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中
产业
发展
现状
对策
研究
刘剑云
汉中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刘剑云 丁坤 刘懿 严志慧 向江(陕西省汉中市茶业发展中心)摘要:从产业规模、经营主体、品牌效应、产业结构、带动增收五个方面对汉中市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汉中;茶产业;现状;对策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 。汉中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以及嘉陵江的发源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被公认为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和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近年来,汉中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优势产业、绿色生态产业、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打造,全面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截至 年底,汉中市茶产业已经覆盖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 个县(区),个镇,个行政村,茶园总面积 万,茶叶总产量 万,茶叶一产产值 亿元,综合产值超 过 亿 元。茶 园 面 积 从 年 的 万,增长到 年的 万,增长了 倍;茶叶产量从 年的 ,增长到 年的 万,增长了 倍。一产产值从 年的 亿元,增长到 年的 亿元,增长了 倍。汉中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产值均位列全省第一,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产茶大市。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汉中现有茶叶生产经营主体 个,其中茶叶加工企业 个,经营企业 个,茶叶专业合作社 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家,省级龙头企业 家,市级龙头企业 家。省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 个,市级园区 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个,省级示范社 个。年产值 千万 千万元的企业 个,年产值 千万 千万元的企业 个,年产值 千万 亿元的企业 个。全市清洁化连续化茶叶加工厂 多家,生产线达到 条。通过 认证企业 家,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家,绿色认证 家,有机认证 家。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全市已整合形成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炒青和汉中毛尖四大公用品牌,特别是汉中仙毫在国际国内各项评比活动中屡获殊荣。年第 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荣获绿茶类唯一金奖。年,汉中仙毫获陕西省著名商标。年,在首届中国(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被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年,汉中仙毫作为唯一指定国礼茶全程参加“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年 月,汉中仙毫精准扶贫广告成功在央视播放。年,汉中仙毫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四批)名单。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到 亿元,位列全国第 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已形成以绿茶为主,以红茶、白茶、黑茶、砖茶为辅,以袋泡茶、速溶茶、超微茶粉、抹茶、茶多酚、茶食品、茶饮品、茶保健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为补充的产品格局,茶叶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产品朝着优质、特色、多元的方向发展。茶叶电子商务销售快速发展,家茶叶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家入驻京东云仓。同时,茶叶与旅游、健康、文化产业日益紧密,以茶园休闲观光、茶叶采制体验、茶园民宿、茶文化展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全市已建蚕桑茶叶通讯 总第 期成宁强千山玉皇观、宁强青木川、南郑罗帐岭、南郑云峰寺、西乡江塝茗园、东裕茶叶养生谷、城固山花茶舍、勉县小河庙和镇巴观云山等 余个茶旅体验示范点。带动增收效果明显茶产业是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产业,与水稻、油菜、玉米等传统作物相比,比较优势明显。发展茶产业是汉中山区广大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年以来,汉中市茶产业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万户、万人脱贫摘帽。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有 万户贫困户、万贫困人口因茶而脱贫,万户、多万人因茶而致富,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年,汉中市从事茶产业的农户 万户、万人,茶农仅种茶一项,户均收入 万余元。茶产业已成为综合效益最好、带动增收最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存在问题一是茶园基础建设薄弱。汉中茶园大多分布在巴山北麓丘陵地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生产程度低。二是经营主体实力不强。汉中茶叶企业整体上小、散、弱,缺乏大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产业拉动和市场开拓乏力。三是品牌营销力度不够。汉中仙毫、汉中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低,在省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品牌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四是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汉中茶叶生产主要以春茶为主,夏秋茶下树率低、浪费较为严重,资源利用率亟待提升。五是项目扶持力度减弱。茶产业专项资金投入锐减,良种繁育、新茶园建设、加工厂改造、市场开拓等环节项目扶持力度减弱,个别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六是营商环境有待优化。茶叶企业用电成本高,用地审批难度大,贷款融资门槛高、程序复杂。发展对策 巩固基地建设,稳定产业规模立足汉中生态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布局,合理规划,稳步发展,重点支持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六县区大力发展茶产业,鼓励略阳、洋县结合实际适度发展茶产业。加大对龙井长叶、平阳特早、乌牛早、浙农、中茶 等适应汉中气候的良种的推广力度。加强本地优良群体种选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在每个主产县建立 个 以上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全市茶园建设提供种苗保障。新茶园建设优先选择无性系良种,高标准做好园地选址、规划,开展配套技术集成推广,充分发挥无性系良种优势。在不适宜种苗移栽建园的高海拔、高坡度地区,保留种子直播建园方式。持续推进低产茶园改造工程,力争每年改造低产茶园 ,提高全市茶园整体生产效益。引导茶园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中,建设一批要素齐全、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示范园。通过以点带面,加快品种良种化、基地规模化、栽培标准化步伐。到 年,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 万 左右,茶叶产量保持在 万 以上。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茶叶协会、茶叶商会、茶叶经纪人等市场主体,提高茶叶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引导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社会组织,组建大型集团公司和汉中茶产业联盟,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探索培育茶叶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茶园托管、市场营销等服务。