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志愿者
组织
面临
大问题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五篇
任何一个心理热线公益组织的特点都很相似,参与志愿者来自不同之处.组成复杂;志愿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分散性;热线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和督导是热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资金筹集是热线组织运行的重要保障,;热线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进行宣传和推广;注重独特的志愿文化组织文化气氛的建设;注重多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非营利组织在运作上,如同一个商业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提供(非营利)公益效劳。参与和推动公益事业的开展,使人生变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一个老实,平等,大我的团队中,结识更多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志愿者,收获纯真的友谊.在长期的奉献爱的旅途中,使我们收获更多的爱,使我们学会更好的爱,使我们不断的成长,使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平和,喜乐的人生。
中国大陆的志愿效劳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开展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XX市、XX省、XX市分别诞生志愿效劳热线、志愿效劳小组、志愿效劳社团,到今日全国各地产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大量志愿组织,开展各有特色的效劳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在兴旺现象的背后,必须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志愿效劳事业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如果不引起关注和重视,及时解决,将会制约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开展。我们初步概括出十个主要问题。
一、缺乏智力支持
中国的志愿效劳开展,学术研究的欠缺一直是个“瓶颈〞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志愿事业只是具体效劳的工作,不需要理论和研究。包括资助机构与个人,也喜欢资助志愿活动、效劳工程,不愿意资助理论研究。如今,这种观念影响下的消极后果表现越来越突出。一是缺乏调查与研究,关于志愿效劳的理念宣传受到制约。没有能够探索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和中国人心理的观念要素,是志愿效劳的理念宣传停留在外表化,难以真正弘扬志愿精神的真谛。二是缺乏调查研究,难以指导志愿效劳的组织开展与工程创新,导致“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志愿组织开展的效劳活动,需要有人专心研究,探讨经验教训、提出调整策略、不断更新完善。目前,志愿组织的管理者感觉总是在盲目操作或机械模仿,没有新颖的理论指导。三是缺乏对志愿者社会态度变化和心理需求变化的调查研究,难以指导志愿组织探索有效方式鼓励志愿者从事效劳活动。目前,国内局部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注意这一存在问题,如丁元竹研究员等牵头成立“北京大学志愿效劳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推进调查研究、探索理论创新。其它如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等也兼顾志愿效劳的研究。但是,综观国内情况,志愿效劳的研究力量仍然非常薄弱。特别是个省市对这方面的重视缺乏,更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最近,XX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XX省青年志愿者研究中心〞是一个突破,但是挂靠在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尚未有专门的人员及经费来源。目前中心主任谭建光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广东志愿效劳研究丛书系列工程,是千方百计寻求社会资助而逐渐推进的。作为中国志愿效劳发源地的XX省,志愿效劳的研究都如此薄弱,其它省市的情况就更加不能令人乐观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浅薄的实践,没有实践根底的理论是虚幻的理论。只有切实解决“重实践、轻理论〞、“重活动、轻反思〞的状况,中国的志愿效劳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长久开展。
