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247299

大小:19.92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3-1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终 身教 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 思考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思考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职业转换加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致使增强教育的可持续开展性成为迫切要求。在此现状下,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与时代的开展需要并不相匹配。由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极其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综合型、可持续人才观理念指导,重视功利性的需求,仅以现实的利益、需求为追求目标。其原因:其一,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尤为提倡“学而优那么仕〞、“重文轻术〞,轻视职业技术教育。造成职业技术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不能在课程设置上真正表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终身开展性的考虑。其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时候未能充分把握教育规律。课程设置过分坚持“技能本位〞理念,为社会经济开展培养合格劳动者,无视人的全面开展性、潜能与个性,过分坚持“学科本位〞理念,重理论轻实践;根底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设置比例失调,既不能表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不能实现人的终身开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门类比例不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也具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工作者,更要培养和谐全面开展的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在普通教育的根底上开展,普通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结合。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两者之间在课程时间、比例上进行简单的加法与减法。首先,课程种类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课程的职业性与学术性未能综合考虑。其次,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同时课程设置中追求门类齐全、内容选择安排不合理,不能及时反映社会与学生的开展需求。最后,由于教师及其相应的教学条件的匮乏,不同种类课程之间实施的形式不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缺乏合理的组织安排。 (三)相应的法律政策以及理论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西方国家比较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政策、理论体系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中。其主要的表现:其一,高等职业课程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其二,终身教育理念传播到我国较晚,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才明确规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政府官员、学术界、教育界等针对终身教育的研究过多地停留在终身教育开展现状的介绍、根本理念的引进,缺乏针对我国教育现象提出具体的终身教育政策。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只是关注某些领域与专业,而不是进行国家层面的全面统筹和政策规划。至此,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终身教育政策的引领。 二、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1965年,保罗X8226;朗格朗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1]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或“使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2]简而言之,终身教育就是指从出生到死亡贯彻整个一生的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个阶段;同时也包括除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规教育。纵观终身教育理念的开展脉络,其内容为:时间上,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阶段所受教育的综合;空间上,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内涵上,既重视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也重视铸造人格、开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展。本文充分把握终身教育理念的三个方面,课程设置着重考虑终身开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开展及高等职业教育特有使命。 三、表达终身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展趋势是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和个性开展上。[7]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表达普通教育,也要表达职业教育。正确把握终身教育理念的开展趋势,关于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开展性,以及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开展问题,需要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在课程设置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社会经济的开展与人的开展的关系 终身教育思想指出,个体为了自身开展必须要进行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又有赖于社会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空间,同时指出更要培养有个性、尊严以及人格魅力的个体,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开展紧密相关和“全人〞教育理念。由此,在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需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开展与人开展的关系,既要为社会经济开展效劳,也要为人的全面开展效劳,不能顾此失彼(以社会经济开展需要为依据或人的全面开展需要为依据)。正如我国教育法中阐释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正确处理过程性与终身性目标的关系 终身教育的目的观是指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可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即过程性目的和终极性目的。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目的,是开展劳动者的技能,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的需求,培养他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职业教育的终极性目的,是满足人类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从人性开展的高度培养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从而不仅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开展效劳的强大职能,而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性完美开展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需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必须追求过程性目的,即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终身教育思想出发,职业教育的过程性目的仅是一种生存和生长层面的目的因素,仅仅是为人们获得生存和谋取职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职业教育应该在更高的水平上为人类开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当满足人类不断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终极性教育目的,并围绕这一终极性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三)正确处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两种教育功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培养良好、合格的社会公民,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与能力素养,这种教育为核心教育,其设置的课程为普通文化课或通识课程;职业教育,培养社会生产所需的合格劳动者,具备实践技能,其设置的课程为专业课。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要正确处理根底文化课、人文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的关系,既要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教育(培养高素质、负责人的公民,具有根本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批评创新能力等),也要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性,始终坚持并实践其培养目标“和谐开展的人、终身开展的人〞,而不是“唯知识论、唯技能论或工具论〞。 (四)正确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终身教育思想的理念之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从单一的技能型转向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和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多元复合型方向开展。然而,实现这些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显性课程无能为力,必须充分关注和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考虑人类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外,还应考虑价值标准中人对社会的职责和人格的开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做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开展的人。“隐性课程〞是指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方案和学校政策中,但又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以隐蔽的、非预期的形式有意无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知识、情感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一种课程形态。[9]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和谐开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了解隐性课程的特征与作用,巧妙有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时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组织规章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在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正确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法]保罗X8226;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6,7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开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室翻译出版,1989: 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开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 [5]牛全峰,牟应华,唐燕妮.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8):48-49. [6]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22:22,26,34, 38. [7]严权,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2223,(26): 16. [8]李兴洲.终身教育思想下的职业教育的目的观[j].职教通讯,2022,(2):12-14. [9]王慧敏.高等职业教育隐性课程现实意义及路径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1): 31.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