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大学生
劳模
精神
现实
优化
路径
王晓莹
学报2023年第31卷第2期2023Vol.31No.229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劳模作为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和标兵榜样2,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劳模和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从历史上来看,劳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基于“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产生的领先者3,是为宣传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而树立起来的标杆和楷模4,是优秀劳动者的典型代表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于1950年首次对劳模进行表彰,截至2022年共召开16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将劳模称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的高度肯定和崇高评价,也是对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激励6。劳模精神是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和模范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7,是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时代精神8,它是人们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并随劳动实践的变化而变化9。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个字概括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6。2021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功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10,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二、劳模精神的时代变迁劳模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连,因而劳模精神具有时代的烙印。中国共产党人的劳模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苏区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苏区首办了劳动竞赛活动,“劳动模范”称号在苏区时期首次被使用,是指那些在生产劳动中成绩卓越的劳动者。那些诞生于中央苏区的劳模是在苏区精神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典型示范(为群众树立劳动榜样)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并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劳模精神(一切为了革命和前线的胜利)赓续了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等红色精神血脉,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的现实样态和优化路径王晓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一的劳模精神,其内涵丰富,并与时俱进。文章基于高职大学生对劳模及劳模精神认知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职大学生更加注重对劳模精神的传承,但对劳模事迹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对劳模精神的认知也存在性别、家庭结构、年级、专业等内部差异性。因此,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劳模精神应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校内第二课堂、拓展校外第三课堂以及基于高职大学生内部差异性的精准施教着手,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提高育人效果。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劳模;劳模精神;劳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23)02-029-052022-12-02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20年度重点项目“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JSSZZD45)。王晓莹(1982),女,山东滕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30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的现实样态和优化路径王晓莹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沿袭了中央苏区时期劳模精神的特点,并通过开展农民、工人和革命军队等不同行业领域的劳模运动来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因而劳模精神在不同群体内的表现不同:在农民群体内表现为热爱劳动,勤劳致富;在工人群体内表现为爱厂如爱家,努力生产并提高产品质量;在革命军队群体内表现为边生产边战斗,奋勇当先。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以陕甘宁边区工人赵占魁、兵工专家吴运铎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展现出了“革命+拼命”“巧干+奉献”“经验+创新”的劳模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工业化建设的逐步展开,农民和工人这两大群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劳模特点是:“苦干+巧干”,以体力劳动为主。以石油工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钳工倪志福、纺织工人郝建秀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展现出了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多做贡献的劳模精神。改革开放后,社会充满活力,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与以往时期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知识型劳模,包括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等,以“马班邮路”王顺友、海港大匠许振超、光学科学家蒋筑英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展现出了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许多重要会议、场合中对“劳模”“劳模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鼓励和赞扬,并强调了劳模精神对创造美好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技术技能型劳模,他们创新创造能力强,以焊接工人高凤林、中铁技术员巨晓林、草王坝村支书黄大发等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展现出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由此可见,劳模精神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模精神的本质没有改变,劳模们所展现出来的政治觉悟高、道德修养好、专业素质硬的优良品质没有变,尤其是不同时代的劳模都强调实干,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坚守工作岗位,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韶华,用奋斗书写人生。