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建构探析_卓龙锋.pdf
下载文档

ID:2461101

大小:1.1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6-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职 院校 大学生 文化 认同 机制 建构 探析 卓龙锋
130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J OURNAL OF J I AMUS I VOCATI ONAL I NS TI TUTE130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J OURNAL OF J I AMUS I VOCATI ONAL I NS TI TUTE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建构探析卓龙锋(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 5 0 1 0 8)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植根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对其所处文化圈产生文化认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有生发原动力、文化信仰的基石才能更加坚实,不断转化为新的文化认同动力,为文化认同指明方向。在多元文化融合、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受到冲击的当下,开展文化认同研究、建构文化认同机制是一项重要课题。文化认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立足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基本形态,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把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并推进文化认同机制运行,充分开展文化育人,能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一、相关概念及内涵“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对于机制一词的本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运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机制就是为实现某一功能、发挥某种作用,事物或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协调运行的原理、方式和过程。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2。从心理学上说,认同是个体对外界所接收到的信息、观念、标准等认可内化、外化于实践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个体的社会双向互动心路历程。文化认同是人类对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3,是“自我归属”和“情感态度”的解释,是个体在所属文化体系进行交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正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对所属民族最具价值最优秀文化的体认。从特点上看,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运动过程,是可变化的,具有可变性。文化认同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个体对文化进行认同时有选择性,即可对特定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进行选择,但经过进行选择确定下来的文化认同就会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因此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所在文化体系(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文化认同的最终目标指向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文化认同机制是各类文化要素交织影响,文化主体进行接受各类文化的认可过程、接受心理、接受方式和运行原理。文化认同机制的核心是文化认同,是对文化认同的核心叙述和内在理路,文化认同机制使文化认同的全过程和具体环节更为清晰,在整个文化认同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合理完备的文化认同机制决定了文化认同进程的流畅度,也是影响个体对文化认知程度的重要因素。二、文化认同机制建构的原则(一)机制运行遵循原则文化认同并不是一个简单内化外化的统一,既要关注产生文化认同的各方面要素,也要关注文化认同过程中内化与外显的细节,注意到促进文化认同子机制运作的个体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促动。摘 要:加强建构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是达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开展文化育人的重要条件,因此建构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对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需在动态建构过程中关注个体内部和外部环境两大场域,分析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的各层子机制,发挥次级机制的联动作用,通过内外合力、加强教育和制度保障,增强机制循环与作用动力,让个体文化认同的各环节更加清晰,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提供新的建构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建构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4-0130-03收稿日期:2022-11-02修改日期:2023-02-12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FJJKCG20-455);闽江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2020 校级学生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MKBZ202026)作者简介:卓龙锋(1995.3),男,福建福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31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131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职业教育与技术应用第一,个体内部动力。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进程,是个体对文化因子进行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的一系列运行活动,个体对文化的认同过程并不是直线式前进,不同个体之间在认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文化认同程度上的差异。文化认同进程是否顺畅、文化认同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取决于个体的文化自觉程度和文化选择自主性。大学生是文化自觉程度较高、文化意识不断觉醒的群体之一,在文化认同进程中,他们不仅有着自己的价值目标追求,也在选择文化时不断进行文化自我适应,大学生能自发主动接纳文化,并在评价文化过程中判断文化接纳与已有认知的冲突。个体内部认知图式抵触与外在规范要求的冲突矛盾促成了文化认同机制运作的原动力,即文化自觉,文化自觉在个体内在认知场域中帮助大学生个体进行文化自主选择、提高大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刺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推动文化认同创新,提高个体的文化自信。第二,外部环境促动。大学生进行文化认同,需要内在动力推动文化认同机制良性运作,激发文化认同冲动。我们还需要清晰认识到,文化认同是在个体身心与外部环境双向互动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主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为文化认同主体提供了可选择的各类文化因子,主体进行选择的过程不仅受自我意识影响,也会受到来自文化环境的引导和安排。