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时代
智能
急诊
医疗
体系
建设
展望
江华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20YFS0392)通讯作者简介曾俊,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卫生厅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第八批学术和技术后备带头人。研究方向: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救援专业。后后疫疫情情时时代代的的智智能能急急诊诊医医疗疗体体系系建建设设展展望望江 华1a,1b,刘 展2,王 凯1a,孙明伟1a,1b,蔡 斌1a,1b,柳 岸2,曾 俊1a,1b(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a.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b.四川省急危重症临床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2.中移(成都)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 2020 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冲击下,急诊患者急剧增加、医疗资源紧缺等问题日趋严重。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政策的转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疫情时代”。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传统急诊医疗体系由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的缺陷更显突出。后疫情时代我国急诊医疗体系应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解决传统急诊医疗体系信息传输障碍、院前院内协同不足、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应用不足等主要问题迫在眉睫。在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聚焦急诊医疗核心需求,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化技术为导向,是促进后疫情时代智能急诊医疗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急诊医疗体系;人工智能;5G中图分类号 R197.61;R459.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70(2023)03-0025-04Prospe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in the post-epidemicera JIANG Hua1a,1b,LIU Zhan2,WANG Kai1a,SUN Ming鄄wei1a,1b,CAI Bin1a,1b,LIU An2,ZENG Jun1a,1b(1a.Institute for 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1b.Sichuan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Emergency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Sichu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Sichu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Chengdu 610072,China;2.China Mobile(Chengdu)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Chengdu 61004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ENG JunAbstract The COVID-19 epidemic sweep across the world in 2020.Under the impact of the epidemic,the number ofemergency patients will increase sharply,and the shortage of medical resource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With the gradualcontrol of the epidemic and the change of policy,a new era-the post-epidemic era is coming.In the process of responding to the epi-demic,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due to its low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andintelligence.Therefore,it is proposed tha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China s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should accelerate itstransformation to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lligence.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main problems such as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arrier ofthe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the lack of cooperation in the front and the hospital,and the insufficient application of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such as 5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focusing on the core needs of emergency medicine,based on 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guided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y,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emergencymedical system in the post-epidemic era.Key words Post-epidemic era;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Artificial intelligence;5G 2020 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下,急诊患者急剧增加、医疗资源紧缺等问题日趋严重。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政策的转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疫情时代”,然而新 冠 病 毒 的 冲 击 仍 在 持 续,急 诊 医 疗 体 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作为挽救生命、应对疫情的重要防线面临着巨大挑战,现有的急诊医疗资源配置、急救网络体系等都难以满足社会对急诊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1。传统急诊医疗体系由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导致诸多问题,如:紧急医学救援场景下常常由于信息传输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开展救援;院前院内不能进行数据无缝传输导致无法高效、序贯协同救援,易错过最佳救援时间;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紧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当前主要在智能辅助决策边缘探索,同临床实际仍有较大距离。但在 5G、AI、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急诊医疗体系正积极应用新兴技术推进智能化为医护人员和病患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2。本文将从急诊医疗体系现状出发,阐述后疫情时代智能急诊医疗体系的研究、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能的建设方案。1 急诊医疗体系现状我国急诊持续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诊 ICU 为核心的急诊医疗体系。52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 年 5 月第 20 卷第 3 期 院前急救体系及院内救治是构成急诊医疗急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则是科学构建急诊医疗体系的关键环节3。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大急诊医疗体系:即美英模式和德法模式。前者的特点是“将患者带往医院”,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员安全转运至医院再行有效治疗,急救人员以完成规范步骤为主,现场急救时间一般在 30 分钟之内,以最短的时间将患者送往医院;后者则是“将医院送至患者身边”,强调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进行救治,再转运患者至医院继续治疗,急救医师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为主,现场急救平均时间大于 30 分钟4。中国目前的急诊医疗体系总体上介于两者之间。当前我国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可以分为 6 种类型,分别是单纯型模式、指挥型模式、独立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消防合作模式和联动型模式,这些类型均存在与院内的信息沟通不畅通的问题5;院内急救主要以急诊科为主导,主要有 3 种模式:独立型模式:医护人员相对固定“通常以内科为主”多为非创伤专业;轮转型模式:急诊外科的工作由各专科轮转医师完成,轮转的医师对本专业以外的创伤不甚熟悉,缺乏系统的创伤医学知识;创伤主导型模式:创伤专业医师主导急诊科的创伤急救6。在我国,由于大多数城市和地区的院前急救体系和院内急救体系属于相对独立运行、各自发展的状态,院前与院内尚未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救治医生缺乏信息沟通,往往使医院不能在患者到达前完成必要的准备,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在最短时间内被转运到最适宜的医院接受最有效的治疗7。为进一步提高院前和院内协同救治能力,加强急诊多学科合作,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急诊医疗体系,2017 年吕传柱教授、于学忠教授、陈玉国教授联合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建议加强急诊与院前急救的大平台建设,同年国家卫计委医改局委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起草进一步加强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推进我国急诊医疗体系在新环境、新时代的发展8。2 智能急诊医疗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在后疫情时代,急诊医疗体系应通过智能化方式对急诊急救流程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和质量。该体系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例如 5G 急救车、5G 紧急救援、智能化的医疗装备等,都可以通过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为急诊医疗提供支持。新兴技术在急诊医疗体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紧急医学救援、院前院内协同、急危重症辅助决策等领域。2.1 紧急医学救援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相对起步较晚,体系建设发展相对滞后。随着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的发挥,我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逐步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急救资源优先级设置不清、调度员和呼救者沟通效率低、没有统一规范,专业救援队伍严重缺乏,信息化能力不足等,造成指挥不力、救援资源浪费或不足、急重症救援对象得不到充足的资源支持9。5G 通信具有大带宽、低延时、广连接的优势,使得紧急医学救援的信息快速传递和沟通得以实现。2019 年 6 月 17 日发生的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地震中,四川省人民医院启动新建的 5G 紧急医学救援系统对灾区进行了救援行动,信息化的发展集多名后方专家的智慧于前方快反分队所用,改变了以往的会诊和救援队伍派出模型。5G 投入实战,解决了从前救援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前后方需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正是因为 5G 的运用,快反分队的作用才得以实现和发挥,这也是全球范围内 5G紧急医学救援的首次运用对严重多发伤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伤情评估以及直升机转运,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10。由于无人机具备垂直起降、机动性强等特点,随着无人机载重的提升,无人机救护车的概念被多个国家相继提出11,无人机救护车的使用有利于解决伤员的快速转运问题,从而突破交通状况和地理环境对地面救护车的限制。除此之外,在本次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多地使用无人机对社区人员进行监控和管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2.2 院前院内协同 开展院内与院前急救平台的信息互动共享,使患者的基本信息能提前传送到院内急诊信息平台,为院内的高效、续贯抢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实现“院内院前”的无缝衔接仍然任重而道远13。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研发了基于 5G 技术建设的院前-院内急诊医疗服务平台,由 5G 救护车、5G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