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人文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实...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为例_宋秀梅.pdf
下载文档

ID:2478303

大小:1.54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人文 通识课 课程 俄罗斯 历史 文化 宋秀梅
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 2021-07-14基金项目 东南大学2017年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2017-061);东南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项目(2020-162)。作者简介 宋秀梅(1974),女,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语文学、区域与国别。2022年12月Dec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 目前,各高校普遍设立的人文通识课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全人教育与课程思政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文章在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可行性基础之上,以人文通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为例,从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能力、挖掘人文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设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环节、创新融合课程思政的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课程思政过程性评价体系几个方面论述人文通识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关键词 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2-0119-05一、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契合性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19世纪美国大学开始推行通识教育。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对通识教育的定位是: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1。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人”。20世纪5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高校引入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末期党中央提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确定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于是,我国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大学纷纷设置有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类人文通识课程,旨在加大学科之间的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辨能力。曾经在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陷入了工具理性的误区,高校只重视专业教育,以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旨归,导致人文通识教育缺失,而高等教育的使命绝不仅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2010年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所有这些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高校的专业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于人文通识教育的启发和熏陶。专业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二者只有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才能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文通识课程的使命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文理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必须接触和掌握人文知识,拓宽知识视野,实现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知、情、意、行”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拥有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异质文化的健全人格和理性智慧,才会具备洞察生活和选择人生方向的能力,持续学习、自主思考、不断完善自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最终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富有同情心、爱心的社会公民。关于通识教育的“全人”培养目标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清华大学的徐葆耕教授在 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科课程设置及其教材建设 这篇文章中曾提及并加以论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3。徐葆耕教授认为,大学人文通识教育应侧重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借鉴并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使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人文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众所周知,高校思政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建高校人文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人文通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为例宋秀梅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89119构、精神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全球化发展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形势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也暴露出世界各国在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在如此复杂多元的国际形势下,积极有效地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开始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紧紧抓住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两个中心环节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整体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布局高校思政课和其他各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路径,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总体要求。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先后采取了很多措施,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为了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通过以上关于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识课的学以成人与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完全可以实现同向同行。二、人文通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指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高校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就必须进行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隐性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课施策。文化、历史类人文通识课程在注重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课程的思政隐性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文化文明对比等维度思考现实人生,以史为鉴,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有能力迎接各种现实挑战,理解不同文化文明的思想内涵,包容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目标来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人文通识类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俄罗斯历史、文学、艺术等文化专题研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中外历史、文化对比研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这些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完全可以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应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结合历史、人文对学生进行立场、观点、价值取向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格修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达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来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教育主题包括沙皇俄国历史、文化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苏联史及中苏关系解读,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内政外交政策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俄罗斯文学、苏联文学主要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思想渊源,俄罗斯艺术(美术、音乐、舞蹈等)所代表的文化形象分析,中俄节日及民俗对比,中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异同等。本课程融知识拓展与思辨能力培养于一体,在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文化自信,及与异质文化进行平等交流对话的能力。可见,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有很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供选择。从教学方式上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作为全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可以充分发挥选课人数多、分组讨论方便等优势,通过人文价值情怀、人格修养、社会正义及责任感等价值观引领,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润物细无声”地完成。从教学效果来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面向全校本科生,教育受众面广,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120University Education修养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等通识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大大增强了隐性思政教育元素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很容易发挥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主战场”的作用并达到理想的效果。三、人文通识课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课程从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出发,贯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将教师理念与能力培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五个方面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一一)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能力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与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及价值观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强调,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7。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是关键,要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教师要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水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首先,作为教授外国历史与文化的俄罗斯历史与文化教师,要正确把握意识形态,进行主流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必须时刻坚守自己的中国立场,坚持“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站在中外历史文化对比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性对待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实现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平等对话。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对工作充满热忱和敬畏,在课堂内外努力地研究所教学科、追踪所教学科热点、热爱教学和学生。以人文通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为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面对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应时刻掌握有关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最前沿研究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文通识课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统一。同时,通识课程面向不同院系的学生,一定要避免多数人文通识课程教师下课立刻走人、与学生基本没有情感交流的情况。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说过,人文通识课程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教师首先要用“心”教学,用点点滴滴的“爱”熏陶和感化学生,把对家国的爱、教育的爱、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样才能达到“桃李不言铸魂育人”的理想效果。(二二)挖掘人文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人文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各类人文通识课程授课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这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授课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准则,从教学素材中选取和梳理符合思政教育的材料,然后围绕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进行问题设置、答疑解惑等教学思路设计,从而将人文通识课程的育人责任与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融为一体。在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以人文通识课程俄罗斯历史与文化为例,可在讲解俄罗斯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溯史实,同时关注史实背后可以引起我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