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策略研究_王慧英.pdf
下载文档

ID:2478217

大小:1.04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实现 树人 根本 任务 协同 育人 策略 研究 王慧英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策略研究王慧英,余盛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素质教育部,江苏 南通;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 盐城)摘 要:为使高校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能取得实效,以道德经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全员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方法上,提出构建新时代高校具有本源性、导向性与系统性的“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策略。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行之有效的策略,能使高校实现全员“立德树人”教育。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育人;策略 引言“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立德树人”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薄弱之处。本文以道德经自然而深邃的德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全员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本源性理念作出界定,对“立德树人”所育对象的范畴作了一定的拓展,对“立德树人”的施育者须日常性地躬行“道”与“德”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立德树人”的本源性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协同育人 “合道”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更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本源性的理念与动力。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建设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大格局的德育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蕴着中华民族独特而厚重的优秀文化思想与智慧、民族精神及道德价值。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就必须传承、弘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闳深的文化思想资源。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建设提供智慧性的价值导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巨大的思想动力,为解决或化解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高校在传承、弘扬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将“立德树人”教育的本源性理念 “合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协同育人策略,是实现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新时代中国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培养为祖国终身服务的优王慧英,等: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策略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年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课题()作者简介:王慧英(),女,河南许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文学、英汉互译、思政教育、国学与教育学;余盛祥(),男,贵州开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文学、国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秀人才的精神食粮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教育具体深度融合为“合道立德立心内省躬行”的理念与路径。“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应当深刻领悟与践行“立德树人”育人工程中“合道”“立德”“立心”“内省”“躬行”的理论思想。“合道”既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本源性理念与本源性动力,也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从根上着手的开始,其决定“立德树人”育人工程是否能够实现从全员、全程、全方位上开展并向纵深推进,最终达到中华民族全民育化的宏阔目标。“立德”与“立心”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核心命脉与枢纽所在。此两者既是对“合道”境界所蕴涵的大德(上德)与公心的传承,又是连接“合道”和“内省”与“躬行”的枢纽,使得“合道”“立德”“立心”“内省”与“躬行”能自然而有序地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运行系统。“内省”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运行原则,即“内省”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每位育人者必须遵守且力行的日常性的自律与自调的运行原则。“躬行”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能落地生根而长青永恒的关键生命力。要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工程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上进入每位受育者的心,进入每位受育者的生命时空,不仅需要各高校根据其开设的专业、学情、独具的地域文化等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到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而且尤其需要“立德树人”育人者能时时刻刻秉持躬行合道合德合自然之心的念想与言行,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使大学生时时能自觉而自然地摆正自己的心头念想与言行。所以说,“躬行”是“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关键生命力。“合道立德立心内省躬行”的理论意蕴及运行机制,既是“立德树人”教育实践所应遵循的核心原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工程的具体施行路径。从而达到构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服务的主阵地,能深度融合德行与智慧并重的“立德树人”育人策略。高校党委组织、管理者和教育者共育的协同育人 高校应建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负责的“立德树人”教育工程专门常务执行组,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在校各级党委与各级行政的工作协同育人中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教育的运行体系。党委要掌控“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大方向及大格局,构建党政协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立德树人”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党委挂帅、党支部密切配合、思政工作者为主导、教育者为辅导、大学生为主体、学委为沟通桥梁等多方面协调互动、各行其职的全员“立德树人”教育运行机制。党委组织的整体政治思想觉悟水平和管理能力要不断提高;管理者的思想理论教育水平要不断提升;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要不断强化;德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要不断加强;不断完善“立德树人”教育的运行机制;确立以生命为本位的德育育人理念;关爱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和精神诉求;以人性化的方式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学生日常的合理需求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自我德育学习和管理的能力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做好学生思政育人和服务文化化人的协同工作。高校领导层应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书育人环境、良好的制度保证体系、优质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师“立德树人”教育的培养方案及激励措施,打造一支高品质、精通业务的师资队伍,形成学校全员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整体效应。