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1956年Zoll提出体内电击(diànjī)除颤法。•1958年美国Peter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并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Kouwenhoven等人发表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首先创立并倡导不开胸心脏按压术,开创了以胸外心脏按压为基础的心肺复苏术.•20世纪70年代扩展心肺复苏到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简称CPCR)。心肺复苏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脑保护和脑复苏,以强调保持完善的脑功能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是现代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页,共六十七页。概述•概念:使心跳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hūxī),尽早加强脑保护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包括三部分: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延续生命支持(PLS)第二页,共六十七页。心肺(xīnfèi)脑复苏步骤•基础生命支持BLS通过徒手操作,保持心脏有一定的输出量,供应重要脏器已氧合的血液。•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在继续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应用器械和药物进行抢救,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纠正心律失常和药物治疗,以尽快恢复自主(zìzhǔ)心跳和呼吸。•复苏后处理复苏后,在急诊抢救室或监护室中进行,不但要保持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维持全身内环境的正常,并且直到病人神志恢复或放弃治疗。第三页,共六十七页。心肺(xīnfèi)脑复苏纲要第四页,共六十七页。•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包括ABC三个主要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简称为CPR(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又译为现场急救或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BLS的目的是向心、脑及全身重要(zhòngyào)器官供氧,延缓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基础生命(shēngmìng)支持第五页,共六十七页。基础(jīchǔ)生命支持一、适应症呼吸心跳骤停,其指征是: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呼吸心跳骤停可由于意外事故,如:溺水、创伤、触电(chùdiàn)、气道阻塞或严重心脏疾患及中毒等原因所致。第六页,共六十七页。二、指征1.突然意识丧失。2.颈动脉搏动不能触知。3.呼吸停止,瞳孔散大。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临床上只要具备两项主要标志(biāozhì)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第七页,共六十七页。判定两项主要标志的方法:1.轻拍或轻摇并呼叫病人,如无反应即可判定为意识丧失。2.救护者以手指确定病人喉结后,手指滑向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