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委婉语的浅分析_顾欣欣.pdf
下载文档

ID:2483215

大小:1.5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语 委婉 分析 欣欣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11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提 要】委婉语是一种含蓄委婉的、舒服的,用以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语言手段,它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无论是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委婉语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委婉语的界定、委婉语的指称对象以及相关文化观念对其进行分析。【关键词】汉语 委婉语 指称对象 文化观念王希杰(2000)在修辞学导论中提到:“委婉,是一种修辞方式。在交际活动中,由于文化和心理的原因,有许多事物是不便、不能或者不该直接说的。为了减少对接受者的刺激,为了自我的形象高雅,故意不用语言中同这一事物相对应的用语,而是采用婉转含蓄的说法。相对于原先的带有刺激或者粗俗性的词语,这些中性的或者高雅的说法就是委婉语。”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委婉语和避讳语是相同的表达吗?实际上,委婉语和避讳语都是不直接指称事物,而是用另一种表达方法。但是避讳语往往带有强制性,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达。而委婉语相对自由,可以利用同义词、词语的比喻义婉转地表达词义。如果说避讳和禁忌语的表达方式主要的是“禁”,以回避对自己不利的语言形式,求得人生与心理的平安感。那么委婉语言的表达方式那就是“转”,也就是换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有的那种不那么合适的说法。一、委婉语的界定委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很早以前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雷鸣(2010)在其文章中提到了明代学者陆容的菽园杂记。书中这样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翻,以著为快儿,蟠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园果,伞为竖笠;讳狼藉,以榔褪为兴哥多;讳恼躁,以谢灶为欢喜。”从陆容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委婉语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现象,“各处有之”,只是使用的程度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委婉语是由“俗讳”产生,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汉语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进行,李军华(2004)在整理委婉语的定义时收集了不同学者的见解;陈望道先生(1976)在修辞学发凡中分设“婉转”和“避讳”;王力先生(1964)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对“委婉”的解释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郭锡良(1981)主编的古代汉语对委婉语的界定是:“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 委婉语”。在语言学中,宋阳(2015)则把委婉语定义为用一个含糊委婉的表达来代替一个有不愉快的意思或不体面的表达。也有研究者从间接性上讨论过委婉语。王希杰(1983)先生在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鲁迅小时候有一个保姆叫阿长,他喊她长妈妈。一到夏天,睡觉的时候,长妈妈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中间摆一个“大”字,挤得鲁迅没有翻身的余地。推她,她不动,叫她,她听不见,鲁迅便向他的母亲诉苦。鲁迅的母亲便对长妈妈说:“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不见得很好吧?”鲁迅母亲要表达的意思是让长妈妈多给鲁迅一些空床,没有特别直白地说出本意,这就叫做委婉语。在王希杰看来,这种委婉语中就包括了“间接性言语行为”。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委婉语即是“用间接的或令人愉快的近义来表达令人不愉快的、不礼貌的或不尊敬人的说法。”委婉语的使用不仅使人际关系更和谐,也在特定场合化解了很多不必要的尴尬。孔雪(2021)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人们的禁忌与避讳心理、礼貌与尊重心理、求雅和文化心理,映射出尊卑有序的社会体制、中庸和谐的秩序观念、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宗教观念、文学观念等中华文化观念,由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到反映平民心声,不断转变社会观念,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二、有关不同指称对象的委婉语从委婉语指称的对象来看,主要包括死亡、分泌与排泄、职业、生理缺陷等内容。在这里,下面研究将从这 4 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汉 语 委婉语的浅分析顾欣欣DOI:10.14014/11-2597/g2.2023.08.033语言文字学术研究122023 年第 8 期(总第 332 期)在诸多不吉利的字眼中,“死”是人们最不愿直接提起的。鲁迅在立论这篇文章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是想得一点好兆头。大家围着这个男孩说了许多的吉祥话,有说他长大要发财的,有说要做官的,这时突然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大家合力把他打了一顿。尽管只是戏言,未必确有其事,但是也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死亡”的忌讳。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关于“死”的委婉语词是最多的。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大量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张拱贵(1996)主编的 汉语委婉语词典 就收录481个“死”的委婉语词。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此外,帝王死还可说宫车晏驾、晏驾、弃群臣、弃天下、大行等。当然普通百姓也有忌讳“死”的心理,针对不同的情况,产生了相应的委婉语。比如,父母死可说弃养、见背;带有宗教色彩的有升天、涅槃、羽化、坐化、仙游、归西等等;强调死亡的正义性的有牺牲、就义、与世长辞、捐躯、献身;带有贬义色彩的有见阎王、翘辫子、一命呜呼等等。不仅人类的死亡需要避讳,有些方言在指称死亡的动物的时候,也尽力避免出现“死”字。比如江苏地区,每逢过年,讳言“死”“杀”等字。买了死鱼、死鸭之类的,只能称之为文鱼、文鸭,“文”也就是不动的意思;杀猪、杀鸡称为伏猪、伏鸡,“伏”即取降伏之意。(二)有关分泌与排泄的委婉语在给中药命名时,也不乏带有委婉语。“望月砂”“夜明砂”“白丁香”“五灵脂”,如果没有相关中医药学的知识,单从名称上,可能很难判断它们究竟是什么。这几味药材其实都是以动物的排泄物入药的,“望月砂”是野兔的干燥粪便,“夜明砂”是蝙蝠的干燥粪便,“白丁香”是麻雀的干燥粪便,“五灵脂”是复齿鼯鼠的干燥粪便。这些药材如果直接使用它们的真实名称,难免会给人带来反感或不适。