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人文
社科
教师
科研
评价
出路
北京
大学
收稿日期 20220524 基金项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 2021 年一般课题“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现状与困境研究”(YB2021125)。作者简介 于颖(1978),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柯秋莎(1997),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冯日新(1992),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甫玉龙(1962),男,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2022 年第 4 期总第 121 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4 2022Total No121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困境及出路 以北京 A 大学为例于颖柯秋莎冯日新甫玉龙(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29)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已成为共识。然而现实中,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存在一定的困境,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出。完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以北京 A 大学为例,通过调研与分析,发现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存在一些困境与问题,建议在评价中进一步平衡“量”与“质”的关系;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和完善分类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与细化分类评价标准;切实推进高校“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进一步增强科研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文社科;科研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22)04010507“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以来,加快学科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建设一流师资团队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当前需要进一步审视和思考的问题。2020 年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方面。虽然相关文件的出台表明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科研评价工作,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中,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依然差强人意。例如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一刀切”地评价人文社科类教师,忽略了人文社科的研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全面发展。如今,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成为共识,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作为产出学术研究成果的主力军,探讨其科研评价的困境及出路,对于促进高校教师发展、推动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特点造成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困境的原因之一,即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时未充分考虑到人文社科的研究特点。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人文社科研究特点,参照理工类学科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情况,如此一来,不能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开展人文社科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因此,有必要厘清人文社科的研究特点,为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奠定基础。(一)研究周期长“人文社科研究关注的是以人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社会现实等非自然的复杂现象”1,需要科研人员通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求证、501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总结,经历一个较长的研究周期才可能形成研究成果,这也就使它具有了长期性、广博性、个体化、独特性等特点2。因此高校在进行科研评价时,应考虑到人文社科研究周期长的特点,遵循人文社科研究的逻辑,避免“短平快”现象的出现。(二)研究成果的多样性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类型更为多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指出,人文社科研究参评成果的形式包括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译著、考古发掘报告、工具书、古籍整理、软件、音像制品等3。除此之外,有些高校还将教材、资料书、研究文集、文艺创作纳入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中。然而,很多高校仍然存在用统一绩效评价标准考核不同学科科研业绩的现象,重学术专著、科研论文,轻调研报告、咨询建议、普及读物、文艺创作等成为常态4。(三)研究价值的潜在性人文社科研究活动主要以人本身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分析及解释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彰显其研究价值,这些成果通常具有预见性、先进性的特点,其成果难以产生即时性效益,因此它对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长远的,其研究的价值也存在潜在性5。二、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的现状与特点北京 A 大学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理工类院校。我们以 A 大学为例,采用问卷法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对该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现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一)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在逐步推进一些高校将科研绩效评价与教师的评聘机制结合起来,实行量化考评,对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要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要求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同时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6。在此背景下,A 大学也开始探索教师科研评价的相关改进措施。在制定的新一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办法中,A 大学根据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职责侧重的不同,将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A、B、C 三类)、科研为主型、工程研究和技术推广型、思想政治教育型(A、B 两类)5 个大类8 个小类。在教师科研评价中,A 大学推进分类管理,逐渐完善分类评价;强调克服“五唯”倾向,反对过度追求 SCI 论文相关指标,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方法。