二、鼓励机制单一中国志愿效劳对成员,特别是骨干人才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是鼓励机制的单一化。过去,政府和企业的鼓励主要是典范鼓励(精神鼓励)、物质鼓励或更高层次的晋升鼓励。志愿组织没有后两种能力,就局限于典范鼓励(精神鼓励)。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潜在的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我国许多地方为了推动青年志愿效劳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效劳之星等典型人物。国外对这种做法存有保存意见,认为效劳应该注重其普及性与群众化,有时典范会引起人们的畏难情绪,反而影响群众参与志愿效劳。〞可见,局限于典范鼓励(精神鼓励),会产生两方面的负效应。一是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是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对特殊荣誉还感兴趣,对一般的荣誉就逐渐不感兴趣。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典范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中国的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经常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国外的志愿效劳鼓励机制,包括学习培训的时机、小区活动的优惠、附近商业购物的优惠等,是非常多样化、非常具体化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形式主义冲击
中国社会重形式主义的倾向,对志愿效劳的开展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前面所说行政干预过多是外界的消极影响;那么形式主义倾向那么是来自内部的问题。当然,志愿组织或志愿人员注重形式主义的心理,也是受到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当一个组织开展初期,如果没有营造声势、塑造形象,有可能因为受到无视、资源缺乏而夭折。所以,回首近十年来的官方、民间志愿组织开展,能够生存和壮大者都与领导的宣传、推广能力强有很大关系。然而,问题在于,一些志愿组织及成员逐渐将形式化的要素当作主要任务,却忽略了效劳社会、效劳他人的本质,就走向志愿效劳的反面。我们的调查发现,形式主义倾向主要表达在几个方面:一是活动多、效劳少。由于开展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能够争取社会关注、争取社会资源,有些志愿组织就热衷于举办活动。不仅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有这种爱好,民间背景的志愿组织也越来越喜欢搞活动。有时发现一些效劳对象,包括弱势群体、失学人员等,开展具体的帮助、效劳能够到达良好的效果。但是,志愿组织宁愿举办大型社会捐助活动,结果筹集的资源远远超出这些对象的需求,其它使用途径又缺乏社会监督。同时,效劳对象的内心痛苦、隐私因素向社会传播后又留下心灵的阴影,并不利于健康的人生。所以,有些志愿组织的工作,从活动影响看是成功的,从效劳效果看是不太成功的。
二是宣传多、实效少。一些志愿社团,为了说明开展效劳的成绩和社会影响,喜欢夸大其词、渲染粉饰,最后是损害志愿组织的诚信。过去,一些政府、机构习惯夸大“水份〞,虚报业绩,谋求上级的重视、重用。这种不良风气,也蔓延到志愿组织之中。并且,由于党和国家对于各级部门的业绩考核观念转变,逐渐遏制浮夸风的时候。志愿组织处于监督之外,没有受到催促,这种浮夸风还在延续。我们经常是获得一些志愿组织的总结材料、宣传材料,记录开展什么效劳、成效如何明显、公众反响如何好。但是,我们深入民众中间调查核实,效劳效果至少减半,甚至只有一点点成效。久而久之,造成公众对于志愿效劳的宣传半信半疑,或者根本不相信。这样,志愿组织缺乏诚信,导致志愿事业受到质疑。
三是数量大、骨干少。志愿组织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表达是单纯追求数量。一方面,行政机构要求志愿组织追求数量。另一方面,志愿组织以数量多作为争取政府资源、外国资源的本钱。如评选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市民中登记志愿者超过8%;于是,申报城市出现一年之内大量小区机构找人注册志愿者的状况。有些城市甚至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况。市义务工作联合会刚要求大学组织学生注册志愿者;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来要求大学生注册志愿者;原因都是评选“全国文明城市〞的需要。当然,我们批评这种状况的时候,志愿组织负责经常举例说“香港参与志愿效劳的人数超过总人口的20%〞、“美国参加过志愿效劳的人数超过40%〞。确实,西方兴旺国家和地区,参与志愿效劳的市民比例越大。但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有两点区别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人口的20%、40%以上参加志愿效劳,是分散在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中参与效劳,而不是某一组织的志愿者占如此庞大的数量。其次,人口的20%、40%参与志愿效劳是指曾经参与过某项效劳,而不是志愿组织的长期注册成员。外国、港澳任何一个组织的注册志愿者是非常有限的,上千人的数量就非常大了。因为,从社团开展看,成员太多不利于交流与管理。目前,中国的单一志愿组织,号称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并不是真实的稳定的成员数字。实际上,只有过渡到志愿组织小型多样,每个组织的根本成员精干而稳定;根据效劳需求由不断招募工程志愿者。少数组织成员与多数工程志愿者合作为社会效劳,才能够产生良好效益。
