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政教
课堂
关系
分析
薛璐莎
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82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所谓思政教育的“大课堂”,即思政教育课堂之外的教育环境,可以泛指为社会生活,而“小课堂”则毫无疑问就是高校的思政课堂。关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可谓是极为重要但同时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小课堂”依托“大课堂”而存在,如若没有社会的存在,那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也归结为无。反之,社会的存在必然需要“小课堂”作为保证,因为自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开始,社会的制度、规则、意识形态等便应运而生,思政教育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等方式,维护着社会内在架构的稳定,同时也确保着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人的社会实践的正常进行。另外“大课堂”作为“小课堂”的外延,既为“小课堂”提供着实践阵地,同时也为其提供着起点和终点。而“小课堂”作为“大课堂”的内涵,高度浓缩着人(大学生)进入到“大课堂”之中所需要具备的意识形态和认知体系,唯有经过“小课堂”洗礼的人才能在“大课堂”之中获得更好的升华,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与难题,作为思政教育,应当积极认清思政教育“大课堂”与“小课堂”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做好大小课堂的有效衔接工作,在确保思政教育实效性不断提高的同时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可用之才。一、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的关联性1.“大课堂”是“小课堂”的外延思政教育的大小课堂虽有大小之分,但却无本质之别,甚至从本质意义上而言,社会与高校思政课堂本就是一体的,高校思政课堂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人才。因此,从这点来看,社会就是思政课堂的外延,除了思政课堂的小范围之外,均是社会“大课堂”的范畴。思政“小课堂”置身于“大课堂”之中并从“大课堂”之中不断汲取养分,同时也依靠着自己相对独立的运作而给予“大课堂”以反馈(人才供给)。不仅如此,作为“小课堂”的外延,“大课堂”还承载着“小课堂”的目标和价值,任何教育形式的最终检验与服务都是社会,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其所有教育成果均需要以社会的适配性为衡量标准,均需要达到足以服务社会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1。而从价值体现角度而言,社会就是思政教育“小课堂”价值体现的主阵地,思政“小课堂”所培养的每一个人才在社会之中发挥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总和都体现着思政教育的教育价值。2.“小课堂”是“大课堂”的内涵思政“小课堂”集中将社会“大课堂”的内涵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可以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少的精力去了解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通过学习的过程去调适自己的意识形态,使之可以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从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社会性,进而更好地在走入社会之后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开始,社会属性便以与生命同在的方式存在于身上,其所有实践行为均带有社会性色彩,而社会性是需要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度为衡量的,任何一个社会,不论其价值理念和文化多么的多元,其主流意识形态往往都是单一的,甚至越是多元的社会,其内在核心位置的意识形态则越是一元,多元只是一元的外在表现,一元才是多元的核心要素。显然思政“小课堂”就是如今多元“大课堂”的一元核心要素,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在这里是被尊重的,但与此同时,一元价值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是需要被强化的,唯有如此,学生的多元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3.“小课堂”是“大课堂”的理论指导思政“小课堂”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对于学生未来进入到社会之中的道德实践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甚至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思政“小课堂”就是未来社会“大收稿日期:2023-02-26作者简介:薛璐莎(1989),女,河南焦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4.024高校思政教育的“大课堂”与“小课堂”关系分析薛璐莎(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摘 要:思政教育“大课堂”与“小课堂”有效衔接的问题是关乎着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做好大小课堂的衔接问题既有助于促进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和实践性的有效提高,同时也有助于确保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保证。缺少了“大课堂”的有效支撑,思政“小课堂”便失去了实践的阵地,也会由于给养的不足而终成为“空中楼阁”,而缺少了“小课堂”支撑的社会“大课堂”也会失去凝聚力,也会由于内在核心强化不足的问题而呈现出步履维艰的局面。关键词:思政教育;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4-0082-03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83高等教育研究课堂”的缩影,其内容涵盖及理论升华都将成为未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蓝图。思政教育者虽然身份只是一名教育者,但其所肩负的任务和使命却是无比重大的,其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承载着一个社会凝聚力和内在发展原动力的发展基石,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与信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模样2。由此可见,思政“小课堂”是社会“大课堂”,尤其是未来社会的理论指导,需要教育者以更具超前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态度来完成自身的工作,在给予思政教育工作以更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认清大小课堂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及时接受社会“大课堂”的反馈。4.“大课堂”是“小课堂”的实践检验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仅有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实践的检验。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的实践阵地,同时也是检验其正确性和有效性的阵地。大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其所在“小课堂”之中接受的洗礼最终需要“大课堂”予以验证其适配性。对于思政教育者而言,除了要清晰地认清这一逻辑关系之外,还要随时关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反馈并了解社会“大课堂”由于其发展需要而对“小课堂”提出的变化性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和与“实”俱进。另外,作为思政“小课堂”的外延,社会“大课堂”的存在奠定了思政“小课堂”实现实践性的可能,虽然思政教育一再强调“知行合一”,但思政课堂毕竟只是社会的缩影,其无法真正成为检验学生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体系的试金石,唯有社会才能真正意义上地检验思政课堂的教育成果,并延续思政“小课堂”的教育,继续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保驾护航。二、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衔接的必要性1.