“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共进的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两者优势互补、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两者的深度融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及中国教育学德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协同王慧英,等: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策略研究育人的理论依据,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有力保障,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提升大学生整体思政素养的本质需要。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虽然工作任务、教育内容、育人分工有所不同,但两者在工作总目标、教育全过程、育人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的,皆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融合育人是一项宏大的整体化与系统化的育人工程,教育主体涉及所有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务者。要想达到高效育人,就必须将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相结合起来协同育人。具体来说,在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能力和思维等现实状况需求的基础上,把思政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理论教育进行链接,思政教师的育人要和学科教师的育人相结合;辅导员队伍与学生干部队伍协同育人;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和大学生公寓管理者协同育人;思政理论课和团课活动相融合;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相融合;思政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等总体思路整体设计,强化“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育人系统理念协同,育德与育心工作融合等全方位推进思政育人工作一体化运行大格局,实现德育理论传授、道德信仰铸就、综合知识讲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有机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进的协同育人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是同根生,均是人类的文明。人文精神应被作为科学精神的灵魂,在科学精神中应蕴蓄着高度的人文关怀情感;反之,人文精神中在必要处也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此两者既共生互通又相异互补,对创造人类文明起着不可或缺的不同作用。它们呈现辩证统一的关系,彼此不能代替对方,两者只有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生互补、取长补短才能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人类文明。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在经历由大数量型向高质量型的转变,高校需以学生为本,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同培育,培养具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全面贯通发展的高素养人才,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到国家“人文治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同育人要通过课程教育体系完成,落实到教、科、研等各个环节。整合人文学科和理工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将人文与科学知识融合育人,形成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谐发展、互动育人。高校通过开展具有特色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备家国情怀、人类情怀、国家担当、世界担当、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非凡素养,锻铸善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卓越校园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合道创新融合。培养大学生既有心怀忧国忧民忧世的人文情怀,也有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为中华伟大事业锲而不舍、淡泊名利而奋斗终身,且能成为具有肩负人类科学使命感、心怀社会和人类的责任感、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人类尊严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博大胸襟的高素养人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的协同育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的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立德树人”教育、思政课程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作为教育的本源性路径和宗旨,即将思政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同步同向协同育人,打破原有各专业学科的传统思维,将德育育人放在教学的首位,形成德育与智育协同育人的优势互补,既要使思政课程的德育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又要使课程思政的德育育人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循序渐进地达到从德育课程(思政课程)课程德育(课程思政)大德育课程(大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的创造性转化的时代需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贯穿在各学科、各门课程、每一节课和各教学管理的环节之中,形成德育一体化的教育合力,上升为混合式德育智慧教王慧英,等: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育人策略研究育模式。同时,将课程思政改革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应从更深层次的灵魂塑造育人工程来审视,需要思政课程教学思维转型,思政课程需要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整合,以教学的团队、内容、课程、模式、方法、过程、载体、环境和教学实践协同创新等作为推进重点。既要使思政课程教学效能拓展性和延伸性最大化,又要充分挖掘和优化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有效整合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等要素,加大育人力量和教育阵地等,实现德育教育门门讲、课课有,德育思想人人学,使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教育大环境得以形成,大德育大思政的课程体系得以建设,全体师生能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德育资源内化于自己的心灵、外化于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致能培养出具有自然本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格局的智慧型高端人才。文化与实践并进的协同育人高校应高度重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并进的协同育人策略。首先,高校须始终不渝地坚守文化育人的阵地,即坚守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与智慧的教育,教师通过课堂不仅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道德知识与其他文化知识,要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引领学生体悟文化知识背后深蕴着的智慧。注重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化育学生,以及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构建思想、德行、人文、科学、心理与政治等方面素养的课程体系,发挥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和高校主阵地德育育人的功能,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化育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内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其次,高校要注重社会实践育人,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平台和教科研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