因此,在命名的时候,人们就使用委婉语,化俗为雅,给予这些药材好听的名字。同样,中药材中的“猴枣”“紫河车”“人中白”,也是雅化后的药名。分泌和排泄在人类语言中都有污秽、不洁的含义,日常生活中,直接说便尿、厕所这些词语都不合适,因此往往它们都有相应的委婉语。古代大小便的委婉语有“更衣”“起居”“水火”“净手”“解手”“出恭”“方便”等婉称。汉书玄成传记载,“即阳为疯狂,卧便利”,“便利”就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现代用语中“上洗手间”“方便一下”“出去一下”“失陪一下”等,这些委婉语的使用,不会让人们直接联想到污秽画面。(三)有关职业的委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职业类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职业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郭伏良和白云霜(2012)的研究中提到,职业委婉语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根据行业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机关委婉语、服务行业委婉语和娱乐行业委婉语等;根据劳动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型和脑力劳动型。就职业委婉语的使用动机来说,主要包括讳丑、讳卑和优化。比如,有些人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而摇旗呐喊,实际上这类群体就是“托儿”,但是为了避免这丑陋现象,就把这类群体成为“职业粉丝”。为了使人们所谓的“低微”职业体面,人们在称呼“清洁工”时,会委婉地说成“保洁员”“马路工程师”“城市美容师”,会用“绿衣使者”代替“快递员”“外卖员”。为了使职业类型更得体、高雅,人们常用“导购员”指称“售货员”,用“行政助理”称呼“秘书”。(四)有关生理缺陷的委婉语有生理缺陷本身就是不友好的事情,爱于个体要面子的心理,以及在同理心的作用下,面对别人的短处或者生理缺陷时,人们总是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人的腿脚有问题,不称他们为“瘸子”“跛子”,而是用“腿脚不便”代替;用“壮实”“丰满”代替“胖子”;用“残疾”代替“残废”;“哑”则被称之为“语言障碍”;“瞎”被称之为“视觉障碍”;“聋”被称之为“听觉障碍”。三、委婉语中的中华文化观念(一)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孔雪(2021)曾提到,人们极为推崇“中庸之道”,重视和谐,比如不说“落后”而说“后进”,就是为了避免过于直接而破坏和谐,“中庸之道”认为七情六欲使人产生邪念,破坏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因此人们比较重视“克己守礼”“安分守己”。特别是中国人也把谦虚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他们受“长幼有序,贵贱有别”“尊老爱幼”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以自谦或者扬他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礼貌和教养。即使自己的能力很突出,也要把自己说得平常一些。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不乏有些贬己尊人的用语:比如,把自己的见解称为“愚见”“拙见”“拙作”;而称别人的见解为“高见”;看别人的文章为“拜 语言文字学术研究13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读”。称别人的家为“贵府”;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时则为“寒舍”。把自己的礼物称作“小意思”“表示表示”;而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时,大家也经常使用“哪有哪有”“过奖了”此类的客套话。(二)等级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十分看重人的社会等级身份。在有关周代的历史记载中,就出现了把人分为“十等”。栗劲(1980)在研究古代制度中发现,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君主政权下,官场级别更加繁琐。唐代新兴独立的散官品阶制度中,武官就有 45 级之多,文官散官达到 29 级。到宋徽宗时期,就达到了 52 级。在这种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下,每一级职称的官员都有其不同的称谓。虽然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已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淘汰,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影响,比较直观的就是表现在对称呼的表达上。在这种制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不会对长辈或者有身份的人直呼其名,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称谓。在称呼没有亲缘关系的长辈时,人们也会根据年龄或者跟自己的亲人做一个比较,然后给出相应的称呼。(三)对不好事情的避讳心理在华夏文明早期,人们的生活技能不完善,并且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在面对一些疾病或者灾难时,他们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不可抗性。所以,慢慢地,人类便对神灵有了敬畏之心。相对于不好的事情,人类便多了一些忌讳之心。有句古语说得好,“祸从口出”,人们害怕由于自己谈到了“死”,就会发生不吉利的事情,于是,大家尽量避而不谈,或者用委婉的方式讲出来。所以,不论是古汉语的使用,还是现代汉语的表达,人们在面对比较崇拜的事物或者敬畏的对象时,都会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为了求福避祸,也为了在交际过程中能更加和谐顺利、令人愉快,当人们不得不表达带有禁忌事物的时候,就会以其他比较委婉的词语来表达。人们也会用隐喻或者更加高雅、舒服的方式表达那些让人敏感或者尴尬的事物。人们在说某人死亡时,一般不直接用“死”,而是用“走了、去了、老了、不在了”等委婉词代替。在谈及不好的事情时,也不是直接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用“事情不好了、事情不太妙”代替。像在古代发生了火灾,由于避讳心理,常常说“走水了”。在战乱频发的年代,战死沙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不免给一些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和痛苦。因此,人们对于战争有抵触情绪,常用与战争相关的事物代替战事,比如“干戈、烽烟、硝烟、白刃”等等。在面对各种神灵事件时,为了满足人们对不好事情规避的心理,人们也是采用比较吉利的用语,把神称作“义和”,水神称作“河伯”,风神称作“飞廉”,火神称作“祝融”,各种神祇称为“菩萨”“大师”;将“妖怪”美称为“神仙”,“狐狸”称为“狐仙”,甚至村庄里头的大树也称为“树仙”,逢年过节总有村民前去祭拜。四、结语文化是人类自己创造并生存的一种环境,而文字是为了人类生存的需要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文字必然要在文化环境下发生和发展。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讲究温、良、恭、俭、让,在表情达意的时候也讲究谦和委婉。委婉语是汉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手段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参考文献王力1964古代汉语,中华书局。陈望道1976修辞学发凡,上海人民出版社。栗劲1980封建等级制度和法及其影响,社会科学学报第 3 期。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