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需要任何教育形式最终的目的皆为应用,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如若缺少了实践这一过程,则任何教育都将会是空中楼阁,而且实践是检验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确保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思政课堂与社会环境的相结合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脱离了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思政课堂显然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另外,思政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如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过分分离,如何保证学生道德实践的正确性与可能性,因为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最为主要的实践阵地。从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关联性也不难看出,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脱离了社会的思政教育根本无法保证实效性,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其作为具备意识的社会的人而言,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如果思政教育无法满足其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性的话,那么其对于思政教育的认可度必然大幅降低,而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大幅下降3。其次,从思政教育本身而言,其需要从社会“大课堂”之中不断汲取养分以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切断二者联系的话,思政“小课堂”的生命力也会迅速枯萎,而最终变成“海市蜃楼”。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应对能力的需要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均可以从意识这一根源性的角度寻找到答案,当前,社会上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实际问题均是存在于社会上的人的思想在推动。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道德价值体系完善的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到社会之后必然会由于其思想的正确性而更加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得社会具备更具凝聚力的发展态势。思政“小课堂”只是社会“大课堂”的缩影,虽然其具备高度的指导性,但却不具备实践性,换言之,作为思政教育者,不仅要使学生具备“知行合一”的意识和意愿,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知行合一”的方式和方法。然而方式和方法的传授需要教育者将大小课堂紧密衔接,通过“小课堂”来让学生知道“该做些什么”,而通过“大课堂”来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去做”。道德的实践需要切合实际,唯有如此才能让道德的实践具备可重复性,具备了可重复性,学生才会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之中日渐认同在思政“小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才能将思政“小课堂”一再强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纳入到其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并将其上升为人生的信仰。另外,从更为现实的角度而言,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于让当代大学生在日渐多元的价值环境中可以坚守住自我,并通过这份坚守而使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得以不断强化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人需要面对数不清的现实问题,而很多现实问题都是足以影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中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其实从很大程度上而言就是其是否能够坚守自我,不断践行思政“小课堂”的所学和所得的关键。显然将大小课堂紧密衔接可以非常好地让大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之下慢慢学会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学会如何排除干扰,坚持自我,坚持信仰。3.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及实践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便是多元价值局面的应对,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其具备着朝气和活力的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当前弥漫在社会上的诸多价值理念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思政教育者应当在认清并笃信思政教育大小课堂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同时,积极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这样可以使思政“小课堂”在社会“大课堂”的给养之下更具备生命的活力,也让高校思政教育更具有现实性,这一点对于当代更具个性化的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唯有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才会发自内心的产生更高的认同感4。作为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并践行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同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从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的角度而言,将大小课堂紧密衔接可以让大学生的实践行为根据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时在教育者的引导之下,学生可以在不断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加深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并通过理解的而不断加深而逐步的将认同升华为信仰,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将是照耀其人生道路的明灯。2023年第04期(2023年04月)No.04 202384高等教育研究4.学生个人发展与价值实现的需要人作为社会的人其最终目标均是要实现社会价值,任何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要建立在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基础之上,也要建立在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在高校阶段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走向社会以后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实现其社会价值。人作为社会的人其任何实践行为均需要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也唯有如此,人的价值实现才具备可持续性和可循环性。在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化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契合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个性化价值的上限,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进而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作为教育者而言,应当通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衔接使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拥有更高的契合度,让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可以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拥有更高的近似度,这样学生才能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大课堂”的助力,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进而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5。三、思政“大课堂”与“小课堂”有效衔接的策略1.尊崇其师,师以传道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