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管理
专业
创新
人才培养
实践
重庆大学
高等建筑教育 2023 年第 32 卷第 2 期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Vol.32 No.2 2023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23.02.009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张巍,王森,杨宇.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3,32(2):71-76.修回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2019 年重庆大学一流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作者简介:张巍(1967),男,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建筑信息化、轨道建设与开发研究,(E-mail)zhangwei 。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以重庆大学为例张 巍,王 森,杨 宇(重庆大学 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科技创新与发展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大工程观”理念与“新工科”背景,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共享机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研发平台等方面完善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体系。教学改革成果已纳入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对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导向性支持。关键词:大工程观;新工科;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3)02-0071-06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1。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衔接点,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引领效应2。为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将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实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教育部明确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弘扬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时代的推动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已经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得到应用3,但随着创新驱动的进一步发展,对工科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参与度的调配与实践能力的培养4。在“新工科”背景下,更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提倡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是当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全球科技创新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而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针对工科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工科建设,重视工科专业的前瞻性、开放性、跨界性、实践性与17 高等建筑教育 2023 年第 32 卷第 2 期 创新性5。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 Joel Moses 提出的“大工程观”丰富了工科教育的内涵6。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程活动已不局限于工程学本身的范畴,而是涉及更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环境协调、人文活动、社会经济考虑在内。因此,在“新工科”与“大工程观”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面临着新的变革,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广泛的知识面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工程人才。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与建筑行业创新发展需求全面对接的重要举措。因此,在科技创新发展背景下,未来我国建筑业的稳健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对接,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在传授学生工程知识、提升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强调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协作、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等。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实践指出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传统教育理念不能立足于“新工科”与“大工程观”背景,专业课程无法体现面向未来、聚焦前沿、引领发展的特点,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潜力的培养。(2)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无法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产业变化。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未能体现多学科交叉、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无法满足“大工程观”与“新工科”背景下的实际需求。(3)教学方法单一与保守,过于依赖教师、书本与教案。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过程;过度依赖书本与教案,不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信息平台,忽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工科专业人文素养的创新课程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无法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传统课程机制过于强调对单一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忽略组织管理、沟通协作、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5)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目前,未能统一协同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产业持续发展与行业需要的课程群以及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6)国际化专业合作平台利用率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方面存在阻力。未能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平台,无法推动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化发展能力。(7)课外科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存在阻力,未能激发学生的浅层兴趣。课外科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机制尚不完善,学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三、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为理念,以“面向未来、聚焦前沿、国际视野、引领发展”为指导思想,立足于新工科建设,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培养具备坚实专业基础、良好综合素质、27张 巍,等 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以重庆大学为例持续发展潜力的工程建设领域复合型人才。(1)培养具备坚实专业基础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以工程管理课程为背景,建设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2)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建立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3)培养具备持续发展潜力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团队训练活动、短期专业性国际交流等实践活动,强调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四、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立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基于工程管理专业传统课程存在的弊端,围绕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工程管理一流本科专业的总体目标,着力培养具备坚实专业基础、综合创新能力、中长期持续发展潜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先进理念为驱动,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提出更新教学理念、升级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式等必要措施,破除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打造教学互动新生态。(一)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炼形成符合国际工程教育的培养理念。“回归工程”,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立足于新工科建设,以“面向未来、聚焦前沿、国际视野、引领发展”为指导思想,突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融合的特色,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倡教学互动新生态。(二)升级教学内容,建立交叉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建设,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紧跟建筑行业发展前沿,探索边缘学科的增长率,增设新学科,鼓励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突出交叉学科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法律、技术知识模块上,增加“信息”模块,融合上述知识模块,对建设工程全寿命期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以建筑产品全寿命期“概念设计施工运营”4 个阶段为逻辑主线,引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与前沿知识,构建面向行业变革的知识体系,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添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从而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多维度、多元化、个性化课程体系7。(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文化传承与沟通交流、社会认知与合作担当、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自然生命与自我塑造等 5 个类别,学生自由选择不少于 8 个学分的课程。(2)专业课教育以土木工程大类为背景,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五大知识平台。(3)创新创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新工程与实践、创业工程与实践、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创业管理等课程,以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成果、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训练活动、短期专业性国际交流等实践活动。37 高等建筑教育 2023 年第 32 卷第 2 期 (三)优化教学方法,科技工具助力课堂教学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将 VR、AR 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实践性与实效性教学,打造互动教学新生态,充分利用 BIM 现代实验室平台,构建“跨空间”专业教学协作平台,形成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辅之以 PBL、PjBL 等教学方法,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新技术应用技能。以课堂和互联网为平台,融合教师讲授、网络教学资源、课外学习系统、学习过程评价机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微课、翻转课堂及慕课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四)建立创新课程共享机制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本专业课程的特点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基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识课+非限制选修课”,同时面向建筑装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建筑学等专业学生提供专业选修课程。在学部层、学院层开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突破专业壁垒,提升学生的协同创新和组织能力。顺应新工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建立创新课程共享机制,切实提升了工科专业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课程大纲以及课程内容,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土建类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同时,邀请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开办名师讲堂。支持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大学、企业、工程施工现场考察、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工作实习的合理分配,将毕业设计转移到工程施工现场,与工程师一起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为提高学生对新型岗位的适应性,将工程管理类相关行业培训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养具备通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要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8。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类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国际化发展能力,重庆大学创建国际合作渠道,增加专业性国际访学、国际交换学习、国际学术交流。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与德国波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签署了交流互换本科生协议,为建立稳定的国际化专业合作平台、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海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