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_禹江.pdf
下载文档

ID:2477421

大小:156.83K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基层组织 协同 育人 路径 机制 创新 研究 禹江
2023年第22卷 第3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3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禹江崔希芳任帅王超陈秀茹【内容摘要】针对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清、功能定位不全、顶层设计不够等相关问题,本文坚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凝聚基层组织合力,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综合施策,按照“明需求、建队伍、抓行动、重实效”的总体思路探索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机制,实现高校组织育人功能“1+1 2”的协同效应和整合功效,使组织育人形成合力,系统推进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打通高校“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关键词】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民航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 2021 年度重点项目“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禹江(1990),男,河北邢台人,中国民航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崔希芳(1965),女,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任帅,王超,陈秀茹;中国民航大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 31 号)将组织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总体架构。2017 年底,教育部印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明确强调了组织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高校的立德树人和教学科研过程中,形成组织育人合力,是做好组织育人工作的根本保证和迫切需求。一、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探索研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对高校“三全育人”理论内涵的丰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其他领域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具体表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可行的理论参考和路径借鉴。同时,这也是新时代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在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带领广大党员亮身份、真行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真正将基层组织协同育人工作作为学史力行成果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高校组织育人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尤其近年来全国高校都在组织育人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为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陈荣武在 高校组织育人协同体系构建及其功能实现1 中提出,要在实现组织独立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整合功能,促进“大思政”协同效应的发挥;曹锡康在高校组织育人:现状考察与机制构建 一文中提出,高校要构建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要抓好育人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项久雨等在 高校组织育人:价值、目标与路径 中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分析了高校组织育人的目标;吴昭圆等在 高校组织育人的探索与实践2 中以基层党支部为发力点对高校组织育人路径进行了探索;葛畅等在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认同建构与实践路径3 中提出,提升组织服务能力要遵守“学生主体”原则,协同打造育人平台要遵循“三全育人”规律。二、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普遍存在育人组织责任不清、结构松散,协同力、互动性不足,同向发力不一等现象。在当前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实践中,基层组织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甚至是没有划分,通常来讲各个基层组织单打独斗、独自为战,在育人过程中多是碎片式、随机式、盲目式的发力,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育人体系,更难以形成基层组织协同育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导致很多工作不同组织在重复性开展,“形式主义”的协同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而有些必要性工作却又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忽视,在育人过程中会出现组织给予和学生需求之间错位脱节现象,组织育人协同力、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很难保证育人效果。(二)基层组织之间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育人反馈机制(闭环),对育人需求没有及时调研,对育人效果不能科学评估。毫无疑问,基层组织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那么学生到底怎么想、有什么需求却恰恰往往被忽略或者没有高度重视,很多会议、讲座、活动只是从组织者的角度或是经验主义认为地去给予学生,结果往往是很多内容学生参与度和评价度都不高。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各基层组织对于育人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还不够科学系统,较重视人才培养和组织育人的过程和形式,但是对于组织育人实效的考核评估却没有足够重视。比如:学生学业成绩、就业数据、生涯发展的变化情况以及个人、他人对于学生的评价情况等等。没有对于组织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估,自然对于整个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机制优化和系统完善就没有抓手。以上两类问题充分暴露出当前基层组织协同育人过程中主体责任不清、功能定位不全、职责体系顶层设计缺乏等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基层组织行动“零敲碎打”“自拉自唱”,不能“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客观上制约了组织育人的实际成效与质量提升。三、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和创新机制(一)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明确需求。本着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以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局面,促进学生工作取得更快更健康发782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年第22卷 第3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3(22)3展,要充分调研学生主体的需求和意愿,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通过大数据调研分析来总结提炼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和迫切需求,为协同育人找准方向,真正实现组织育人的问题导向和有的放矢。以 L 学院全体学生为例,通过系统需求调研和数据分析,基本可以将学生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三大类:一是目标不清、生涯规划不明,缺乏人生奋斗的方向和大学学习的动力。只有12.73%的学生比较清楚自己的专业情况和个人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和目标。