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曾昭耆
警惕
老年
患者
急性
事件
重点
警惕老年(lonin)患者的急性事件,卫生部北京医院 曾昭耆,第一页,共六十三页。,应予特别(tbi)关注的人群,老年人群是社区医生应该(ynggi)给予特别关注的重点之一。老年人中,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完全没有疾病或病痛的人比较少见,第二页,共六十三页。,很难完全(wnqun)治愈,当今常见的一些慢性非传染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一旦发生,往往很难完全治愈。特别是动脉硬化,本身就是一种随年龄而逐渐发生和进展(jnzhn)的变化,不同人之间虽可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老年人多半不能完全避免。,第三页,共六十三页。,保持稳定,争取(zhngq)好转,在这个基础(jch)上,心、脑、肾等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影响。对这些患者,医生的重要任务,是千方百计使他们的慢性病病情保持稳定,争取好转。这就是对疾病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这种预防决不是消极的,是一种综合而顽强的“步步为营,层层设防”,第四页,共六十三页。,例如(lr):,已有高血压,如何防止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血管意外?已发生了脑血管疾病,如何积极促进康复和防止再发?已有冠心病,如何防止发生心肌梗死?已有心肌梗死,如何减少心梗范围,防止再梗死?已有糖尿病,在坚持(jinch)合理治疗基础上,如何防止各种并发症?,第五页,共六十三页。,对已有骨质疏松者,如何防止发生骨折?对持续性心房纤颤的患者,如何防止突发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等等慢性病患者,如果没有发生这些并发症,多数能生活得基本正常。但是(dnsh),他们某些器官功能已处于临界状态如果发生了某一种急性病发症,就可对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第六页,共六十三页。,因此(ync)可以说,管理好老年慢性病患者(hunzh)是社区全科医生的经常性任务而防止各种急性事件的发生,又是高质量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环节,第七页,共六十三页。,对这些急性病变(bngbin)或并发症,不但医生必须时时警惕,而且应该作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经常性健康教育内容。因为,在慢性病基础上,这些事件不但可能随时发生,并且往往是隐匿性形成,突发性出现。对病情的预后影响极大。,第八页,共六十三页。,急性(jxng)事件举例,第九页,共六十三页。,1,不适当(shdng)的比赛,一位离休老人,在参加本单位(dnwi)组织的老干部短跑比赛后发作心梗,送入医院。经过奋力抢救,度过了危机,其后一直受到小心翼翼的医疗护理,但一个星期后心梗范围再次扩大,抢救无效而死亡,第十页,共六十三页。,有些老年人在心理上还“童心未泯”。比如参加某些竞技性活动时,往往争强好胜,计较输赢,弄不好就会引起心绞痛、脑出血或者(huzh)骨折等意外。尤其是像短跑、举重等需要“爆发力”的运动竞赛,对老年人一般讲是不很适合的;即使像下棋、麻将等场合的输赢得失,也可成为发病诱因;,第十一页,共六十三页。,有些心脏病严重的老年人,甚至还不宜于观看激烈的重大比赛,以免引起情绪激动,发生意外。有人(yu rn)说:足球场上死亡的运动员,远没有看台上观众死亡的多北京奥运会时,不少老年人在电视上看比赛发病,第十二页,共六十三页。,老年人运动(yndng)锻炼要考虑:,身体基础情况有锻炼基础的:可以保持体弱的:从低起点,循序渐进当时的健康情况每天运动量基本稳定(wndng)如有不适可临时减少或取消非经常的体力活动应适可而止,第十三页,共六十三页。,适合(shh)老年人的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主要是轻、中度(zhn d)的,基本上不包括竞技性的比赛。其活动量应根据病情和以往的锻炼基础等,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监测,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积极而又安全可靠的方案。避免快速的、复杂的、需要爆发力的、易摔倒的动作,第十四页,共六十三页。,反面(fnmin)教训,某部两位70多岁离休干部,身体很好。每天拉单杠引体向上,比赛谁拉的多和快 多人劝止,不听 其后,一人心梗,一人脑溢血,死亡另一位特别健康的离休干部,在单位组织的舞会上晕倒,拒绝去医院检查。