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慢就业”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_王顶娟.pdf
下载文档

ID:2477461

大小:1.2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就业 群体 成因 对策 研究 王顶娟
精准就业112就业与保障2023.4高校“慢就业”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文/王顶娟摘要: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和“缓就业”现象更加严重。对此,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分析了“慢就业”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快速就业的教育对策。关键词:“慢就业”现象;就业内动力;就业指导近年来,“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其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的体现,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鲜力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利益,而且还影响着他们家庭的未来,甚至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一、“慢就业”的内涵“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既不急于找工作也无继续深造计划,而是以游学或其他形式进行自我调整,重新树立人生目标,缓慢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慢就业”成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包括政策环境、成长环境、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内因主要是个人主观认知,内因对择业的影响更有研究价值。此外,针对“慢就业”现象,大部分学者认为,“慢就业”现象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能促进高校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也会消磨高校毕业生面对就业困难的意志。一方面,“慢就业”体现出大学生对就业质量的期望值提升,如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精细,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更加谨慎;另一方面,“慢就业”反映了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如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困难,以各种理由延缓就业。因此,不能一味质疑和否定“慢就业”现象,要结合群体特征和时代背景分析成因,探索应对策略。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表征当前,“慢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趋势。据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信息显示,2016 年之后,大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许多大学生选择成为“待业族”,“90 后”与“95 后”成为“慢就业”的主要群体。大学生这种“慢就业”行为,对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发展极为不利。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慢就业”现象,笔者对江苏地区几所高校的毕业生进行了线上访谈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临近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其中包括建筑、自动化、学前、计算机等专业。共对 50 名大学生进行了量化调查,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基本情况、对“慢就业”的态度及“慢就业”表现类型等方面。访谈结果显示,有 38%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也是对职业规划的理性探索;有 34%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对教育资源造成浪费,是社会意识倒退的现象,也是对个人及家庭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有 28%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表示不置可否。大学生的就业观主要受到单位性质、薪资高低、发展前景、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随着个人经历、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就业观是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的,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大学生需要客观分析现实情况,并评估自身的优劣势,逐步调整就业观。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普遍存在“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而且这一现象的规模逐年上升。女性毕业生相对于男性毕业生更容易遭遇“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各个学科专业都存在这一问题。2.“慢就业”是毕业生对职业有更高追求的表现随着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中的多数是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个性。新兴的就业岗位和理念不断涌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他们通常将注意力放在当下,注重自我体验和获得感,比较看重成长过程。基金项目:2021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高校慢就业群体的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1SJB1160)。113就业与保障 2023.4因此,他们中存在一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追求更为细致、深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3.“慢就业”在地域和单位性质上存在差异当前,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到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寻找工作,而不愿意到西部偏远地区或农村地区工作,这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就业差异。同时,很多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他们只考虑进入条件优越的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这也导致大量毕业生延迟就业。4.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薪资报酬如今,社会上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普遍较强,房价居高不下及租房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尽快购买房屋和汽车,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这种心态也影响了毕业生对薪资报酬的期望,使他们对待遇更加看重。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表现类型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并不一定是赋闲在家。实际上,他们可能有各自的规划,从而出现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通过做直播代购等新兴行业来享受“慢就业”。网络对现今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促使许多人涌向网红、主播及电竞选手等新兴职业。其中有些人的收入不菲,成为很多大学生理想的职业。第二,希望在就业之前先了解世界。大学生相对单纯,许多人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太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和方向。因此,在就业之前,他们选择参加旅游、支教等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以为更好地就业做准备。第三,选择考研、接本或脱产考公务员。首先,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继续深造,或者毕业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公务员则是许多人的首选。其次,通过深造考试和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大多数的大学生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给了每个人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读的大学或专业不如意的学生。