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坚定
文化
路径
探究
圆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文化自信育人的路径探究以汉服文化为例曾圆圆(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探究汉服与文化自信的逻辑关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文化自信育人的路径,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和青年文化认同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汉服文化;路径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3389(2023)02-78-03一、汉服从小众服装出圈到成为公众文化的成因1.民族“寻根”的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文化的断层让中国人一再陷入自我身份认知的迷茫。在全球化和发达的信息技术背景下,青年一代可快速掌握时下热点,他们不再满足于没有民族特色的全球流行文化,而是渴求带有本土文化属性的精神内容。为了构建民族认同,他们选择回归“传统”,从本民族历史文化中求解。衣冠于人,如文化在身。中国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到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普及至民众,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字文化圈。南宋义士郭靖为表明不愿降金的决心,以“不想舍弃汉人的衣冠”为由自杀,可见汉服已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华夏文明也在快速地与国际接轨,但在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东方国家进行比较时,中国在服装方面的“失语”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反思。作为人数最多的汉民族,没有本民族的特有标识,无法在全球化的风潮中站稳脚跟。基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发觉到民族精神亟需依托,认识到汉服是向世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汉服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变更,和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融,早已成为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习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探源中华文明,诠释“何以中国”,就要凝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明晰什么才是中国的民族服饰,深度挖掘汉服的文化内涵,找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不仅对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有着深刻意义,还有利于增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国人的文化自信。2.国家形象建构的载体重大文化事件是国家形象的窗口,热点文化现象是国家基本生态的展示。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服装进军巴黎,大获成功,打造出一张全球的文化名片。此外,越南、印度皆以服饰为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途径。可见,文化符号被广泛运用到了各国国家形象建构之中,成为了各国国家形象话语描述和话语建构竞相博弈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以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和符号为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显现在生活当中。汉服恰恰为这样一种表征符号,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既是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又是与国家政体密不可分的政治工具和表现形式。汤敏认为必然存在某种“认同的力量”推动着汉服的“出圈”与大众化。今天人们热衷于推崇汉服的行动,多数出于某种文化心理,即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过去中国发展受限,话语权旁落西方,西式的普世价值和美学覆盖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晋升为时代的风向标。如今,世界各地的“汉服热”以及汉服在跨境电商中的破际出圈表明,外媒起初质疑汉服为“穿越千年而来的民族主义”的观念已被自身消费者的现实行为解构。外国消费者不再停留在对中国元素的猎奇心理,而是开始对东方美学、当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汉服不仅是中国历史中不断演变的传统服饰,其中还蕴含了华夏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国家形象的外在表征符号。汉服作为文化的具象载体,可以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汉服从小众潮流到逐步被更多人接受,再到成为公众文化、走出国门,正是借助文化符号来缓解在国际社会场景下中国自我形象焦虑、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3.文化自信的彰显汉服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经过五千年历史的冲刷与洗礼,逐渐积累并沉淀为我国人文历史发展的78辽宁丝绸百科第 2 期(总 184 期)精神命脉。汉服文化的兴起,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鲜活范例,是国民真正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体现,其流行是民众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增加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华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快速地与国际接轨,西式服装盛行,中国服装式微,青年一代崇洋媚外的过去,已然演变成国潮崛起、中华美学精神复现、汉服热潮升温的态势,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国人重新认识、利用,文化自信的力量进一步发挥作用。如山东菏泽曹县向全国市场输出近 1/3 的汉服产品,全国首个唐风市井生活体验街区落地西安,国家宝藏、汉服春晚、我的艺术清单等电视节目也相继涌现。可见,汉服以及类似的国风消费勃兴的底层逻辑是当代中国文化从自觉向自信升华的一种物化表达。从“小众”到“出圈”,汉服实现了消逝、复兴到活跃的转变,传递了 Z 世代的自我表达和文化自信。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社会包容性的增强,加之新媒体的助推,目前 90 后已经成为弘扬国风的中坚力量。据数据显示,2022 年汉服市场规模预计达 125.4 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 191.1 亿元,未来汉服市场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汉服爱好者购买汉服的主要原因是“喜欢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感”。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衍生产品,之所以受到青年们的喜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壤。杨娜认为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唐建军认为汉服与中华传统饮食、建筑和汉字等共同构筑成恢宏的中华文化大厦,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这一研究从文化自信的彰显和文化消费的角度,进一步为汉服“出圈”背后的成因提供了相应的佐证。