二是自制力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多学生沉迷游戏、小说等导致学习时间分配不够,学习上存在应试心理,对问题思考不够深入。调研中有 60%的学生认为学业有困难,其中一半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且超过 60%的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到同学的影响。三是自我内心矛盾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从内心对大学生活的诸多事情存在抵触心理,无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学校等多维度的社会关系。在遇到困难时 77%的学生会选择自己钻研,查阅资料,结果往往是未能解决,同样有 77%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只是在沟通交流和适应方面出现了信息不对称。针对学生调研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学生思想引领树立正确价值观、生涯指导坚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业发展改进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提升培养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等维度着手围绕需求服务学生。(二)基于现有组织资源整合协同育人队伍。基层组织育人队伍是开展协同育人的主力军,要坚持以基层党建为统领,整合协同育人队伍建设,搭建以思想引领为主的宣讲团,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先进人物、优秀学生的思想感染和能量传递作用;搭建以学业发展为主的党支部,发挥师生党员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积极指导和帮扶作用;搭建以能力提升为主的团支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活力,丰富学生二三四课堂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搭建以生涯指导为主的班导师队伍,将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系列发展性活动融入日常班会和相关教育,真正实现理论宣讲团、师生党支部、学生团支部、班导师等育人队伍的充分协同,形成以面带线覆盖到点的全面育人格局。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中心强化育人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宣讲团以思想引领为主,实施开展党史教育、学科发展、榜样引领等专题讲座,为同学们引领方向、增强信心;党支部以学业发展为主,建立学业标杆引领和结对帮扶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业预警,切实将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责主业;团支部以能力提升为主,组织开展二、三、四课堂专题实践,增强学生的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提升综合素养;班导师以生涯发展为主,以主题班会、座谈会形式为学生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答疑解惑,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道路,引导学生顺利向职业人转变。(三)基于学生成长规律搭建育人平台。为保证协同育人的实效性,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领导作用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协调功能,牵头实施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发展、能力提升和生涯指导”四大工程(育人平台),思想引领平台主要落实学生党团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思想引领类活动,涵盖补足理论之钙、做强支部品牌、创新活动载体、规范奖惩制度等四个部分,包括“共过政治生日”“红色教育基地主题教育”“宣讲团系列巡讲”等有代表性的专题活动;学业发展平台主要落实学生学业成绩分析、榜样交流班会、学业帮扶举措等系列学风建设类活动,涵盖学业分析、学业标杆、学业帮扶、学风文化等四个部分,包括“学业成绩报亲人”“师生结对帮扶”“优秀学生讲师、学习笔记”“学先进表彰大会”等系列代表活动;能力提升平台主要落实学生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系列综合发展类活动,涵盖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四个部分,包括“一周班长体验”“交换人生一小时”“一人一次社会实践”“班级、宿舍系列文化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生涯指导平台主要落实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生涯咨询等生涯发展类活动,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大一)、就业形势分析(大二、大三)、求职能力指导(大三、大四)、生涯传承(大四),包括“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形势宣讲分析报告”“优秀校友系列讲座”“简历制作大赛”等系列活动。在育人平台实践中,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基层组织协同育人搭建好各平台的相关活动,保证协同育人效果,定期(每月)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确保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落实。(四)基于科学评价和反馈检验育人实效。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是机制运行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评价反馈采用 360 度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学生学业成绩、课外竞赛发展和就业数据三项量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和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反馈,学业成绩包括学生学业绩点、挂科比例、四六级通过率几个重要量化指标,课外精神发展采用学科竞赛、科研竞赛、软件著作权和专利申请比例等指标进行考评,就业数据通过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学生考研率等指标进行考评;同时针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的主观评价三项指标的现状和对比变化情况进行定性评价反馈,通过问卷调研、座谈会了解、企业访谈等方式获取三方对学生培养质量(协同育人效果)的综合评价。通过以上“三看三问”的育人评价和反馈机制,以学年(或学期)为时间节点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育人效果评价,实实在在地检验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将反馈出的实际问题逐一研究解决,同时对整个基层组织协同育人路径和机制进行完善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体系,为高校基层组织进一步开展好“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四、结语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是当前高校“三全育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抓手和保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基层党建工作的统领优势,切实将基层各相关组织和队伍发动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育人队伍;发挥基层学工队伍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协调优势,切实发挥育人队伍的力量,搭建可以与学生成长成才匹配的四大育人平台,从学生思想引领、学业发展、能力提升和生涯指导等多维度服务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目标;发挥组织育人制度优势,按照闭环逻辑建立学生培养全生命周期的组织育人体系,形成科学高效的高校基层组织协同育人的创新方法和长效机制。【参考文献】1 陈荣武 高校组织育人协同体系建构及其功能实现J 思想理论教育,2018,3:95 99 2 吴昭圆,李佑成 高校组织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10 211 3 葛畅,王丽娜,蔡豪 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认同建构及实践路径 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12(4):60 64,9088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