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_杨昕睿.pdf
下载文档

ID:2477557

大小:1.5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公共 体育课 课程 建设 路径 选择 杨昕睿
2022 年 11 月第 40 卷 第 6 期Nov.,2022 Vol.40 No.6MEITAN HIGHER EDUCATION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杨昕睿,秦浪,李庆波,刘乾,杨万文摘 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是追本溯源、坚持教育“四个回归”的要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围绕“重点教会、加强勤练和强化常赛”建设理念,聚焦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其具体路径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协同育人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思政素养,优化内容方法挖掘,融入思政元素;立足学生学情,强化体育铸魂育人;完善教学评价,聚焦价值引领。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等教育;公共体育课程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22)06-0080-062016年 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各校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相关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2018年 10月,教育部发布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3。2020年 6月,教育部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同年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规定“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和价值聚向,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和关键课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为数不多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对于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践行“三全育人”功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本源回归 2015年 10月 15日,教育部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在汉高校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提出“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即读书;二是回归本分,即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即培养人才;四是回归梦想,即教育强国梦6。“四个回归”,追本溯源,doi:10.16126/ki.32-1365/g4.2022.06.013收稿日期:2022-11-23基金项目:贵州省 2021年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2021203)作者简介:杨昕睿(1998),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2020 级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秦浪(1994),男,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庆波(1995),男,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乾(1995),男,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20级硕士研究生;杨万文(1969),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80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同时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1.回归“常识”,强化以体育人从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看,体育是教育的基石7。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回归常识,强化以体育人。体育作为高校之必修课,长期以来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各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以致学生上了体育课后也未能很好地掌握 12项运动技能,体育在育智、育心和育德方面的综合育人功能被遮掩;另一方面,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也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重宣教轻历练”等弊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想认识变化和综合素质提升等的评价。早在 100 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 体育之研究 一文中就深刻阐释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三者的关系:“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8高校体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强基固本、回归体育综合育人的常识,在课堂上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在对学生“育体”的同时强化体育在育德、育智方面的优势和价值。2.回归“本分”,坚定理想信念大学教师承担着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职责9。但是,当前大学教学存在着“重研轻教”的现象,教学工作从“中心”走向了“边缘”,教书育人的“本分”被日渐淡忘,与立德树人期求背道而驰。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亟需教师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10。教师要通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运动技能,养成规律锻炼习惯,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民族发展需求之中。总之,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坚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回归教育本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固本立根的作用。3.回归“初心”,落实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最重要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培养人才,造就社会精英、国家栋梁11。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12,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不言放弃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和德育元素。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的关键1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回归教育初心,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站好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班岗”,以学生参与运动实践为方式丰富其社会情感、提升其道德情操,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成为“完整的人”。4.回归“梦想”,厚植爱国情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体育史,就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强国史,凝心聚力的奋斗史,从体育救国、卫国、兴国到强国,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从“乒乓外交”“奥运圆梦”再到“体育强国”“双奥之城”,体育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见证。“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4,中国梦的实现势必离不开的体育事业的崛起。体育课程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元素,如霍元甲以武强国保种、容国团赢得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登山队完成人类从北坡首次登顶珠峰、“女排精神”、中国女足铿锵玫瑰、新亚洲飞人苏炳添、冰新一代谷爱凌等81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就是要合理地将这些生动体育案例和鲜活思政资源嵌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报国伟志,激发学生的报国雄心,强化学生的报国行动,自觉把个人前途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二、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2018 年 9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学校体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15。这个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指出了课程思政在体育学科中的育人特点,强调了学校体育的核心价值诉求,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实现“四位一体”目标,就必须“教好”,做到教会、勤练、常赛16。1.教会聚焦享受乐趣运动乐趣是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体验17,也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基础条件,还是影响高校大学生选择具体运动项目的重要因素。高校可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实开展多种运动项目课程,学生也可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和运动特长而自主选择的运动项目。因此,教会学生项目运动技能是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兴趣基础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无论是显性的体育知识体系教育,还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必将更优。学习体育运动项目是“激发兴趣形成志趣享受乐趣”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大学生争强好胜,精力充沛,面对有兴趣的课程,会用心地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理解会用,甚至把所学所会迁移到未来的生活方式之中。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及其学习方法,使得大学生学习兴趣逐步转向运动志趣。在学习体育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获得技能的提高,实现自我的超越与突破,更好地享受运动的乐趣和美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在群体互动中享受乐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打破了学院、班级、专业、寝室的限制,使学生基于运动兴趣形成了新的团体,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组间竞赛中充分表现自我和享受乐趣。2.勤练聚焦增强体质健康的精神寄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整体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具体表现为学生肥胖率居高不下、近视率逐步升高、体质测评优良率一再降低、体能水平不断下滑等问题。由此而来,青少年在精神层面也普遍存在着意志薄弱、心理脆弱、活力不足、交往缺乏、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障碍。体育运动对体质的改善和增强具有明显作用,也间接地对提振个人精神、改善群体精神风貌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以加强勤练、增强体质为基础,通过体质改善重塑学生的精气神,以达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育人效果。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课堂加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勤练和体能勤练,对学生进行“身体唤醒”、“精神重振”和“价值塑造”,精心设计有一定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避免中小学体育课堂 12年学习未能掌握 12项运动技能的窠臼,强化“勤练习得技能”意识,引领学生积极锻炼、科学健身,使他们养成运动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科学的锻炼观。3.常赛聚焦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即塑造更加健全的人,它是立德树人在体育学科的具体体现,更是大学生全面82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竞赛,尤其是常态化地进行面向人人的竞赛,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求真、向善、臻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育体、育智、育心”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往,体育课堂教学都不太重视赛的问题,也不经常组织体育比赛,这既不利于学生将所学运动技能学以致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强化常赛,形成常赛机制。体育竞赛,一方面有助于检验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形成“学练赛”一体化的完整闭环和层层递进,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体育内容,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质量。通过在竞赛过程中出汗、争论、配合、理解、感动、流泪等过程,学生积累的不良心态和消极情绪可以得到有效消除和合理释放。此外,准备比赛讲沟通、节节胜利不骄傲、处于下风不退缩、旗鼓相当拼耐心、追求卓越讲规则、获得胜利懂虚心、比赛失利不埋怨、常常比赛勤复盘等,都是适宜的思政育人契机。三、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协同育人意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即实现体育知识传授、体育价值塑造和体育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这三者被割裂,体育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18。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落实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首要任务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协同育人意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体育教学“两张皮”长期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孤岛”困境,存在着思政教师“单兵作战”、专任教师“放任不管”现象,育人合作意识不足、育人渠道不畅、育人后劲缺乏,以致育人效果不理想。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理念还有待深入人心,各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