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模式分析_陈金梅.pdf
下载文档

ID:2477396

大小:1.1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志愿 服务 专业 模式 分析 陈金梅
37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37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人文社会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模式分析陈金梅(黎明职业大学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 6 2 0 0 0)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专业性差、服务水平低以及盲目化等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高校需要重视志愿服务专业化模式的探索,通过增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力的方式,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系统化,为高校培养社会型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对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模式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高校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意义(一)有助于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高校志愿服务内容仅包括物资捐赠以及义务劳动等方面,由于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因而无法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加之活动内容的单调性,形式化严重,导致高校志愿者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而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则有利于促进该项活动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能够最大程度聚集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提升志愿者个人素质的同时,有利于活动质量的提高1。(二)有利于大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作为高校通过开展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实现以专业实践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实践平台。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对专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充分运用自身所学的技能和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难题和疑问,当遇到困难时,则可以及时请专业的教师予以指导。例如,高校内支教社团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参与小学、初中或社区的方式,为学生义务辅导功课,体验组织教学、备课、批改作业以及课后辅导等一系列工作,感受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为确保教学质量,学生在准备阶段将投入大量的知识和教研,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深入了解和整合,共同讨论教学方法,预判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知识的迁移工作。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对延伸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开阔学生视野方面能起到促进作用。(三)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和掌握,对社会缺乏经验的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因而社会责任感也相对不足。时代与生长环境的不同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因此通过开展专业性质的志愿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志愿活动中各项服务项目分工明确,志愿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长期的坚持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二、高校开展“志愿服务+专业”模式遵循原则(一)与学生社会化相一致高校在进行志愿服务专业化设置过程中需要遵循与学生社会化相一致的原则,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摘 要:目前,志愿者服务活动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文章从高校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意义出发,探究了高校开展“志愿服务+专业”模式需要遵循的相关原则,并提出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主要路径,旨在为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4-0037-03收稿日期:2022-10-14修改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2020 年黎明职业大学校级一般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特色的科普志愿服务创新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LAS202016)作者简介:陈金梅(1989.5),女,福建泉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研究。3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J OURNAL OF J I AMUS I VOCATI ONAL I NS TI TUTE3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J OURNAL OF J I AMUS I VOCATI ONAL I NS TI TUTE观的确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极为重要。高校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自觉践行社会价值观,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原则。高校志愿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途径和平台,相较于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的重点在于自愿和服务,需要学生对志愿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可心理。除此之外,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则主要是指在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激发服务者的潜能,促进服务者共同进步、学习,加深理解,使得志愿者服务更具互动性。由于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自身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其能够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现个人价值,具备奉献品质,与社会现实更加适应。(二)与社会服务相协调多数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智力型、拟亲型以及专项型。其中,智力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涉及技术含量较大的服务活动。而拟亲型则主要是指帮助有困难的人解决日常问题、送温暖以及无偿献血等活动。专项型则主要是指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主要围绕某一相关主题开展实施活动。对于智力型志愿服务队伍来说,主要需要利用专业社团开展具有技术性质的志愿行为,例如举办公益性质的技术比赛或者软件设计等。拟亲型志愿活动的目标在于提升自身的爱心,积极与社会公益部门联系,举办爱心献血活动,指定日期作为献血日等。专项型志愿服务队伍则主要是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提升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3。(三)遵循时代共赢原则高校在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需要依据自身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做好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系统化评估,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条件,以自行研讨、设计的方式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对于志愿服务来说,其本质在于爱心奉献与文明传递。志愿者将关怀带给社会的基础上,向社会传递了更多的爱心和文明,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该种方式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路径(一)建立专业基地,打造专属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离不开专业特色的支持,通过构建志愿服务专业基地的方式,能够使整个志愿活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与此同时,建立基地的目的在于能够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较为固定的活动场所。而活动场所的固定性则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进而发挥其长远的效用。志愿服务基地的建立对帮助高校志愿者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有积极的作用,确保后勤保障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资金不充足,为改善资金约束,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有序进行,需要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引入社会资源,争取企业与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通过建立专业志愿服务基地的形式,对解决活动资金问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该项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紧密联系,发挥大学生志愿者辐射、带动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的打造能够巩固志愿者专业性成果,达到规范运行的要求。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和无偿性的特点,因而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志愿者参与活动的主要动力。因此,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需要建立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高校拥有众多的专业,不同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并不相同,对学生技能要求和专业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学校进行科学、合理的研讨,选择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和项目,为不同的专业打造专属的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不断规范管理、人力支撑以及制度保障等方式,与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该种方式一方面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志愿者专业教师团队中,提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整体水平,在高效整合资源的同时,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人才保障4。(二)加强专业指导,完善监督机制专业志愿者活动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所以不仅需要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促进自身水平的提升。例如,对于法学院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举办相关的送法下乡、法律援助等志愿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接触更多的是课程所学的法律理论知识,因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针对较为复杂的案件,需要专业教师予以帮助和指导。所以,高校在开展志愿者活动过程中需要将专业教师组织在一起,成立志愿者教师队伍,通过研讨的方式制订专项志愿培训方案,进而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服务技能指导,形成积极向上的志愿者文化和服务精神,加强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以此志愿者能够在服务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培训层次方面需要设置低层次培训以及专业提升培训,对于培训内容,则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敏感性,从而逐步提升志愿者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例如,高校开展道德宣传教育能够使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对自身行39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39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人文社会为进行约束,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志愿者宣传以及志愿者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与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为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完善、健全的激励与监督制度,这也是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基础性保障。一方面需要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的方式,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做好登记和管理,完成上述工作后需要向志愿者组织进行确认,保证志愿者的劳动受到尊重与认可。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考核制度体系,通过建档的形式制定完善奖励措施。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学分与奖励评优相结合,借助各项资源信息不断扩大志愿者的整体激励制度。例如,作为专业志愿者,当达到一定的服务时长时可以累积相应的学分,在学期期末总结时,通过举办表彰大会的形式,评选最佳志愿者以及年度最佳校园公益人物等。(三)专业课程化设置,促进志愿者服务专业化当前,多数高校将志愿者服务当作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内容中,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奖评优相辅相成,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需要意识到该种方式无法有效满足志愿者服务专业化要求。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将志愿者服务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志愿服务工作课程化设置的方式,制订与学生相符的志愿服务培训计划和要求,在学生接受相关培训和考核后更好地为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高校在进行志愿者服务课程化设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志愿服务活动和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加强专业课程的延伸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其次,则应将志愿者服务工作看作课程学分化设置的一个方面,加强志愿服务的学科建设工作。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以选修的方式获得志愿服务课程学分,使其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感受到学业的认可。最后,可以构建“服务学习”理念,以系统性设计、规划和评估服务目标的方式,使课堂专业知识能够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进行社区医疗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将自身所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服务中,以积累实践经验的方式了解自身的学习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展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