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_刘鑫琳.pdf
下载文档

ID:2469057

大小:1.22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等职业 院校 大学生 就业 现象 研究 刘鑫琳
工作探讨34就业与保障2023.4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文/刘鑫琳 邹存伟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日益突出的问题。“慢就业”的形成受到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变化、职业目标缺失、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的成因,立足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文章从学校教育培养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求获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成效。关键词:“慢就业”现象;职业认知;毕业生质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维持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自 1999 年起,各大高校开始实施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大学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到2022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000万人1,加之毕业生自身认知缺乏、求职市场供需不平衡等原因,毕业生就业出现新现象,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不着急马上进入职场,而是选择继续学习、在家待业或者灵活就业等方式,俗称“慢就业”2。近年来,虽然对“慢就业”现象的理论研究越来越丰富,但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整体高校开展,未区分高校种类。在中国知网以“高职”和“慢就业”同时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研究数量仅为 1 篇。本文对高职学生开展研究可以进一步精细化理论研究成果,对整个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凸现自 2010 年来,我国经济逐渐放缓,特别是 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开始以来,国内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但在此情况下专科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00 年普通专科毕业生人数是 17.9 万人,到 2022 年达到 654 万人,专科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已经远超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巨大的外在压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就业带来了红利,但是就业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就业,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工作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现如今,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长在学生毕业后是否立即就业的问题上持开放态度,对学生的决定,家长们更倾向于包容和尊重3,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就业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需求,不再是谋生手段。加之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放缓、劳动人口下降,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客观上刺激着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更加美好就业的期待3,他们希望大学生涯结束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也刺激着“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二、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慢就业”现象是目前社会发展衍生出的就业新现象,它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均普遍存在。提到“慢就业”成因,许多企业人员和就业工作者反应较多的是“现在的毕业生要求太高了,越来越挑剔”及“毕业生人数多,岗位很少,竞争压力太大。”但如果将造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单纯归结到毕业生期望过高及市场岗位需求少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则过于武断,应该要多方面分析、多重考量。(一)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内驱动力产生相应行为,高职毕业生相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很大的区别是成绩普遍较差,进入高校后学习兴趣不浓厚、自律性差,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规划缺乏教育和正向引导,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采用“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学生在毕业后缺少就业的欲望和动力,常选择在家待业或者在工地做零工等。当学校教师向他们推荐工作时,毕业生无法提供明确的就业方向,也不愿意尝试应聘新工作,对推荐的工作以各种理由拒绝面试,父母态度也不够坚定,未能与学校形成合力,从而加速了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二)教育成本攀升刺激“慢就业”现象产生 本文所说的教育成本指的是高等教育成本,即培养每一名学生所耗费的一切费用总和4。每个专科生每年需要消费约 1.8 万元,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培养一名大学生所花费的高昂费用及大量时间成本,导致工资待遇成为毕业生是否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征,主要劳动力市场工资需求存在一定黏性,高职应届毕业生普遍无法迎合;虽然次要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35就业与保障 2023.4毕业生,但是普遍存在工资水平较低的特点。毕业生基于成本收益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5,导致毕业生自愿被“剩下”的局面。(三)职业认知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为技术性知识,学习方式倾向实践操作。部分专科学生由于信息搜索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对所在行业发展变化及所学专业当前就业形势、主要岗位类别及工作性质等信息源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长的讲述,了解的知识具有局限性,职业认知存在偏差。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希望能得到一份待遇不错且稳定的工作,对基层岗位及按照提成计算工资的岗位求职意愿低。然而,在企业看来,当代大学生心态浮躁,缺乏钻研精神,当工作内容出现压力时难以适应,极易产生“说走就走”的行为。(四)自我认知不足受家庭教育、个人性格特征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对自身优势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其自我认知主要来自于实习。然而,高职毕业生的实习往往起步晚且形式较为单一。2022年 1 月,教育部发布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规定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实习实训,实习期限一般为 6 个月。部分学校将实习时间定于大三学年开展,这样更利于就业衔接,但是实践内容单一化导致大学生未能及时找到自身的兴趣、特长,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未能有效规划,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频繁离职。17 至 23 岁正是大学生探索世界的年纪,需要大量的实践经历寻找自身偏好和特长,确定职业方向。如果在大三开始一段时间的职场体验活动后直接踏入职场,毕业生的实操技能并未明显提升,毕业生的具体求职方向也不明确,以至于大学生在毕业后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开展职场适应,容易出现自身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风的情况,如多个同学同时应聘到同一家公司工作及多个同学同时从同一家公司离职等情况。(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产物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促使教育逐渐回归本质及当代学生的性格特点发生转变。