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发展研究 影视编导专业.docx
下载文档

ID:249932

大小:41.73KB

页数:2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3-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发展研究 影视编导专业 互联网 背景 我国 纪录片 生产 模式 发展 研究 影视 编导 专业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电视技术和电影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纪录片的播放从大荧幕转移到电视和互联网上。除此之外,纪录片在拍摄技术和内容选择上更加多元化,这些变革离不开互联网环境的促进。互联网的普及,改变着媒介生态环境,包括纪录片的制播。本文拟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变化,哪些机遇,哪些挑战,以及应对之策,从而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 关键词 播放平台纪录片 生产模式 互联网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ode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elevision and film technology, the broadcasting of documentaries has shifted from cinema to TV and Internet. Besides, documentaries have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in shooting technology and content selection,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edia,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of documentar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China's documentary produc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which opportunities, which challenges,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transmission, competitiveness and influence of documentary, and better cultural inheritance. Key words Broadcast Platform DocumentaryProduction ModeInternet 目录 1引言 1 2从影院屏幕到互联网:纪录片的发展变迁 2 2.1影院时代的纪录片 2 2.2电视平台的纪录片 3 2.3走向互联网的纪录片 3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新变化 4 1、从投资和制作主体上看,更多元 4 2、从制作过程上看,更科学 5 3、从主题内容上看,更丰富 6 4、从宣发手段上看,更全面 6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挑战和机遇 7 1、面对盈利能力不足,应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 7 2、面对内容同质化倾向,应坚持内容为王和精品策略 8 3、纪录片的边界被打破,应利用微纪录片等新形式 9 四、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1引言 不同于影视作品的虚构特质,纪录片是以纪实为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从播出平台来看,电影和电视一直是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20世纪初期,电影作为最早出现的影像媒介,是纪录片得以诞生和面向大众的重要渠道。因为考虑到影院资源的限制和投入资本的回收等,影院播出的纪录片在内容上往往主题更加鲜明单一,故事性相对更强,例如近两年上映的影片《重返狼群》和《冈仁波齐》。从这方面看,电视纪录片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均更加广泛,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代表,该片的热播让一度小众的纪录片回归到大众视野中。但是归根结底,《舌尖上的中国》能够引起广泛的热议和传播,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推波助澜。 正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优酷、爱奇艺、腾讯等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并成为人们获取视频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不仅为电影电视纪录片提供了播放平台,而且还出现了众多自制纪录片,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纪录片市场的活跃。到如今,从电影、电视到视频网站,纪录片的制播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固化思维被打破,优质的纪录片也能产生高收益和回报,并且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开始涉足纪录片领域,反而促进了纪录片制作越来越精品化。同时,互联网思维模式导致纪录片的盈利模式呈现多样化,除了依靠票房、收视率和点击率,纪录片中有关的线下周边产品也开始出现,例如纪录片《二十二》团队推出的纪念背包等,纪录片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并且朝着主流化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梳理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发展脉络,主要从播出平台的变化入手,分析媒介变化对纪录片生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纪录片生产出现的新变化,包括投资制作主体、制作模式以及受众培养,对原有的生产模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这些新变化的背后,新的纪录片生产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拟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从而为新时代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之处。 2从影院屏幕到互联网:纪录片的发展变迁 媒介技术的变迁对纪录片的制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在“媒介技术决定论”一说中指出的,真正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不是各个时代所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内容所使用的媒介技术。作为以纪实为主的影片,纪录片是指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和音响素材,直接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它通过特定的画面、结构、剪辑,告诉人们对待事物应有的态度。[1]纪录片的发展反映着媒介的变迁史,从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媒介环境造就了纪录片的不同特色。 2.1影院时代的纪录片 20世纪初期,影像技术最早在美国出现,电影成为最早的影像记录形态。不久之后,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我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也随之问世,纪录片的发源就在这片土壤里悄然诞生。