表 1A 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并重系列正高级职务晋升科研要求代表性成果类型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名义发表业界公认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或独立或作为第一/第二合著者公开出版高水平著作;或社会公认的艺术作品;或高水平智库成果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或重大咨询项目,取得重要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承担高水平“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作为主要骨干成员申报并承担国家级(排名前四)或省部级(排名前三)重点项目;或作为负责人申报并承担省部级(含)以上项目;或作为专业负责人申报并承担校级(含)以上项目其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发明专利(需转化)、完成决策咨询(需采纳)、撰写技术标准(需颁布)等,在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提出有价值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国家重要行业或部门获得应用,达到显著规模或获得突出效益其他A 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GF 专用项目奖)。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前五名或二等奖前三名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或入选省部级(含)以上人才计划;或重要国际科技奖励前三完成人其他获得省部级(含)以上教学名师奖,作为主要完成人(排名前三)获得校级(含)以上教学类及人才培养类奖项(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一流专业、金课、教材等)由此可见,A 大学已经开始关注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的改革,并探索建立新的评价方法,但是通过分析其制定的评价办法来看,在职称评聘时仍存在未充分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征的问题。以教学科研并重系列正高级职务晋升条件为例,首先,其未加区分地按照统一要求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评价;其次,在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A 大学规定申请正高级职务的教师,需近五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6012022 年第 4 期于颖柯秋莎冯日新甫玉龙: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困境及出路 以北京 A 大学为例得 5 项代表性成果,“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的成果不少于 3 项,“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成果不少于1 项(参见表 1)。也就是说,虽然代表性成果评价方法已在推行,然而定量评价的思维仍然存在。这种量化的评价指标对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来说,依旧需要承担较大的科研压力,不利于其潜心开展学术研究和自身发展。(二)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的特点结合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及相关文献从评价导向、评价周期、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运用五个方面设计问卷指标体系,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设计问卷题目,通过分层抽样法,对 A 大学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个人文社科类学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职称、任职年限、岗位类型的教师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 60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32 份,回收率约为53.30%。同时,结合对 A 大学部分教师的深度访谈以及科研评价相关政策文件的整理,深入分析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的特点。1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导向基本明确在评价导向上,调查问卷共设计 3 个题目,从重视服务国家需求、重视创新质量、注重实际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科研评价时,体现出了重视服务国家需求、重视创新质量的导向,约有 50%的教师认为学校在科研评价时体现了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参见图 1),说明 A 大学在教师科研评价上评价导向基本明确,制定了“比较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的相关评价指标。图 1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导向的调查2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评价周期较短在评价周期上,调查问卷共设计 1 题。对“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周期较短”,约有 46.88%的教师表示“比较同意”,约有 28.13%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参见图 2)。根据调查结果可知,A 大学人文社科类教师普遍认为绩效评价周期较短,不利于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图 2关于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周期的调查701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3科研评价流程透明度较高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在评价过程方面,共设计 4 个题目,涉及教师参与度、评价透明度、提交材料便捷度三个维度。关于教师参与度,主要调查教师是否能够参与学校科研评价制度的制定。关于评价透明度,主要调查学校教师科研评价流程是否透明。关于提交材料的便捷度,主要调查教师科研评价网上系统建设情况,以及评价流程中提交材料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透明度方面,A 大学科研评价流程透明度较高,在“认为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流程透明”这一问题中,约有 43.75%的教师表示“比较同意”,约有 9.38%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但同时,A 大学教师也表示,教师参与制定学校科研评价制度的参与度不足,存在反馈意见的渠道较少以及反馈后缺乏后续跟进整改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A 大学还存在教师需反复提交评审材料、程序繁复的情况。另外,评审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还需要进一步简化申报信息和材料报送。4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有待健全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共设计 2 个题目,主要调查学校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及对教师的指导帮助。据调查结果可知,对“学校在科研绩效评价结束后会根据结果对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一选项,约有 28.13%的教师表示“比较同意”,约有9.38%的教师表示“非常同意”。调查结果表明,A大学评价结果的运用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给教师的问题,同时也未向部分需要帮助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不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三、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的困境通过问卷调查与部分教师的深度访谈,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量化评价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分级分类方法仍需改进等。这些困境与问题制约了人文社科教师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亟待关注和解决。(一)量化评价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结合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评价方法上,调查问卷共设计 4 个题目,涉及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两个维度。关于评价指标,主要调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科研评价时,是否以量化指标为主,如论文、专著、高水平智库成果、项目、专利、经费等。关于评价标准,主要调查学校科研评价标准是否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科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异、研究性质(如基础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