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毕业生
就业
成因
对策
研究
苏宁
实践总结52就业与保障2023.2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研究文/苏宁摘要:应届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当前的求职竞争愈发激烈,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由此形成了“慢就业”现象。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给毕业生家庭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文章通过分析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成因,提出应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工作体系等对策,旨在为当代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关键词:高职院校;“慢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新一波的产业调整,这为当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慢就业”逐渐成为当下应届毕业生的一种现象。如何缓解“慢就业”压力,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社会大众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慢就业”现象界定当前,学术界尚未对“慢就业”一词有统一的规范界定。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由于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清晰,既没有继续深造的计划,也没有短时间或长时间的就业计划,而是借着在家陪父母、外出游历、创业考察等原因,不急着投身职场,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参加工作的现象被称为“慢就业”。据相关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00 后”在毕业后告别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先工作再择业”的就业模式,而是选择让自己先放松一段时间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再进行求职就业。不少“00 后”由于家境优渥,不存在经济压力,放松时间过于漫长,逐渐成为“慢就业族”。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就业时间延长的主因1。二、“慢就业”现象的具体表现“慢就业”包括了就业意识与就业行为两方面,前者的“慢”是指高职毕业生并未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清晰规划,不具备应有的就业意识,无法结合自身优势及市场人才需求主动进行求职,而是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求职的状态,这对高职毕业生的求职之路而言是一种劣势,使得部分高职毕业生在经历了数次求职碰壁后,会不由地产生消极怠慢心理,削弱自己的就业意识,严重的还会产生诸如害怕、迷茫的负面情绪;后者的“慢”是指社会上的各种企业或我国相关就业指导部门会定期组织各种招聘会,部分高职毕业者出于种种原因,不主动去参加招聘会,部分应届生即使在网上收到了面试邀约也不去参加,躲避就业应聘的同时下意识地想要延长自己的待就业时间或者干脆不就业。“慢就业”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依赖性强,只能被周边人推着走,被动地去做事,不懂自己要什么,一直依赖家长、被动前进,已经习惯了“等、靠、要”的生活。心理上的过于依赖,让学生无法在一毕业就学会独立生活,且当前学生的家庭情况普遍较好,部分学生延迟就业时间不会给家庭带来任何经济负担,家长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心理,更希望学生能够在家里耐心等待,直至遇到合适的机遇,从而获得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第二,学生渴望获得能力提升的机会,基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由于学历不高或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因此想要通过专转本、专升本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会立刻投入工作,而是会预留出一段充足的时间,用以提升学历或获得等级证书,进而延迟就业。第三,高职院校重视实践锻炼和技能的培养,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大三就会参加对应的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岗位上对自身学到的职业技能进行实践,从而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实际等同于上班,毕业后,不少参加顶基金项目:2021 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研究”(2021SJB0469)的部分成果。53就业与保障 2023.2岗实习的学生会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度过“职业倦怠期”,而后再找寻下一份工作。第四,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就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诞生了一大批新兴职业。相较于传统职业,这类新型职业的薪资更为可观、自由度更高、工作弹性大、职业发展前景更好、行业上限更高,符合当代大学生“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需求。这类新兴职业包含了网络主播、代购、自媒体、视频博主等,高职毕业生为了进入新兴行业,会开展一段时间的创业考察,但在考察阶段只有少数学生会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思考自己是否能够从事“新兴行业”,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在浅显地了解后就放弃了自己的创业想法,打着“创业考察”的口号待业2。三、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分析(一)社会发展快节奏凸显就业压力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许多新兴岗位应运而生,这些新兴岗位的诞生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增加了社会岗位的多样化。同时,这些新兴岗位的出现对传统就业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社会各界大力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出现了诸如农产品带货主播、自媒体农产品推广等新岗位,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与就业形势,但社会就业形势瞬息万变,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很难快速转型,去适应或迎合当下的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趋势,且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自身的适应能力与成长节奏不能在短时间内契合职位发展需求,达不到岗位工作要求。随着单位用工需求的提高,许多单位的岗位招聘都附带一定的准入门槛,对求职者自身的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每年都有许多高职毕业生涌入社会,而社会所能给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学生在毕业后不仅要与同时期的应届生进行岗位竞争,还要与往年还未参加工作的“慢就业族”一同竞争,无形中加大了就业压力。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普及,一部分的人工岗位被智能系统或者机器人所取代,企业的人力需求大幅度缩水,传统制造行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大量的工人或技术人员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而是转为对尖端综合型人才的渴求,只需较少的工作人员对“智能化生产线”进行操作控制,便可以完成企业的全部产能需求。因此,过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也是导致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的主因之一3。