(pnghng)增强肌力增加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协调,适应症:稳定性下降肌无力患者(hunzh)不能做等长肌肉收缩,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一页。,3.拮抗(ji kn)肌逆转,节律性稳定目的(md):增加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增强稳定和平衡减轻疼痛,适应症:关节活动度受限疼痛,特别是试图运动时关节不稳定拮抗肌群无力平衡(pnghng)能力降低,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一页。,3.拮抗(ji kn)肌逆转,稳定(wndng)性反转和节律稳定(wndng)之间的不同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等张肌肉活动 等长肌肉活动有意识的活动 无意识的活动动态指令 静态指令允许从身体的一侧转到另一处 只治疗身体一部分肌肉活动:肌肉活动:主动肌-拮抗肌-主动肌-拮抗肌 主动肌和拮抗肌活动(可能共同收缩),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一页。,4.重复(chngf)牵张,起始(q sh)范围的反复牵张 牵拉刺激 牵张反射全范围的反复牵张,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一页。,4.重复(chngf)牵张,起始范围的反复牵张目的:促进运动的起始增加主动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防止(fngzh)或减轻疲劳在需要的方向上指导运动,适应症:肌无力由于肌无力或强直而不能起始运动(yndng)疲劳运动知觉降低,第三十页,共六十一页。,4.重复(chngf)牵张,全范围的反复牵张目的:增加主动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防止或减轻疲劳在需要的方向上指导(zhdo)运动,适应症:肌无力疲劳(plo)运动知觉降低,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一页。,5.收缩(shu su)-放松,目的:增加被动关节(gunji)活动度适应症:被动关节活动度降低,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一页。,6.维持(wich)-放松,目的(md):增加关节被动活动度减轻疼痛适应症:被动关节活动度降低疼痛患者等张收缩太强,治疗师无法控制,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一页。,第三节,三,运动(yndng)模式,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一页。,螺旋(luxun)对角线模式,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一页。,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一页。,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一页。,一、上肢(shngzh)运动模式,屈曲(q q)内收外旋(D1F),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一页。,上肢(shngzh)运动模式,伸展(shnzhn)外展内旋(D1E),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一页。,上肢(shngzh)运动模式,屈曲(q q)外展外旋(D2F),第四十页,共六十一页。,上肢(shngzh)运动模式,伸展(shnzhn)外展内旋(D2E),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一页。,上肢(shngzh)运动模式,D1F,D1E,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一页。,上肢(shngzh)运动模式,D2F,D2E,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一页。,二、下肢(xizh)运动模式,基本模式屈曲(q q)内收外旋(D1F),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一页。,下肢(xizh)运动模式,伸展(shnzhn)外展内旋(D1E),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一页。,下肢(xizh)运动模式,屈曲(q q)外展内旋(D2F),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一页。,下肢运动(yndng)模式,伸展(shnzhn)内收外旋(D2E),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一页。,下肢运动(yndng)模式,D1F,D1E,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一页。,下肢运动(yndng)模式,D2F,D2E,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一页。,第四节,四,临床(ln chun)应用,第五十页,共六十一页。,临床(ln chun)应用,一、评定(pngdng),评定原则:评定的顺序应从近端到远端按照从头到尾的方向评定观察肢体的运动(yndng)观察功能性活动,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一页。,临床(ln chun)应用,1.疼痛程序:1)间接治疗:训练健侧,通过扩散效应影响患侧2)应用不引起紧张或疼痛的阻力3)双侧运动4)牵拉5)舒适的体位(t wi)技术:1)节律稳定 2)维持-放松 3)稳定逆转组合:1)等张组合之后使用维持-放松2)(缓慢)动态逆转之后使用节律稳定技术,二、治疗(zhlio),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一页。,临床(ln chun)应用,2.肌力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下降程序:技术:1)适宜的阻力(zl)1)起始端重复牵张2)强调节律 2)全范围重复牵张 3)牵张 3)等张组合 4)牵拉或推挤 4)拮抗肌的(缓慢)动态逆转5)患者的体位 组合:1)拮抗肌的动态逆转,结合较弱运动模式的全范围重复牵张。2)较弱运动模式的全范围重复牵张以后,在活动较强的位置使用节律稳定技术。,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一页。,3.被动关节活动度下降程序:技术:1)强调节律 1)收缩-放松或维持-放松2)牵拉 2)拮抗肌的稳定逆转3)适宜(shy)的阻力 3)节律稳定 组合:1)在新的活动范围内应用等张组合之后进行收缩-放松。2)在新的活动范围内应用动态逆转之后进行收缩-放松。3)拮抗肌的动态逆转之后进行节律稳定或稳定逆转。,临床(ln chun)应用,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一页。,临床(ln chun)应用,4.协调和控制能力下降 技术:程序:1)节律(jil)启动1)运动模式 2)等张组合 2)徒手接触 3)拮抗肌的动态逆转3)视觉刺激 4)稳定逆转4)适当的语言提示 5)随着功能的改善逐渐减少促进技术的使用。组合:1)节律启动,逐步过渡到等张组合。2)节律启动,逐步过渡到拮抗肌逆转。3)等张组合结合拮抗肌稳定逆转或动态逆转。,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一页。,临床(ln c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