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立意
效益
集成
家庭
社会
协同
育人
工作
价值
李家成
高立意、高效益、高集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价值李家成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如果不从“大教育观”出发,不理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涵,就很容易片段化、片面化理解这一工作。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视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及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内容,需要重视如下几点:一是要确立更高的立意。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不仅是为了服务学校教育,也不仅是为了支持家庭教育,而是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系统。这就需要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要求,坚持“大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考虑到城乡社区的背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要主动基于具体发展背景,自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持这一新的教育系统在发展定位上应有的“高度”。二是要追求更大的效益。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与学生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非常重要,但也不应忽视这一工作所具有的诸多效益。效益之一是从仅仅关注青少年儿童到促成所有参与其中的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学习与发展。基于人的发展理论,所有主体在参与中都可能发生学习行为、实现发展。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家长、教师的投入都可能会实现认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一旦倡导这种理念,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所蕴含的价值就会不断外化。效益之二是从作为具体构成的教育工作到带动教育综合改革,包括全面促成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不仅是相互支持配合的关系,而且也在通过自身参与和多方协同实现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以学校为例,其在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学校课程、教学、活动、管理的全方位变革,实现学校的内涵更新、功能转型。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看到这项工作对于学校而言的革命性价值。效益之三是从教育内部功能实现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功能实现的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不仅为未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而且直接影响当下的社会生活。我国城乡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迫切需要具有更高素养的市民居民,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就能促进全民的素养提升,通过培育重要项目,让家长直接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三是要坚持更强的集成。2019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明确强调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对于指导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非常适切。今天,在教育系统已建立起“四梁八柱”的基础上,要高度突出系统集成性,避免要素式、加法思维。这就要避免仅仅针对具体实施主体而提出分割性的内容要求,而要高度重视“机制”建设,真正聚焦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主题,如动力机制、活力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评价机制等,以机制建设引导、规范各主体的具体协同行为,并支持、促成更多的基层创造;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结合,形成更大的效益。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务必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多主体同在,通过具有互动生成性的合作,实质性促成主体力量的集成。保持超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集成度”,既符合这一工作的定位,也将实质性促进教育的发展。(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DOI:10.14121/ki.1008-3855.2023.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