(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不足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就业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开设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时,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对口企业未来招聘计划及行业宏观信息等相关内容不够了解,导致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成为“纸上谈兵”,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差异,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缺乏真实有效的学生就业案例,使得学生无法对自己本行业的岗位招聘需求、工作形式、工作内容、晋升渠道等信息进行详细了解,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应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弄不清自己毕业了要做什么、该如何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即转业”,这也是导致某些社会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教材从编写到实际教学使用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部分科学技术在编制教材时属于较为先进的技术,但等教材用于教学后,可能已经被社会淘汰,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同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上,对就业指导及职业规划课程不够重视,没有理解社会需求对于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毕业时发现自己在校学到的知识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技能水平、理论认识水平上也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会对就业出现迷茫、不自信,精神上遭受打击,下意识地产生“恐惧感”,排斥本行业的工作,转而投入其他行业,或是成为“慢就业”的一员。(三)生活条件改善与家庭教育观念的束缚随着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显著增长,且“00 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学生,更加重视个性化与自我化,对工作要求更高,“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成为学生的首选,较好的家庭条件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等待时间。在家庭就业观上,一部分家长喜好安稳,在学生毕业后,家长会要求学生在家考公或等待其安排工作,加大了学生对家庭的依赖度,让他们无法独立去寻找工作,甚至无法在社会立足。(四)自我认识偏差和就业期望值过高与中小学环境相比,大学环境更为自由、开放,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过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自我认知产生了偏差。同时,在互联网新兴行业的冲击下,不少价值观与人生观还未成型的学生受到新兴职业的价值观冲击,会产生过高的就业期望,脱离自身实际情况,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这部分学生毕业踏上求职道路,接触到真实的行业薪资后,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逃避就业或者“挑挑选选”,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成为“慢就业”的一员4。四、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对策(一)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的工作体系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管理上,高职院校应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细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多找寻一些真实践总结54就业与保障2023.2实的职业发展案例,或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为准毕业生解答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同时,学校还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就业岗位。高职辅导员除了在学习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外,还要时刻专注本专业市场行情变化,了解对口企业的未来招聘计划,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围绕就业求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和挫折,为学生进行解答,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避免学生未来因求职受挫而产生消极、逃避就业的不良情绪。要加强指导规划与学习课程的紧密联系,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与职业规划有初步的认知;大二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有清晰的认知,并在就业规划指导课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接触和了解所学专业的国家帮扶政策,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在大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期间,辅导员要及时跟进学生的身心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主动询问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适应职场生活,消除学生对职场的认知误差,避免学生产生职场倦怠,引导学生去发现工作中的乐趣,让学生意识到工作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求职意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主动求职。顶岗实习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二)整合资源优化就业环境新旧产业的更替交换,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时刻关注行业新动态,做好相关的就业工作指导与政策宣传解读,进而为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打好基础。同时,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对部分未来规划不清晰、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应加强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交流,就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积极与家长沟通、探讨有效的解决方式,双方努力配合,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让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就业与择业挑战。(三)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不能一味地追求就业率,而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行业发展需求入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高效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与就业目标,让学生能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有效过渡。为此,高职院校应设立“就业诊断室”,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弥补学生在求职礼仪、求职技巧、简历制作等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登记在册,通过多方分析梳理,总结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毕业生解答疑惑、提供指导意见的同时,为后面的学生完善就业指导与规划课程内容,进而确保就业指导教育的切实可行。(四)利用“互联网+”构建信息化就业创业平台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化就业创业管理平台,实现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动态管理,可以结合“互联网+”,借助小红书、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渠道,向毕业生及时宣传、讲解国家政策及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及就业模式,从而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网上择业渠道与环境。高职院校要大力发展就业帮扶社团,积极开展利于学生就业的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就业、择业信息渠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