一方面,对家庭而言,学生上大学的根本动力已不再是单一的“谋求生活”,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父母对子女毕业后是否选择立即进入职场呈现出非常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毕业生进入职场前未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未有过经济压力,在进入职场后面对工作压力时易出现无法适应而离职的现象。(六)高校培养体系不适应经济发展如今的求职市场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两难”问题。人社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 9 亿劳动人口,高级技工岗位人才缺口达 2000 万,800 万左右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缺口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就国内高职学校教育而言,其培养模式未能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就业主要由政府调控和市场劳动力需求决定,未形成由市场调控的模式,易出现高校未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过于“求热”,但在培养过程中由于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及人才质量等未能满足热门行业需求,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因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及个人能力不足而无法就业。实际上,国内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元配件生产,仍处于产品制造的初级阶段,在诸如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原材料采购、运输及销售方面需要大量大学生,但是该类岗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因此,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发展的不协调也是成为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因素。三、解决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对策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毕业生的事情,完全需要政府、高等院校、家庭、企(事)业等共同参与和引导,从专业设置、招生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就业指导及岗位需求等方面多方联动,共同培养发力推动就业工作。笔者主要根据工作实践,从学校层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营造以毕业生自我负责的就业氛围大学生就业不是为了就业而就业,而是基于个人能力及个性为社会做出贡献值。大学生是就业市场的主体和主要责任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大学生的自我负责意识,当思想观念得到提升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会不断寻求进步和展现出对知识及技能的渴望。首先,学校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前熟悉各类招聘渠道,增强网络信息搜索能力,及时了解外部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其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次求职失败及为面试奔波的情况,良好的心态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即使无法按照自己意愿如期就业时,也不会出现对社会、对学校怨天尤人,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6。(二)培养就业“紧迫感”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已经升华到具有一定精神追求的层面,大学生毕业后更加追求所谓的“理想生活”,不愿成为一线人员;部分大学生对待就业表现得较为随意,常常表现为因单位面试时间、地点等未能及时迎合毕业生需求而拒绝面试,毕业后未能及时调整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而是妄想市场迎合自身需求。实际上,毕业生想要找到满意的工作,就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和付出,片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探讨36就业与保障2023.4轻松的工作氛围、可观的酬劳及要求用人单位离家近等只会换来持续迷惘和继续等待。因此,在大学里,应该加强培养大学生能吃苦、敢吃苦、不怕苦的精神,提升大学生技术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以及应变技能等能力,弱化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教师的求职依赖心理。(三)大学生自我能力及职业目标确认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在非一线岗位需求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不愿意降低要求,在求职过程中将“工资”“工作轻松”摆在第一位。部分毕业生期望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明显表现出对一线岗位的排斥现象。一方面,认为缺乏技术含量浪费在校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认为一线人员工作强度大、职场晋升空间少。为此,在大学生踏入社会前,学校一定要帮助他们认清现实、理清自己的实际能力、个性特征及确定未来的求职方向。(四)注重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在法国,大学生的实习期为 4 至 6 个月,部分专业甚至长达 9 个月。实习时会分几个年级阶段实行,每次实习后指导老师都会进行评定并提出下一个实习任务,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交流、认识和选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清自己及规划未来7。我国部分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主要集中在后期的离校实习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未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以至于求职过程中缺乏目标性和专业性。因此,增加实践机会,利用“实践总结巩固提升实践就业”的闭环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做好个人规划,提升个人技术水平。(五)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在加拿大,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院校教育是有严格区分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技术为主,其专业设置遵循市场技术岗位需要,形成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7。该种培养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进入职场时技术更加成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国内高职院校也应以市场为基准,结合市场需求,紧跟学科知识发展前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技能知识,而且具备独立探索的能力与学习能力。(六)形成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设立有专业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有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并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按照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分阶段贯穿整个大学7。国外的这些就业指导方式虽不能照搬,但是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建立专职、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首先,可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其次,可对接市场,及时把握市场变化,为学校专业设置出谋划策;最后,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就业培训得到有效衔接。(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参考文献吕同双,王洪国,刘迎港,等.基于立体数据的高校学生就业去向预测方法 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4):1032-1036.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 J.人民论坛 学术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