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最新)1(1).ppt
下载文档

ID:2503191

大小:2.49MB

页数:55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发热 最新
发 热(Fever),畏寒、寒战、皮白、鸡皮,自觉酷热,皮干、口渴,1、发热是如何引起的?2、引起发热疾病有哪些?3、发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一、定 义,T37,T37,体温恒定,散热(汗腺、皮肤血管、呼吸),产热(骨骼肌、肝、甲状腺、肾上腺),温度感受器,传入N,传出N,传出N,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下午,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生理性 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应 激,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1、致热源性(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外源性致热源(发热激活物),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微生物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血脑 屏障,通过激活 白细胞,产热散热,二、发 热 机 制,发 热,产热 散热,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可溶性外菌素 致热外毒素 白喉毒素,(1)革兰阳性菌,细菌,(2)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病毒,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流感病毒,SARS,麻疹病毒感染,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真菌,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疟原虫,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间日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1、致热源性(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外源性致热源(发热激活物),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微生物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内源性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通过血脑 屏障,通过激活 白细胞,产热散热,二、发 热 机 制,发 热,产热 散热,发热激活物,IL-1TNFINFIL-6,EPs,单核巨噬细胞,其它细胞,肿瘤细胞,内生致热原(EP),1、致热源性(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外源性致热源(发热激活物),内源性致热源,体温调节中枢,微生物病原体炎症渗出物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内源性致热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通过血脑 屏障,发 热,通过激活 白细胞,产热散热,二、发 热 机 制,产热 散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炎症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2、非致热源性发热,1.感染性发热*(占主要)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三、病因,流感病毒,SARS,白色念珠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吸收热),脏器坏死、组织细胞坏死等。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 病。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 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1.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四、临 床 表 现,Fever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 C,为什么?,负反馈调节机制-阻止体温无限上升。,体温上升期,高峰期,体温下降期,发热三个时相体温与调定点关系示意图,I 期,II 期,III 期,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上升、持续、下降),(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如疟疾。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体温上升期(Effervescence Period),特点: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表现:畏寒、寒战、皮白、鸡皮,上升期,调定点,I 期,II 期,III 期,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表现:自觉酷热,皮干、皮肤发红、口渴,持续期,调定点,(2)持续期(高热期,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 定时间,.),I 期,II 期,III 期,(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 常,如疟疾。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 常,如炎症。,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表现:皮肤血管舒张、出汗多,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Period),下降期,调定点,I 期,II 期,III 期,体温上升期,SP,产热散热,畏寒 皮肤苍白 寒战 鸡皮疙瘩,特 点,表现,高温持续期(高峰期),体温SP,产热散热,皮肤干燥发红自觉酷热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SP,产热散热,发热时相,大汗 皮肤潮湿,发热时相及比较,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相应的热型。热型的不同-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五、热型及临床意义,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稽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温度高于正常值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C,驰张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间隙热,C,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4、波状热(undulant feve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C,波状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不规则热,C,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回归热:体温急骤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如此反复周期地相互交替.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鼠咬热等,六、发 热 诊 断 程 序,1、病史、体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2、思维方法:首先考虑常见病,后少见病;先定性,后定位。鉴别诊断时要根据疾病缓急、病程长短、伴随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拇指:问诊食指:体格检查中指:就诊疾病密切的辅助检查无名指:排除就诊疾病的辅助检查小拇指:常规检查,五指理论,问 诊 要 点,时间,季节,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诱因,1.起病时情况,2.多系统症状询问:如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3.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况、饮食等。4.诊治经过:对诊断有借鉴作用。5.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败血症 疟疾等 急性感染性疾病 药物热、输液 输血反应,注 意 伴 随 症 状,上升期,I 期,II 期,III 期,体温在短时间上升快,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传单 风疹 淋巴结结核 白血病 淋巴瘤 丝虫病等,全身淋巴结肿大,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肝脾肿大:,昏迷,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毒性菌痢 先昏迷后发热:脑出血 巴比妥类药物中毒,感染性疾病,致热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中枢受损昏迷,最终导致体温调节中枢障碍,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 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八、治 疗 要 点,*体温过高(如4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持续发热加重病体消耗)。*心肌梗塞或心肌劳损者(发热加重心肌负荷)。*妊娠期妇女,*注意水盐代谢,补足水分,预防脱水。*保证充足易消化的营养食物。,1、一般处理,一般处理原则,2、病因治疗:如感染性疾病需使用有效抗生素。3、对症治疗:,(1)降温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2)其他 各系统症状的对症处理,如:止咳化痰、止 呕等,思考题,1.发热有哪些常见病因?2.发热的定义和机理?3.各种热型的特征和临床意义?,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体温调节中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