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_宋松.pdf
下载文档

ID:2477432

大小:1.3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地理 师范 专业课程 路径 探析 宋松
DOI:10.19299/ki.42-1837/C.2023.04.0322023年第4期 总第210期 高校管理 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高校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析宋松吴志峰陈宇红摘要: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推进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新师范教育理念更加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师范院校思政工作的创新、融合与推进愈加紧迫。高校地理师范院校应结合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框架,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引领,借助新师范教育全面开展的契机,深度挖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技术地理学科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与精髓,利用课堂教学、野外实践、见习实习等手段,促进地理师范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贯通,助力高校地理师范专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词:地理师范;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全过程作者简介:宋松,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吴志峰(通讯作者),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陈宇红,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党委书记。(广东 广州 510006)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3)04-0147-04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发展新师范教育已成为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必然之举,更高水准、更系统化、更智能化、更具开放性的教育,将有力推动师范教育新形态、新体系、新模式的形成12。地理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地域性与实践性,学科特色鲜明,思政教育元素丰富,具备通过实例探讨、野外实践、实习见习等方式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先决条件。在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学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以及知行合一、团结协作等优秀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有助于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高校地理师范专业应以思政建设纲要及实施方案为引领,以新师范理念为核心,以地理学专业课为支撑,将思政教育贯穿地理师范育人的全过程。一、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首先,全面开展地理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是新形势下地理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具有文理兼备、综合性高、拓展性强的独特性质3。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地球表层系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考验,“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享发展”等理念的应运而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成为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地表系统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更应思考如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情感,引导学生选择并推进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其次,提升地理师范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素质学生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4。高质量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147力量,而作为未来教师培养平台的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振兴的主体力量。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以高水平师范院校为引领,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再次,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是打造未来“优师团队”的源头活水。师范院校学生既是知识和思想的接收者,又肩负着向中小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的责任,是承担学生向教师角色过渡和转变任务的特殊群体,各国家和民族科学文化与思想素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全方位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政建设尤为紧迫。地理师范专业教学中,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传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感,围绕“个体与整体”“价值与情感”“文化与传承”“环境与发展”“公平与效率”“守正与创新”等核心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坚定其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师范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二、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内涵挖掘(一)地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内涵课堂是专业课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中包含了广泛的课程思政内容。自然地理学中的思政精神体现在环境伦理、生态文明等方面。如地貌学围绕喀斯特地区贫穷与落后的自然地理原因,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及我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重要意义,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渗透到课堂中;河流与流域治理凸显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创新创业精神,水资源保护与开发践行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5;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完善大江大河大湖工程体系、建设七大防护林工程助力生态恢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等案例,均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实践。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及其时空规律。城市地理学中的经济改革促进城市发展,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口老龄化进程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敬老爱亲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适度人口、人口容量与我国各阶段的人口政策的必要性6;政治地理学关注国际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演变,探讨促进民族团结、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提升国防科技水平的重要性7;语言地理学聚焦语言的时空动态特征,讨论当前国际形势下汉语言及文化的魅力与前景,开启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8。测绘、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属地理学技术类学科分支。中国地理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全面体现了地理学技术学科的思政内涵。北斗导航系统支撑大国崛起安全,精准珠峰测绘促进中尼睦邻友好,高时空精度遥感影像助力自然资源管理新体系构建,GIS与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打开区域灾害应急防控工作新局面,国产卫星坚定“走出去”战略部署,已先后向以色列、埃及、肯尼亚、挪威等20多个国家提供影像数据用于应急减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提升了我国在全球对地观测领域的话语权,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彰显大国形象与担当910。(二)师范素养与思政精神的融合师范素养的核心要义与思政精神一脉相承。师者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更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历史使命。作为未来教师的后备力量,师范生除具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外,还应循序渐进地促进自身师范素养、学习能力与思想觉悟方面的提高11。此外,为弥合我国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等一系列文件,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知行合一148等思政精神的建设,将师范生及教师教育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战略高度。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地理师范专业的重要课程,是师范生由学生转向教师的初步训练,也是师德师风培育的重要抓手。通过教育实习见习,帮助师范生明确目标,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树立为人师表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率先垂范的教育者精神;实习过程中,通过导师指引、反复观摩、刻苦训练等方式,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升师范生素养。三、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与保障(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顶层设计是课程思政长期高效运行的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架构必须遵从顶层设计的理念,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理念和“一带一路”畅议,站在“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高度,耦合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挖掘并全方位贯彻地理学中的思政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12。在体制机制上,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指引,把握高等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精神,围绕院校、支部、教研小组等思政指导中心,制定各院校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等制度性标准与规范,推动课程思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及体,形成内涵丰富的全方位、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二)筑牢地理师范课程思政基础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与时代性,作为新兴教学目标之一,如何挖掘地理师范类课程的思政内涵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目标,是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一大挑战。地理学思政素养丰富,如全球变化背景下地理事物与要素展现了新的发展机制、规律与时空格局,气候变暖引发极端灾害威胁人类生存,国际冲突促进地缘政治格局演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新理论、新技术、新案例充实了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秉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终身学习”的教学态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时效性与针对性,促进思政内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全面、高效贯彻课程思政,提高育人效果。(三)培育精品思政示范体系高校可联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示范团队,培育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多层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总结提炼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充实全国高校思政案例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全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落户福建师范大学。多个团队及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师范项目,如北京师范大学 城市生态规划学、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西北大学 自然地理学方法、贵州师范大学 遥感原理与应用 等团队及课程。但总体而言,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仍然偏少,且以单点课程为主,尚未形成完善的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体系。地理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可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展览和比赛等,激发全体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动力、活力和创新力,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四)夯实课程思政制度保障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导力量。开展多层级、多专业、立体化的理论培育体系,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出色、育人水平优异的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推进提供人才保障。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意识,厘清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互动关系,找准育人角度,跳出仅仅围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惯性思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此外,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内涵挖掘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成效。探索将课程思政评价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工作对接,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落实经费与制度保障,为实施全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政建149设奠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是夯实思政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地理师范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掌握师范生群体特点及生涯发展规律,制定师范生成长计划,追踪师范毕业生培养方式革新效果,建立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等,积极构建和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助力师范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小组汇报、案例分析、课堂解答及APP答疑等形式引导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积累和价值观的形成。借鉴竞赛等形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有效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思辨能力,拓展思政教育在地理师范专业落实的深度、宽度与广度。(五)创新课程思政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教育手段日新月异。基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大数据及虚拟现实(VR)技术革新教学手段,拓宽地理师范专业课堂思政的平台阵地,充分发挥其时空尺度衔接与弥合的优势,直观、生动地展示和挖掘多类型、多维度的课程思政案例,促进思政要素与课堂元素有机融入,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使课程思政更有“温度”。此外,适当的课外实践教学是认识地理学现象与规律的必要手段,也是贯彻思政理念的重要教学手段。地理师范专业必须开展课外实践、教育见习与实习,将课堂理论与课外见闻、基础教学体验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践知,最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