消除志愿组织负责人及成员的形式主义追求,转变为注重实际效劳、注重切实推进、注重组织健全和开展,是需要长期倡导的观念。
四、社会不够尊重
由于传统政治化的等级意识对于公众的影响仍然存在,他们对于在社会各个区域提供义务效劳的志愿者就不够尊重,表现出种种缺乏平等的态度。一些党政干部和群众,认为志愿者比正式工作人员“低人一等〞,是随时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资源。我们的调查说明,这种不尊重状况造成对志愿者的伤害。2022年,对于XX市865名义工(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14.7%的义务工作者在效劳过程中受到过或大或小的伤害,包括精神伤害和身体伤害。〞为了进一步了解准确情况,在2023年对XX省志愿者的调查中,我们将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分开询问,得到引人关注的数据。实际情况发现,在志愿效劳活动中受到身体伤害的接近一成,受到精神伤害的接近两成,这种比例不小,值得重视和解决。对于身体伤害的防范,一方面是加强志愿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是立法为志愿者的效劳活动提供社会保险。对于精神伤害的问题,原因更为复杂,需要深入分析。从访问调查中听志愿者反映的情况看,社会不尊重及精神伤害表现在几方面:
第一、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人不可能单纯热心做好事,一定是“另有企图〞。表现出来,诸如对志愿者的冷嘲热讽,效劳交往过程随意猜测志愿者的动机并互相传播。对受到表彰的志愿者,在背后议论是非等。第
二、不尊重志愿者的才能。一些部门、个人如将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力〞;不考虑志愿者的个性、特长,随意安排他们进行简单、重复、机械、消耗时间与精力的工程等。
第三、不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志愿者在为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效劳的过程中,遭受误解、责骂的事情有时发生。有些女志愿者甚至留下委屈的泪水。社会对志愿者的不够尊重,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志愿者感觉自己的热心、爱心受到侮辱,离开志愿效劳事业。特别是素质较高、才能突出的志愿者,感觉无法发挥特长而逐渐离去。
当然,渴望社会理解和尊重志愿者的同时,也提倡志愿者尊重效劳对象、尊重社会文化。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交流,才能使志愿效劳事业顺利开展。
五、运行资金缺乏
中国志愿组织的资金短缺,是由于众多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效劳的投入缺乏,同时这种投入的相当一局部是管理社会效劳的政府部门消耗掉了,极少数真正支付到社会效劳工程之中。另一方面,税收制度限制了工商企业、个人对志愿事业的捐赠,使剩余资金依然作为政府税收供应越来越庞大的政府支出;另一方面以不尽合理的方式消耗在所谓的“本钱〞之中。尤其是“近年来政府一方面鼓励志愿组织自负盈亏,一方面把直接拨款改为工程拨款,总体上说财政能够提供拨款的规模大幅度下降了。在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约束下,志愿组织为了生存,纷纷转向了社会,抢夺资源,甚至有些组织违规从事经营或募捐活动。〞同时,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社会机构对于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反响强烈的效劳活动具有较强的资助兴趣,对于志愿组织的机制建设或组织开展的自主缺乏兴趣,迫使志愿组织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求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效劳活动,不断通过活动筹集资金。有些志愿组织被迫将局部资助资金转用于投资,希望获得回报来支持机构运作。但是,这种挪用方式本身引起诚信危机,而且中国的投资环境较差,回报极低甚至是负回报率,直接导致志愿组织的危机爆发。所以,一方面,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于官僚化的部门,浪费极为严重;另一方面,政府对志愿组织只是使用而没有投资建设和开展,严重制约志愿组织的健康开展。
六、效劳人员流失
正是因为形式主义的影响下,志愿效劳的开展追求数量、追求规模,也就容易导致人员不稳、流失严重。翟雁女士引用过多种资料说明问题。中国青年志愿者2022年的问卷调查发现,1999全国没有参加志愿效劳的青年志愿者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