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航天
科技集团
嫦娥
四号探
探月奔火
铸就
强国
本刊
编辑部
A VIEW OF LABOUR UNIONS孙泽洲是标准的“航二代”。父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泽洲。1992 年,孙泽洲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工作。1996 年,孙泽洲听了航天专家褚桂柏的探月报告后,第一次感受到探月设想带来的冲击“似乎遥不可及”。谁料想,仅仅 5 年之后,孙泽洲便开始参与探月工程论证工作,正式结缘“嫦娥”。“从那时起,我看月亮的心情就不一样了。”孙泽洲回忆起当年情景。2001 年中国探月工程刚刚起步,为了解决 38 万公里地月远距离测控通信难题,孙泽洲加入了嫦娥一号研制团队。2004 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时年 34岁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一号的总体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孙泽洲迅速汲取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勇担组织协调重任的心态,为其后来领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 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分别正式立项,孙泽洲被任命为两大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一面飞“月球”,一面奔“火星”。从登月到探火,从 38 万公里到 4 亿公里,筑梦苍穹之路愈发充满考验。未知的深空环境、超远距离测控通信、探测器自主着陆等,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各种挑战。“月球和火星探测,中国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地效仿别人,而是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规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孙泽洲说道。2018 年,中国在地月连线的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布置了一颗“鹊桥”中继星,因为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月球背面和地球,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中继通信联系。在中继星支持下,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软着陆并进行巡视探测,这也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是我们在地球上无法直接观测的处女地,嫦娥四号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进行近距离的精细探测,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认知。”孙泽洲再次解释道。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 孙泽洲“探月奔火”铸就航天强国梦30A VIEW OF LABOUR UNIONS2021 年,天问一号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孙泽洲说:“国外是从掠飞、环绕、着陆再到巡视逐步实现的,我们一步跨越发展,这既有国家科技实力作为底气,也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当然也离不开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火星有稀薄的大气,天问一号着陆火星首先面临火星大气的气动力和热的问题。“对于火星大气条件下的气动问题我国之前的基础很薄弱,没有模型、没有方法、没有数据,怎么办?”孙泽洲说,研制团队利用有限的数据建立模型,创造条件进行试验积累数据,反复试验、反复对比、反复修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难题解决了,火星进入着陆仍然困难重重风险极高。为了提高对于火星大气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天问一号采用了弹道升力式进入方案,这个方案面临一个攻角调整的问题。孙泽洲说:“国外在 2011 年才开始采用弹道升力式方案,它通过抛出质量块来实现攻角调整,质量块达到上百公斤,而天问一号是采用配平翼新技术实现攻角调整,重量代价仅国外方案的十分之一。”孙泽洲和团队亲手打造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在孙泽洲看来,团队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泽洲对团队里的年轻人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对他们的工作要求也近乎苛刻。嫦娥三号巡视器遥操作主任设计师张建利私下里常跟孙泽洲“没大没小”,“但开会时我真的挺怵他。”张建利说。孙泽洲经常以一连串的“为什么”问到一些技术细节,如没有做好认真准备还真会心里发毛。最让孙泽洲引以为豪的是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天问一号团队是年轻的团队,35 岁以下青年占比 60%以上,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 37 岁。在整个航天科技集团,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队伍中 45 岁以下占比超过 30%,技术研发队伍中45 岁以下占比达 83%。”孙泽洲说,青年人已经成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青年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未来,孙泽洲将带领团队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薛主任时常步履匆匆,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深夜的实验室总是亮着一盏灯,只见一个小伙子,正在全神贯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一张面带微笑的年轻的面庞,让 35 岁的薛主任看上去仍像一个大男孩。他说起话来温文尔雅,做起事来彬彬有礼,浑身上下无不散发着一个精干的学者风范。薛主任一直从事原子钟技术研究,深耕量子精密测量领域,持续实现科研突破。薛主任专业能力深厚,行业发展判断准确,带领科研团队攻关原子钟核心关键技术。带领团队研制了 CPT 原子钟原理样机、钙原子束光钟原理样机,搭建了镱单离子光钟的研究平台。目前国际单位制“秒”的定义,还没有修改到光频跃迁上,原因之一是缺少可连续运行的守时型光钟。薛主任瞄准国际尚未解决的光频原子钟守时难题,结合守时能力提升的需求,确定了钙原子束光钟的研究方向。几年下来实现了系统闭环,环内锁定稳定度指标优化到国内先进水平,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将关键技术向仪器设备转化,牵引 203 所光学量子频标研究水平达到国防工业最前沿。因为长期稳定度的指标要求,原子钟的研究非常劳神耗时,需要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的冷板凳上,不停地进行调试。给出一个可以信服的万秒稳定度指标,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203 所重点实验室 薛主任瞄准前沿 攀登科技高峰31A VIEW OF LABOUR UNIONS需要连续测试 15 万秒以上,即两天时间。如果指标达不到要求,经过参数调整后继续测试,就是又一个 15万秒,就这样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符合要求的指标。薛主任常说:“我们就是要泡在实验室里,不停地做实验,历经无数次至暗时刻,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科研就像是爬山,爬过一个山峰,又掉到谷里,再爬上去,再掉到谷里,这样不断地迭代。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往往是设想好了方案,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问题,这个时候很考验耐心,再坚持一下,再多尝试一次,困扰已久的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在一次实验中,薛主任发现超稳激光的锁定总是时不时地受到一个单频干扰。薛主任百思不得其解,逐一排查了各个控制器的电源、放大器、锁定电路等,甚至更换了设备,还是没有解决。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吃饭、走路、睡觉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琢磨。随着试验的推进,他发现了原子炉温控制器高低温不同,噪声出现的频率和时长不同这一关联现象,最终定位到是控制器交流加热时对供电线路的干扰带来了锁定的噪声,终于解决这一难题。室主任是领头羊,需要带领全室的同志齐心协力,拼搏奋斗。薛主任心系研究室发展,他带领团队在科研立项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从国家多渠道争取科研任务。“科研项目的立项花费了薛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期间经常看到薛主任两点一线的工作状态,不是在本单位整理材料,就是在外单位项目汇报。”项目组成员申博士介绍道。从国防科技发展的技术难点,到用户的关键需求,这些重大科研任务的完成,也带动了 203 所量子技术的发展,巩固了 203 所国内量子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薛主任常说,工作怎么干都能交,看以什么标准来干了。如果设定的目标是一百分,可能最终能达到八九十分的结果;但是如果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八十分,可能最终只能达到六七十分。每一次微小差距的积累,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质变,薛主任平时温文尔雅,对待工作却是绝不含糊,严格要求。“我们的报告,薛主任会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甚至会挑出错别字、标点符号。”申博士说道。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获得所先进集体。目前,重点实验室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 95%以上,博士占比超过 70%。“把研究室的专业技术做得更深,专业方向拓得更广,支撑 203 所发展,提升国防工业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发展的目标。”薛主任笃定地说道。(由于保密需要,文中未展示人物全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