确保大学生文化认同进程流畅性,文化传媒是重要一环。文化传媒是大学生打破原有认知、传输文化新内涵、了解接纳新文化的主阵地,传播媒介的更新和多样化,也为大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注入新内涵,扩大了文化受众基数,使各类文化因子高效传播。外在影响文化认同机制运作的因素当中,来自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学生个体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素质等文化因子的吸纳主要依靠教育来完成,个体自觉学习的过程也离不开教育引导,系统长期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个体提高文化自觉程度,调整认知不平衡、认知偏差、认知困难等情况。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碎片化的,尤其是来自社会思潮的文化影响,对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而言,表现出激活想法、开阔视野、强吸引力等特点。文化认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内化外显,必须透视对文化认同机制起作用的全过程,关注大学生所处文化环境、文化模式的约束,善用文化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明确由思政教育带来的强大认知助推力。文化认同机制在主体进行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维系作用,基于文化认同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属性,文化认同机制具有层次性、抽象性、稳定性和动态运转的特征。建构文化认同机制的前提是依据文化认同机制特点,对整个机制的逻辑构成和层次关系、内部动因和外部促动、运行规律和运作特点进行梳理和解构4。(二)文化认同机制的次级机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影响文化认同的进程与深度,对文化认同的心理过程基本上经历了理性认知、情感内化、信念强化以及行为外化四个阶段,认知是认同的基础,情感内化是关键转化枢纽,信念强化是认同的重要支柱,行为外化是认同的归宿和新起点。但认同过程并不表现为四个阶段平稳渐进,不同大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表现出不均衡性,但是文化认同机制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其中对应大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分别是认知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认同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这四层子机制。第一,认知认同机制。认知是文化认同的起点。一般来说,人们接受外来价值观念,总要通过理解加工,主动地在大脑内进行识记、保持、储存和转化,构建认知结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接受吸收,总是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消化理解,并渐渐纳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为情感认同打下基础。第二,情感认同机制。人们总是带着自身的情感进行某一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情感的感染作用,促进着活动的下一步进行。情感认同是连接知和行的中介桥梁,文化认同过程缺失了情感认同的人,就无法完成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大学生这一认同主体要在对文化客体的认识感知过程中,形成从困惑到顿悟、消沉到积极、怀疑到坚定等正向情感因子的转变。情感能成为个体的行为动力,而情感的内化是大学生增强信念的强大内驱力。第三,信念认同机制。信念作为个体认知程度、情感倾向和意志品质的有机统一,信念认同是指导认知认同的重要力量,是情感认同的“控制器”;信念认同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融合,是行动实践的“催化剂”;信念认同是文化认同过程的保障,也是由“知”到“行”的强大动力。缺失正确价值观,会导致无目的、盲目的情感活动和错误的行为,难以外化为具体正确的实践行动。第四,行为践行机制。行为践行是认知认同的归属,是“知”“情”“意”三层子机制运作的外化结果,也是文化认同机制的外显,行为践行机制贯穿循环在三个子机制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可反馈的闭环。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积极地认识、理解、掌握、运用文化这一客体,最终完成对指定文化内容的认同。文化认同机制内部四个子机制呈现出层次递进的特点,在运作过程中不会因为文化认同状态的变化而使机制本身改变运行规律,由行为践行机制贯穿于另外三个子机制当中,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使抽象的机制有了具象的载体,并在此过程中规范修正产生认同的各环节。13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J OURNAL OF J I AMUS I VOCATI ONAL I NS TI TUTE132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04期总第245期No.04.2023Sum 245J OURNAL OF J I AMUS I VOCATI ONAL I NS TI TUTE三、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的实现策略(一)增进认同,发挥教育渗透作用维果茨基指出,心理发展的实质不在于进一步的增长,而在于联系的改变5。大学生心理发展就是在所处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的影响下,心理机能向更高一级的转化。认知能力属于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更高级的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表现出自我调控能力强、思维独立性增强、情感充沛丰富等认知特点。但是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够成熟的情况,对所接收信息的认同取决于认知发展水平。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大学生而言,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以教育为渠道建构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机制,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强化学生价值引领的关键,加强建立思想教育的融入机制,把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培育融进教学、管理、实践、服务等方面。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效改革和衔接,充分做好文化理论和文化实践之间的吸收和转化,有效帮助大学生用正确视角去审视和反思,纠正文化认同过程出现的失衡问题,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构建教育内容的呈现机制,善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让丰富有趣、有深度的课堂吸引、感染大学生,遵循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让抽象、难懂、陌生的理论观点变成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因子。并且,要强调信息传递机制的优化,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贴合大学生文化话语体系的转码方式,使意识形态话语更加通俗化,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新内容新事物快速有效吸纳的接受机制。(二)强调情感力量,增强个体内部促动力建构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的过程,除了把握教育这一重要条件,还需重视大学生内在情感促动力在认知学习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渗透。个体对所受到的教育影响由模糊到清晰的吸纳是一个自我认同过程,如果这一过程没有情感的介入,认同只是僵化的教条,就无法实现对行为的导向。外在的教育影响是帮助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建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