休息(xi xi)后再跳舞时,猝死,第十五页,共六十三页。,2,持续(chx)劳累,有两位老年人,老两口都是离休干部。一次,老家晚辈儿孙前来拜见(bijin)。平日老人家生活简单,晚辈来了他们很高兴,热情接待,张罗了好几天。晚辈走后,二老都生病住院,其中一位终致死亡,令人惋惜。,第十六页,共六十三页。,“延迟(ynch)反应”,老年人常常同时有几种病,存在着不同的危险触发点。而他们和年轻人相比,对某些具有报警性质的症状感觉不大明显;特别是在兴奋状态下,疾病症状常被掩盖,也可能出现“延迟反应”的情况(qngkung)。即可能在已经出现危险时,并无自觉不适,过一段时间(甚至若干天后)症状才开始显露。所以容易在客观上已存在严重异常时,仍“自我感觉良好”。,第十七页,共六十三页。,比如(br):,老人和年轻人一起郊游,大家兴致都很高,回来时,有的年轻人说累了,而老人心想:我倒不觉得多么累呢?可是第二天,年轻人全没事儿了,老人这才感到腰酸腿痛。在紧张工作时,老人可以照样生龙活虎,甚至夜以继日地干一阵子。特别是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他们(t men)竟可能不出现任何病症。但任务完成后,问题就逐渐显露。,第十八页,共六十三页。,唐山地震后一个部长的心梗对付“延迟反应”的最好办法,就是“留有余地(li yu y d)”。即使自己并没感到有什么问题,甚至医生也没查出有什么了不起的病,但健康的老年人也终究是老年人,不能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有些自我感觉并不可靠,第十九页,共六十三页。,这两位老年人的发病,是由于连续疲劳是多次“延迟反应”叠加的结果如果能够间断休息,也许可能避免(bmin)生病年轻人不要轻信老人说的“我没事”,第二十页,共六十三页。,3,爆发力和动作(dngzu)快,一位老先生对家里冰箱放的位置不满意,几次向孩子提出要稍微挪一下,孩子因工作忙,没有马上照办。老人自觉身体还好,认为那不过是“小事一桩”,便趁无人在家时,自己动手搬动(bn dn)冰箱,虽然只是一点点挪动,但费劲不小,结果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三页。,衰老是一个(y)逐渐发展的过程,使人难以察觉。有些年轻时认为普通的劳动,对老年人来说,即可导致严重后果。常有老年人因无明显疾病,就难以意识到随年龄增长,发生潜在危险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三页。,类似(li s)的例子,一位80岁老人因前列腺增生,平日晚间(wnjin)服用特拉唑嗪一天上床准备睡觉时,发现床头的窗帘没拉好,迅速站起想拉窗帘摔倒,头撞到暖气片,引起颅内出血。问题:他为什么摔倒?要避免此事故应注意什么环节?,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三页。,这类事故,多发生于平日(pngr)自觉健康情况较好的老年人他们过去可能有过类似的动作,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后果因而容易觉得没有问题,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三页。,4,用药(yn yo)不当,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患有慢性(mn xng)心房纤颤,长期以来,每天服用半片地高辛,控制得很好。有一天,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心率偏快,给他加了半片“阿替洛尔”,心率好了,就建议每天2次,每次1/4片。这个剂量真的很小,但是过了3天以后,老人家觉得头晕,到医院一查,心跳很慢,有连续几秒钟停搏,于是赶紧收进病房治疗。,为什么?,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三页。,这是医生处理不当引起的问题。他所用药物剂量虽然已经很小,但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减退,通常剂量也可能引起中毒。若以30岁时的总体(zngt)功能为100%则随年龄增长的主要功能减退如下页表所示,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三页。,老年人主要功能(gngnng)下降情况(以30岁功能为100%计),60岁 90岁 基础代谢-8%-20%体液总量-10%-25%心输出量-20%-45%肾血流量-30%-65%肺功能-30%-70%肝血流量-30%-60%由于这些改变使对老年人用药难度(nd)增大,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三页。,平日用药过多也是一个问题。通常,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很费劲。因此,来一次医院索性就挂几个科的号。