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甘肃省
专精特新
中小
企业发展
现状
对策
研究
丹凤
2023.03发展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财政税收、扩大人员就业、推动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 2011 年国家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以来,2016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小企业向 专精特新道路发展,让大批创新动力足的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立足新历史时期,探索适应时代潮流的努力方向,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概况(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甘肃省全力打造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以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为方向,面向企业需求,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深耕主业以恒心为恒业、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别树一帜练就独门绝技、补短锻长成为创新发源地。截至 2022 年 8 月,甘肃省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总计 606 家;经企业上报,工信部门审核,专家组评审,全省最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1 家;目前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认定 329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 家,“十四五”期间计划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00 家以上。(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举措1.打造优质企业,带动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优质企业,全面加强运行监测,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带动甘肃省经济快速发展。一是着力打造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双高且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优质中小企业。二是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以打造行业细分领域为目标,享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使品质及服务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甘肃皓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细分领域,共完成原料药和中间技术改造 80 多项,为国内外 40 多家企业提供技术,自主研发的 11 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审查阶段,主导产品骨化醇系统、培哚普利等在全省化学仿制药市场中排名第一。2.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同发展紧紧围绕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建设,挖掘空白领域、瞄准特定目标、优化空间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不断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持续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体系。一是建立全省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机制,建设“园中园”“双创”基地等中小企业培育基地。二是创建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贺丹凤 秦小银 陈晓蓉 张燕玲,甘肃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研究所特别策划DEVELOPING19发展2023.03集群发展模式,推动企业生产要素不断聚集,健全企业绿色生态体系。兰州新区中小企业产业园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项目,打造以新材料为主,检验检测、金融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等多元产业聚集的智慧园区、绿色低碳园区。3.发挥平台作用,提供综合服务为破解惠企政策“落地难、落实慢”,甘肃省推行“不来即享”业务服务系统,全面发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发挥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整合社会服务优质资源,升级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二是依靠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打造集“政策推送、咨询回复”等功能为主的涉企政策,精准推送“不来即享”服务系统。三是推动企业数据共享,促进其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帮助传统中小企业转型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平凉市依托网上审批服务,严格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区域化评估、模拟审批、代办制等环节要求,全面实施项目“不见面审批”和“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审批服务。二、甘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甘肃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部分企业仍然面临企业转型升级难、人才匮乏、融资不畅通等困境。中小微企业做专、做精、做特、做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目前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向上下游企业延伸不够,虽然已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甘味”产品,但在全国产业链方面,甘肃省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全省中小企业中“选好选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引领企业,代表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的实力。工信部公示的第四批 4357 家“小巨人”企业中,甘肃省仅有 48 家,占比仅全国 0.1%。与排行前三的浙江、广东、江苏差距太大。甘肃省“小巨人”企业整体数量偏少,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整体实力还需继续加强。(二)多元化财税金融支持仍需完善甘肃省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整体资产规模小、会计制度不健全、征信记录不良等问题导致企业贷款难度大,发展动力不足、创新拓展受限、市场基础薄弱。中小企业自身由于资本实力不强,企业知名度相对较弱,专业的融资人才匮乏,导致融资贷款方面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省内国有银行企业贷款审批权相对集中,一线工作人员缺乏融资决策权,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又与贷款客观风险相悖,多种因素制约了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融资困难。(三)企业创新发展意识有待增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数以传统经营模式为主,固有的企业营销模式制约了产品再次创新升级动能,导致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水平较低,和全国先进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一是传统中小企业创新动能不足,喜欢模仿实力强的企业。不少企业满足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不对技术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二是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专利意识欠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四)专业技术人才培育还需加强人才是建设智造创新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首要资源。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员基础普遍薄弱,人才匮乏,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在素质、结构分布上还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据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运行监测平台调查问卷反馈,全省技术型人才占到中小企业总人数的 30%以下,专科及以上学历的甚至不足 10%,具有职称的仅占不到 4%,且企业员工收入普遍较低,工资涨幅与员工期望值差距较大,员工思想不稳定,即使勉强挽留的人才也因待遇问题容易跳槽,企业大量人才流失DEVELOPING 特别策划202023.03发展严重制约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推进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对策建议(一)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及省上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持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着力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继续落实甘肃省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的相关政策,学习借鉴济南市制定的 济南市三首产品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加大对企业首套首试首用扶持力度,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化,支持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验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财政奖补资金,鼓励银行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根据外部环境要求和企业内部发展战略,统筹评估企业各项风险。三是减少企业风险。坚持“政银企”合作、强化担保、建立专项基金“三管齐下”,加强对接服务,采用债券、银行借款、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各种方式,将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的变动范围内,助推全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二)加强企业梯度化培育,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学习借鉴天津市扶持中小企业做法,滚动发展梯次培育,着力打造持续力和竞争力双强的中小企业。一是持续完善省内梯度培育机制。建立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种子库、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三个培育库。二是建立健全国家及省内配套政策。为入库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创业创新升级、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经济指导等普惠企业的服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培育库。三是打造中小企业一流服务体系。发挥各行业、各领域社会组织等服务中小企业的作用,积极学习发达地区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专员做法,助力企业全面发展。采取“专员吹哨、部门报到”的原则,随时为企业提供帮助,通过设立企业服务云“我的企业”“走访记录”等管理工具,实时查询、记录、管理所服务的企业,以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释放企业创新活力,探索培育优质营商环境沃土,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加快成果转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灵魂,树立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学会吸收先进技术,努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目前全省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创新型企业标杆较少,能够推广应用的创新经验更是不足。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不足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因素,通过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出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品是当前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二是继续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动能。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推行“成果一站式”责任,推行产学研合作。(四)强化培育领军人才,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一是搭建全省重要人才科研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队伍,将研发投入与创新作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全面优化引进人才环境,着力提供全方位工作保障,激发企业家创新积极性,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二是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通过“用事业留人、谈待遇留人”等方式,解决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卡点。在薪酬待遇、职工住房、发放津贴等方面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奠定基础。三是采取把“专家请进来”“把骨干送出去”等培训方式,通过承担重要项目,压担子,给任务,让骨干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成长,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特别策划DEVELOPING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