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
GBT
27797.2-2011
纤维
增强塑料
试验
制备
方法
部分
接触
喷射
27797.2
2011
GB/T27797.2-2011/1S01268-2:2001(E)前言GB/T27797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分为11个部分:一第1部分:通则;一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一第3部分:湿法模塑:一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一第5部分:缠绕成型:一第6部分:拉挤模塑一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一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一第9部分:GMT/STC模塑;一第10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一股原理和通用试样模塑:一第11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小方片。本部分为GB/T27797的第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01268-2:2001(E)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一GB/T2577一2005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1S01172:1996,MOD);一GB/T27797.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1S01268-1:2001,IDT)。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一在4.1、4.2、6.2、7.2、9.3和第10章中加条号。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州天马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宁珍连、宣维栋、郑会保、马玉敬、张力平。GB/T27797.2-2011/1S01268-2:2001(E)8设备8.1接触模塑8.1.1剪刀或刀片:用于裁剪增强材料。8.1.2天平:精确至0.1g。8.1.3烧杯,玻璃或塑料材质,也可以是无涂敷(或打蜡)纸质材料。8.1.4刷子。8.1.5辊子:马海毛或者钢辊,有无衬垫均可。8.1.6刚性平板:可由抛光钢材或者无孔材料制成,边缘突起(防止树脂益出),且平板材料不影响树脂性能。8.1.7鼓风烘箱:带计时器和控制装置。8.1.8干燥器。8.2喷射模塑设备同8.1,还需增加如下设备:a)玻璃纤维短切机/喷枪机组;b)秒表。9步骤9.1接触模塑9.1,1采用与生产层合板相同的参数(层数、角度、纤维含量和树脂类型)制备试验板。9.1.2在板或模具表面上涂覆脱模剂,待其干透,必要时进行打磨抛光。9.1.3将增强材料裁剪至所需的尺寸,保证有足够面积用以加工试样。按生产厂家的说明对增强材料进行状态调节,必要时在使用前进行烘干处理。9.1.4称量经状态调节后的增强材料总质量1。9.1.5根据期望的增强材料含量确定所需的树脂质量2,按公式(1)计算:m:=m1X100-wX1.2(1)WUs式中:m2一树脂质量,单位为克(g):1一玻璃纤维质量,单位为克(g);。一层合板期望的玻璃纤维含量,以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注:因树脂从边缘益出、混子吸收等因素产生损耗,需增加20%的树脂用量9.1.6在加入固化剂前,将树脂温度调节至室温,混合均匀后立即制备。9.1,7在模具表面涂刷一薄层树脂,涂刷范围与试验板的尺寸一致,树脂用量取决于单层增强材料的厚度,然后在树脂层上小心铺覆第一层增强材料,待树脂将增强材料浸透,用辊子赶出气泡,接着再涂刷一层树脂并铺覆第二层增强材料,重复操作直至所需的厚度。9.1.8完成铺层后,固化试验板(见9.3)。9.2喷射模塑9.2.1将特定型号的玻璃纤维无捻粗纱放人短切机,调节刀辊与砧辊之间的压力,确保切割干净利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