各科医生根据自己那个科的病情,开了三四种药,几个科看下来,病人就取回一大兜子药,每顿饭后都服用一大把。自己也不知道这些药是否(sh fu)都有必要,药与药之间是否(sh fu)会互相“打架”。还有,也是因为去医院看一趟病不容易,病情有了改变时,如何调整药量,自己也不知怎么办。药物相互作用所致不良反应是大问题,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三页。,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同时用药(yn yo)种类的关系同时用药种类-5 不良反应发生率 3.5%6-10 10.0%11-15 28.0%16-54.0%,年龄与发生率:60岁 15.4%据统计,老年人中同时用药(yn yo)10种以上者占 43.6,其中59.1为不合理用药(yn yo)。,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三页。,不了解自己所用(su yn)药物的性质,有一位老太太,因为患有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用洋地黄类的药品,情况还算平稳。有一天,突然发生了严重的心律失常,被送到医院。细问病史才知道,她在一天之内先后服了7片地高辛是洋地黄中毒。原来,她每次在心衰加重的时候都觉得憋喘,服用了医生给她开的地高辛就好了,所以(suy),她以为那是“平喘药”。这一次,因为感冒、喘息性支气管炎,觉得气喘、胸口发闷,就自己服用地高辛,吃了一片不见好,又加一片,就这样连续吃了7片,出现严重的洋地黄中毒,差点送了命。,第三十页,共六十三页。,有关老年人用药的特殊问题应该是基层医生平日经常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对文化知识较低者,更应多解释;并确认他们已经理解并能够(nnggu)正确执行了,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三页。,5,听信(tng xn)错误信息,一个人生了病,他的家属、亲戚、朋友、邻居来看望,常常会为病人出这样或那样的主意。毫无疑问,这些(zhxi)都反映了大家对病人的关心,而且有些也可能是对的。但由于医疗保健知识不足,有时也难免出错,帮了倒忙。,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三页。,有一位72岁的妇女,曾多次因快速性心房纤颤引起心力衰竭。由于转复心律后不能维持,医生建议她长期服用小剂量的地高辛。从这以后,她的病情一直很平稳(pngwn)。有一天,她在公园打太极拳,见了她的那些老姐妹,有人对她说:“地高辛可是有毒啊!长期服用多危险呀。”她心里直害怕,回去就自己决定把药停了。一个多月后,她就又发生了严重心衰,住进了医院抢救。问题:“地高辛有毒,长期服用危险”这话对吗?应该怎么看?,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三页。,听信广告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有一位65岁的高血压病人,原来服药控制的很好。有一天,儿子对他说;“电视购物节目中介绍一种降压鞋,效果特别好。”他一问价钱(ji qin),觉得太贵,不愿买。过两天,儿子买了一双送他。穿了几天,觉得不错,就把药停掉了。一个星期后,病人感觉头昏脑胀、脖子发僵。一量血压,180/110,高了。他这才知道,当时血压不高是因为“药劲”还没过去,并非“降压鞋”的“神效”。,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三页。,这类事,近几年可真不少见。有儿子、姑娘从国外买回来孝敬父母的“保健药”,也有亲属当礼品送来的现代化“护身符”,也有不少是根据大众传媒介绍的保健品、治疗仪形形色色,各式各样,不胜枚举面对江湖游医(yu y)、不法商人的假药、保健品,老年人最容易受骗保健品:即使不是有意骗人,也缺乏科学依据,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三页。,医生(yshng)要懂得“安慰剂效应”,任何客观上无效的治疗(zhlio)手段,都可能使一部分受试者“有效”平均“有效率”35%最高可达70%加上美化、神化或科学外衣效果“更好”任何无效药都有“有效病例”“安慰剂”不坏,用来欺骗夸大就坏了,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三页。,6,临床表现不典型(dinxng),8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平日用口服降糖药,病情控制良好。忽有一日,患者恶心、呕吐(u t),呼吸深快。急查尿发现酮体阳性,血糖450毫克/分升,诊断为酮症酸中毒。经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饮食及药物如常,无违反医嘱情况。生活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