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招大引强,积极吸引社会工商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来汉中投资茶产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便捷服务。坚持绿色发展,确保质量安全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综合运用安全投入、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绿色防控等措施,促进茶叶生产与茶园生态协调发展。深化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扩张面积向提高单产转变,由产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重茶园生态建设,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加大茶园投入品管控,培育健康茶园土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试点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认定工作,大力宣传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提高生态茶园认可度。持续开展化肥、农 年第 期 蚕桑茶叶通讯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茶叶生产重点县示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推广应用“茶沼畜(禽)”模式及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健全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监管。推行标准生产,提升质量效益加强茶园绿色优质高效管理技术集成推广,着力开展全程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重点在茶园耕作、施肥、除草、修剪、灌溉、采摘、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推广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重点攻克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瓶颈,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茶叶种植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持续改进汉中茶叶产品和生产技术标准,完善汉中仙毫、汉中红、汉中毛尖、汉中炒青、汉中白茶等茶叶生产标准体系框架。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老旧加工厂、生产车间翻新、改(扩)建,引进国内一流加工设备和技术,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实现初制工艺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鼓励企业制定高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申报绿色、有机、质量管理体系、体系等认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发展茶叶精制加工,提高茶叶精制加工率。建立完善“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茶叶拼配技术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提升产品标准化,确保品质稳定性。通过在种植、采摘、初制、精制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茶产业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引导加工企业在坚定不移抓好传统绿茶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兼顾生产红茶、黑茶、白茶、砖茶,适度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构建多元化产品格局。引导企业适应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和传统实体消费向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转变的新趋势,积极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和新模式。鼓励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创新流通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实施“互联网 茶”战略,建设集成市域内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实时大数据系统,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精准化产销对接。树立跨界融合理念,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把茶产业链条向第三产业延伸。强化市场营销,打造强势品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推介汉中仙毫、汉中红等区域公用品牌。在机场、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商业区、景区等重要窗口设立平面广告,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卫视等媒体投放专题商业广告,在汉中城市宣传和市县大型活动中全面植入汉中茶叶元素,全面提高品牌曝光率和公众知晓率。每年组织重点茶企参加大型茶叶展会,有计划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举办专场展销会、推介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有针对性开展汉中茶叶境外宣传推介,拓展中东、非洲等海外市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健全销售网络,开设汉中茶叶旗舰店、专卖店、形象店和销售专柜,推动汉中茶叶进商场、进超市、进酒店、进茶楼,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建立完善“公用品牌 企业品牌 产品品牌”的品牌发展体系,制定公用品牌使用实施细则,规范品牌管理,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品牌声誉。聘请专业机构对公用品牌进行全面系统的战略规划,鼓励企业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举办汉中茶文化旅游节、茶叶质量评比、开采节、制茶技能比赛等茶事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持续不断地营销推介,力争把汉中仙毫、汉中红打造成国内驰名、国际知名的强势品牌。实施创新驱动,增强科技支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汉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增进科技合作交流。立足市场需求和节本增效,围绕茶树品种引进繁育、生态茶园建设、水肥一体化、茶园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加工、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茶叶精深加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课题策划开展项目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深入开展适制汉中仙毫、汉中炒青、汉中红的优良茶树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加大对本地茶树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建设一批茶树品种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优良品种。创新科技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协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支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产品研发中心,使企业、园区成为蚕桑茶叶通讯 总第 期产品创新主体和重要平台。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进一步建立健全茶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在人才,要重视茶叶种植、加工、感官审评、市场营销、茶艺表演、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