然而,此类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已就业的人员,这就导致考试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很多大学生放弃其他工作机会,选择坚持准备继续深造考试或公务员考试。第四,家庭条件优越,不需要马上就业,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由于这部分人自身家庭条件较好,而且家人对他们比较宽容,也允许他们暂时不就业或准备创业。即使暂时不需要工作,他们也可以依靠家庭的经济支持度日。第五,逃避就业类型,在“慢就业”群体中占比为 0%,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这种类型的人群存在。有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习惯了学校舒适自由的生活。当他们毕业时,面对与自己想象中相差太远的工作,会变得焦虑烦躁,失去了找工作的热情,甚至害怕上班。四、解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一)激发大学生就业内动力大学生“慢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合理地缓解“慢就业”这一现象的“症结”主要在于毕业生本身。1.树立科学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针对本科院校大学生存在的“慢就业”问题,有关部门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能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为此,教育培训机构要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借助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人都能够认识到拥有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高校应在日常教育中增加相应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拥有正确的择业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实现更好的就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应及时关注就业形势和政策,早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采取务实的求职策略,增强劳动意识,尝试到一线工作单位去锻炼自己,在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毕业生应积极加快角色转换,结合客观的就业环境,主动参加应聘,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就业预期。2.做好职业规划,明晰个人优劣势许多“慢就业”毕业生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客观、理性的认知,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前就该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并根据自己的成长和社会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策略。3.树立大局意识,服务国家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大学生应树立大局意识,根植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信念,为经济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个人力量1。(二)高校层面应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应在学生的大学阶段内合理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符合社会需要且尤其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的课程体系。动态跟踪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进行规划,发挥教师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性作用。让学生能够独立搜索就业信息和制作简历。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招聘平台,针对学生专业与个人的“差异化”与“个性化”,筛选并核实招聘信息,精准推送招聘信息,以实现“慢就业”学生与岗位的人职匹配、人岗对接和人岗相适。高校可以在毕业季之前举办现场或网络模拟招聘,并举办简历制作大赛、应聘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大学生适应即将到来的毕业求职。引导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和挫折精准就业114就业与保障2023.4面前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以主观能动意识带动积极的求职就业行为。高校可以利用各种职业心理测评软件分析学生的择业观、就业心理状况等,筛选出有“慢就业”迹象的学生。校内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教师等可以主动与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引导,并不断进行回访,有效减少“慢就业”群体的数量2。(三)社会应营造规范的就业环境在新冠疫情时期,各高校均是通过网络会议、QQ 微信、电话会等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毕业信息进行精准掌握和摸排,建立相关高校就业动态数据库,确保各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各高校可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天向学生推送就业信息简报。针对毕业生意向比较大的地区和企业,通过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更新学生就业服务理念并完善相关就业保障体系。平常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缓解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压力,保证学生毕业后都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就业中的促进作用,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就业者与岗位的匹配度,并掌握行业和市场的发展动态。此外,我们还应定期邀请企业进行不同行业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以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双向矛盾。在社会层面上,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借助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二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具备正确的择业观,能够更有效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为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提供有力指导。为了缓解“慢就业”问题,除了进行择业观教育外,还可以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缓冲带,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提升他们的创业技能。这样可以让“慢就业”学生充分探索适合自己的领域,缓解他们的心态压力。另外,可以举办创业大赛,吸引投资人和创业者参与,并作为创业梦想导师“一对一”评审指导创业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努力做到创业带动就业3。(四)调整线上招聘平台,做好线上线下的结合工作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帮助毕业生找到就业机会,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教育部举办的校园招聘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到基层和央企就业的岗位,同时,各高校也不断扩招研究生,有能力的毕业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对高校的就业工作而言,应该准确调配线上招聘平台,将各企业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进行远程面试和就业网络课程等培训准备,同时高校应结合社会的岗位需求和自身特点扩展招聘就业空间,打造一个开放式、共享式的就业市场。除此之外,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和手机 APP 客户端等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并解答学生关注的社会就业问题。要通过社会各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三位一体的网络就业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五)分类指导,精准帮扶总结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各高校应开设线上就业指导微课堂,引导学生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展“一对一”就业岗位咨询活动,包括公务员选调、军队人员就业服务、银行系统和教师编制等线上备考培训内容。辅导员教师可以以班级形式举办就业经验交流会,让有就业经历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