三、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的现实样态高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后备力量,培养和践行劳模精神尤为必要。为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的现实样态,研究者调查了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配额抽样法,即按照高职院校的不同办学水平和地区随机抽取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网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共得到1030份有效问卷,其中,男 生657人(63.79%)、女 生373人(36.21%),大一学生365人(35.43%)、大二学生523人(50.78%)、大 三 学 生142人(13.79%),理 工 农 医 类 高 职 生654人(63.50%)、人文社科及其他类高职生376人(36.50%)。(一)高职大学生对劳模及劳模精神的认知 现状一是高职大学生更加注重对劳模精神的传承。由图1可知,70.97%的高职大学生想知道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劳模精神,67.77%的高职大学生想了解劳模的人生经历,63.20%的高职大学生想了解劳模的事迹,48.45%的高职大学生想了解劳模的特点。图 1高职大学生想了解的劳模相关内容学报2023年第31卷第2期2023Vol.31No.231二是高职大学生对劳模人物的事迹了解不够充分。根据调查数据可知,18.74%的高职大学生对吴满有、赵占魁和吴运铎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劳模事迹完全了解;17.86%的高职大学生对王进喜、时传祥和张秉贵这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事迹完全了解,14.08%的高职大学生对巨晓林、黄大发、郭明义和许振超这些新时代的劳模事迹完全了解。三是学校教育是高职大学生了解劳模事迹的重要途径。由图2可知,学校教育(76.41%)仅次于媒体宣传、网络报道(85.63%),成为高职大学生了解劳模事迹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阅读相关报刊书籍了解劳模事迹的比例(55.63%)超过了一半,从父母、亲友和同学等社会支持系统获知劳模事迹的比例也比较高,超过40%。以上说明高职大学生了解劳模事迹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以媒体宣传报道和学校教育为主。四是高职大学生对劳模给予高度评价。由图3可知,高达92%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劳模非常令人钦佩,是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说明劳模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很高。同时,也有6%的同学认为劳模距离自己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没有感觉;仅有2%的同学认为劳模只是干了他们自己分内的事。五是八成以上高职大学生愿意成长为劳模式的职业人。由图4可知,高职大学生愿意成长为劳模式职业人的比例高达81.15%,其中非常愿意的占54.61%,比较愿意的占26.54%,而不愿意(包括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成为劳模式职业人的比例不 足2%。(二)高职大学生对劳模及劳模精神认知的内部差异性比较一是高职大学生对劳模的评价存在性别和家庭结构差异。由表1可知,从性别来看,女生对劳模非常钦佩的比例高于男生约5个百分点,而表示“没有感觉”和认为“他们只是干了分内的事”的比例低于男生,卡方值为8.94(p0.05);从家庭结构来看,高职大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对劳模非常钦佩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2个百分点,卡方值为6.46(p0.05)。表 1高职大学生对劳模评价的内部差异比较高职大学生对劳模的评价/%统计量(卡方值)非常令人钦佩没有感觉他们只是干了分内的事女95.17 4.02 0.80 8.94*男90.26 6.70 3.04 独生子女90.87 5.57 3.56 6.46*非独生子女92.94 5.85 1.20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图 2高职大学生了解劳模事迹的途径图 3高职大学生对劳模的评价图 4高职大学生成长为劳模式职业人的意愿32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的现实样态和优化路径王晓莹二是高职大学生成为劳模式职业人的意愿存在家庭结构差异。表2的数据分析表明,从家庭结构来看,高职大学生中的非独生子女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成长为劳模式职业人的比例均高于独生子女,而表示“一般”“不太愿意”“很不愿意”的比例均低于独生子女,卡方值是9.57(p0.05)。表 2高职大学生成为劳模式职业人意愿的 家庭结构差异比较意愿强度家庭结构/%统计量(卡方值)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非常愿意48.92 58.52 9.57*比较愿意25.81 27.04 一般22.04 13.33 不太愿意1.61 0.74 很不愿意1.61 0.37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三是高职大学生想了解如何发扬劳模精神存在年级、性别和专业差异。由表3可知,从年级来看,高职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想了解如何发扬劳模精神的比例也随之升高,卡方值为9.34(p0.01);从性别来看,女生想了解如何发扬劳模精神的比例高于男生,卡方值为6.82(p0.01);从专业来看,非理工农医类大学生想了解如何发扬劳模精神的比例高于理工农医类,卡方值为4.67(p0.05)。表 3高职大学生想了解如何发扬劳模精神的 内部差异比较高职大学生想了解如何发扬劳模精神/%统计量(卡方值)是否大一65.48 34.52 9.34*大二73.04 26.96 大三77.46 22.54 女75.87 24.13 6.82*男68.19 31.81 理工农医类68.65 31.35 4.67*非理工农医类75.00 25.00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四、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养成的优化 路径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劳模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在新时代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当今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越来越重视,劳模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劳模精神对高职大学生的个人成才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文关于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现实样态的调查数据分析,本文着力从课堂教学、校内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和学生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入手,优化高职大学生劳模精神的养成 路径。(一)把劳模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图2的数据表明,学校在高职大学生的劳模精神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是培育劳模精神的重要渠道11,因此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劳模精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 指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12,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尤为必要。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包括讨论、辩论在内的社会互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加深和加强学生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