二、汉服文化自信生成的双重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汉服作为文化认同的身份标志,是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更离不开对文化接续的实践诉求。1.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汉服文化是生成文化自信的源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汉服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右为尊、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构筑的中华话语系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比如汉服中“上衣下裳”的形制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交领右衽”的样式体现了以右为尊的民族认同和教人端正的思想观念,宽大袖口的设计代表着天道之间的圆融,“深衣”体现了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汉服“五色”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又相互关联,展现了人们对自身的自然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的美好追求;汉服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显示了中国人讲究交际礼仪和自然和谐的人文思想等。因此,汉服承载的是中国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展示和推广这些刻满文化印记的美丽衣裳,可以带动更多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让汉服文化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增强需要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角色。汉服运动作为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支流脉,伴生着国学、古琴、书法、武术、茶艺、国画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示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直面传统文化的糟粕,拒绝形式上的复兴,以汉服为载体,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宝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民族精神、哲学思想、“礼”法制度,皆依托汉服得以呈现。溯源历史,扎根文明,弘扬汉服文化,可以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逐步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2.传统文化接续的诉求是生成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年轻一代的文化诉求相契合。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被青年一代挖掘出来,成长为“文化高地”,媒介场景和族群场景向内部流转,富有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开始成为被模仿的对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增强,青年一代开始呼唤传统文化,找寻自我身份,而汉服正是中国文化中最直观的那个符号。用衣冠作启蒙,可以找寻传统文化基因。“夫服,心之文也。”服装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面貌。汉服作为传统文化外部显像特征,本身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其作为华夏文明衣冠象征,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透过汉服,我们可以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征和载体,体现着民族的理念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风貌。汉服复兴的背后既是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国风审美、文化自信的凝聚。回顾中国百年服装史,不难发现公众对民族服饰孜孜79辽宁丝绸百科第 2 期(总 184 期)不倦的建构实践,从中山装到旗袍,再到“唐装”及至“汉服”,都体现了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传统并非现代的对立面,而是现代的源泉。对传统文化接续的诉求,是文化自信意识在国人心中的觉醒,亦是民族认同感的归属所望。三、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文化自信育人的路径1.深入开展“汉服+”活动,坚持“以文化人”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都不能停留在表层,而是要打通历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实现大众化和生活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经千载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筑了中国人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态度,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汉服文化的传播亦是如此,不能囿于自身,流于形式,而是要以文化人。挂钩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比如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传统节日,举办踏青游春、上巳雅集、逛花灯、赏花游园等民俗活动,强化节日的精神内涵,传承中华美德与民族精神。选择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举行汉服活动,如立春写春幡、寒食放风筝、立夏开展民俗游艺活动、七夕组织乞巧活动等,以汉服为载体,回归传统,感受古人智慧,重显传统民俗,传播汉服的礼仪文化,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开展“汉服+”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将汉服与国学、传统手艺、现代科技、学科相结合,构建现代汉服体系,确立跨学科研究方法论,举办国风文创市集、传统文化工作坊、汉服雅集等活动,让学生在文艺活动中加深传统文化对自身的感染和浸润,发挥汉服文化育人的载体作用。2.创新性利用新媒体,拓宽汉服传播渠道新媒体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阅读的方式。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应地形成了以新媒体平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必然趋势。以现代科技支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然成为汉服发展的一大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构建宣传教育平台,占领网络主阵地,宣传汉服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在融入大众生活和做实活动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汉服文化的传播渠道。依托新媒体,构筑文化传播平台。在汉服运动中,为了不脱离碎片化、多元化、全方位的传播手段,汉服复兴者们创立了很多门户网站,比如微博上的汉服资讯、现代汉服、汉服说以及其他的社团官方网站等。它们将汉服嵌入国学经典、古典文学、诗词歌赋、艺术生活等古典文化领域,定期发布线上或线下的文化讲座、演出等信息,给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基于此,学校可以凝聚校园网、微博、微信和微视频,形成“一网三微”的传播矩阵,大力传播汉服知识和国学经典、推广汉服文化。利用新技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可以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介入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