在电视普及之前,电影是纪录片播出的唯一渠道。由于影院资源、专业人员、投入资金的有限等各种条件制约,纪录片的制作在内容上功利性很强,主要发挥着政治宣传的目的。例如1911年的《武汉战争》,“观众如果欲睹战场之真相,以振奋发之精神,就请速来观看这部影片。因为能与亲临战场无异,大足增发起义之雄心,报国之热血。” [2]这部片子被认为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纪录片,发挥着鼓舞斗志的作用。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第一次创作会议做出了《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指出“新闻纪录片应该及时地拍摄并反映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成就,报道我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3] 可以看出,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纪录片为政治体制服务的特征进一步明显化,电影院播放的纪录片主要代表着国家意志,主题内容单一,拍摄手法模式化。大屏时代决定了当时观看的渠道单一,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无论是资金体系还是制作主题也都相对简单,这些都限制了纪录片的发展壮大。 2.2电视平台的纪录片 电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到家庭,私密性更强,受众更加广泛,纪录片作为一种节目样态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电视节目的构成部分,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节目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纪录片《话说长江》为分界线,纪录片开始平民化创作形式,创造性地打破了纪录片为国家意志层面服务的历史,开始尝试从个人叙事的角度切入,讲述平凡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报道和纪录片开始回归本真,摆脱假大空的范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引导新的创作风向。 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纪录片产业化发展提上国家议程。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成立。纪录片开始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小高峰,主题更加丰富,拍摄技术专业,视角宏大,内容精美,让大众真正领略到纪录片的风采。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综合频道首播,收视率稳步攀升,成为当年电视栏目市场最大的黑马。从选题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人热衷的民间饮食为载体,真实地取材于百姓身边的食物,每集分别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看似从小处入手,实际上展现宏大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宣发视角看,《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借助视频网站的助力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裂变式传播,成功地跻身年度热词榜,而且影片中出现的美食也引起了大众兴趣,带动了一波销售热潮,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2.3走向互联网的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空间。纪录片市场更加繁荣,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大波美食类纪录片纷纷推出,由知名互联网公司哔哩哔哩打造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从烧烤角度入手,走入普通市井文化生活,记录着全国各地的众多烧烤串串,反映着市民生活的烟火气息,这类网络自制纪录片在主题上和表现手法上更加接地气,恰恰弥补了电视纪录片高端大气有余、地气不足的问题。社会类题材的纪录片开始受到关注,例如《人世间》、《生门》,生育和医患关系是当下社会大众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此类纪录片的走红正是顺应了观众的接收需求。国家宣传类的纪录片更加生动和精致,更接地气,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敦煌》、《航拍中国》。除此之外,互联网还催生出了短视频纪录方式。人人都是记录者,用手机就可以纪录身边的,几分钟就可以制成一个短视频,符合当下的碎片化传播,微纪录片就此诞生,比如人民日报推出的《我们都是追梦人》,用短短四分半钟讲述普通人的追梦故事,简洁精准又充满温情。 目前在互联网播出的纪录片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视频网站购买国内外纪录片网络播映权进行二次传播的纪录片;另一种是互联网团队作为生产投资主体原创并发布的网络自制纪录片。互联网自制纪录片成为趋势。大量的网络纪录片依托互联网海量存储、自由遴选、高效互动的优势在新媒体平台汇聚、传播、共享。从2014年开始,制播分离模式的应用使得新媒体民间制作团队和用户生产内容(UGC)占据互联网纪录片的生产主导,网络纪录片逐渐走向精品化、类型化、规范化。[4]互联网已经成为纪录片最主要的播放和制作渠道,也是最活跃的传播平台。 从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史来看,纪录片始终肩负着对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外树立大国形象的使命和责任。技术更加先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接地气。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新的出发点,我国纪录片发展正在迎来新的春天。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纪录片生产模式的新变化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革,包括纪录片生产。纪录片生产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制作主体、宣发方式、主体与内容选择等几个方面,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这几个方面产生了不少积极的影响。 1、从投资和制作主体上看,更多元 前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投资主体主要来自电视台和国家机构。这两者都属于国有体制内单位,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责任,而电视台自产自销的模式更是便于纪录片的制播。但是,弊端也显而易见。纪录片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小众的媒介形态,在国家机器的操控下,记录片不仅在内容上过于追求高大上,主题单一,而且整体传播基调是比较沉闷严肃的,和新闻报道、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相比较,纪录片的市场被挤压地越来越窄小。国有机制下的从业人员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的动力,这些都让纪录片失去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机遇。 2016年纪录片年度总投资额约35亿元。其中,电视纪录片投资额约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