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自愿
搬迁
移民
教育
流动性
影响
效应
作用
机制
滕祥河
第卷第期教 育 经 济 评 论 ,年月 非自愿搬迁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滕祥河,王欣雅,文传浩 摘要 本文基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视角探讨了非自愿搬迁对移民教育公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移民教育代际梯次流动与跨越式流动的模式,并利用三峡库区非自愿搬迁移民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非自愿搬迁显著提高了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有利于促进教育代际公平发展。异质性与机制分析发现,相比市内安置和后靠安置,市外安置和非后靠安置更有利于改善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宏观受教育机会环境、家庭社会交往环境以及个体同伴相处环境在非自愿搬迁改善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强化作用。此外,在不同教育层级上非自愿搬迁对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呈现非对称性特征,非自愿搬迁对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改善主要发生在较低教育层级,且在该层级上移民教育有明显的代际跨越式向上流动,但移民并未明显由较高教育层级代际梯次流向更高教育层级。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基于教育代际流动规模和质量双重视角保障移民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关键词 移民;非自愿搬迁;教育公平;教育代际流动性一、引言费孝通在揭示中国乡土本色时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批面上资助项目“政府动员型移民与市场诱导型流动人口的减贫防贫效应比较: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长江上游生态大保护政策可持续性与机制构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代际传递视角下整村搬迁富民效应动态评估及提升路径研究”()。作者简介滕祥河,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电子邮箱地址:;王欣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电子邮箱地址:;文 传 浩(通 讯 作 者),云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电 子 邮 箱 地 址:。DOI:10.19512/ki.issn2096-2088.2023.02.002第期非自愿搬迁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安土重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费孝通,)。然而,世纪以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刚需驱动的一系列交通运输、城市建设、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等国家工程建设相继启动并产生了大规模非自愿搬迁移民。截至目前,仅工程建设征收土地和房屋引起的非自愿移民数量就多达 万人(施国庆、古安琪,)。这些移民群体常常面临生计保障、稳定脱贫、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等问题(檀学文,),尤其随着移民后代的成长发展,移民家庭生产功能逐渐转移到移民后代,移民代际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显现。若仅以移民一代发展状况考察非自愿搬迁的短期影响为研究重点,就难免对重新安置的长期影响了解不足(,)。在此背景,基于代际可持续发展视角保障非自愿搬迁移民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机会,对于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搬迁安置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移民而言,移民与非移民身份上的差异只是一种名义上的不同,更为实质的是附着于身份之上的代际发展机会;且相比父代移民,移民后代更加追求自身发展与安置地居民相向提高。教育代际流动性作为衡量两代之间社会经济地位联系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为分析非自愿搬迁社会变迁对移民发展机会平等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教育代际流动性越高,说明个体的教育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其外生的环境因素和内生的个人能力因素,更少受到其原生家庭社会地位水平的影响,进而表明这个社会具有较高的机会公平程度(吕炜、郭曼曼和王伟同,),也越有利于提升移民人力资本效率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在移民研究范式变革视角下,部分学者也开始从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的短期评估转向构建长期视角下更合意的移民代际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非自愿搬迁与移民代际发展机会与公平问题也得到了部分经典文献的关注。相关研究的基本发现是:非自愿搬迁移民之所以满足于在当前安置地生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本身被正式纳入与移民利益相关的项目当中,更是由于安置地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其抚养子女提供了诸多便利(,),其后代比他们获得了更高的教育机会(,);同理,其子女未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是部分移民返迁的原因之一(,)。最新的研究也发现,非自愿搬迁会导致移民家庭投资偏好的转变,促使他们从物质财产投资转向可移动的代际人力资本投资,且这种影响会持续三代(,)。然而,国内基于代际影响视角研究非自愿搬迁与移民代际发展机会与公平的文献并不多见,现有研究都几乎把非自愿性移民纳入共时研究范畴,大多以定格的父代移民生产生活现状考察非自愿搬迁安置的短期影响。教 育 经 济 评 论 年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教育代际流动性视角研究非自愿搬迁与教育公平的内在理论逻辑关系,并基于 年三峡工程移民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三峡工程移民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移民的独有特征。三峡工程移民是当今世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史上移民数量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工程前后历时 多年,期间共搬迁安置城乡移民 万人,这意味着每一千个中国人中大约就有一个三峡库区移民,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规模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难以超越。世纪 年代提出的开发性移民设想第一次被真正应用到三峡库区移民实践当中,并由此逐渐形成、发展起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一种移民搬迁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三峡工程移民属于非自愿搬迁移民,是在国家工程建设政策导向下的,通过政府动员并有组织、有序进行的搬迁人口,与其他非自愿搬迁移民类型具有很多共性特征,能够为移民发展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其一,这些特殊移民是由政府组织的搬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适度补偿和后期扶持,因而对政府扶持依赖较大。其二,面对复杂的移民问题,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移民安置方式,不同安置模式下移民生产生活得到相应的恢复。其三,移民搬迁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一个局部社会区域的各种关系与构成要素被强制性解体并人为地进行定向性重组的过程,因而对移民的影响往往是比较持久的。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创新贡献在于:一是从移民宽泛的范畴中将非自愿搬迁移民单独剥离出来进行独立考查,有利于清晰分辨出非自愿搬迁移民与自愿搬迁移民两个群体本身所存在的异质性。二是在借助教育代际传递系数分析方法识别非自愿搬迁行为影响教育代际流动性效应基础上,引入搬迁安置方式变量与影响机制变量,有利于识别不同搬迁安置方式引致的教育代际流动性差异以及非自愿搬迁影响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具体作用机制。三是考虑到不同教育阶层的差异,借助教育代际转化矩阵分析非自愿搬迁移民的教育代际梯次流动与跨越式流动,进一步揭示了非自愿搬迁对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影响的质量问题,这对于完善移民后续扶持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相比非自愿搬迁群体,自愿搬迁群体往往因具备相对突出的自身生存发展能力而有意识选择搬迁,即自愿移民很可能更多的是适用不确定性环境的强者。此外,()也发现了非自愿移民与自愿移民在代际人力资本长期投资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是指教育层级的相邻流动,后者是指教育层级的跨层级流动。第期非自愿搬迁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一)非自愿搬迁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与传统从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机制不同,分析非自愿搬迁对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实际上通过一种历时分析和过程分析的研究策略揭示个体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因素的长期影响,或者说是沿着个体生命演化的时间轴去逆向追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以及这种经历和个体行为决策形成的生命状态的系统性差异(,)。而非自愿搬迁经历实质上也不是移民在生命历程早期进行的行为选择,而是未预期到的特殊国家政策给个体发展环境带来的外生影响。根据累积过程分析原理,在父子相连的代际优势劣势累积过程中,非自愿搬迁外力冲击因素会导致既有累积趋势发生异于原初累积方向的变化。石智雷()认为,在搬迁安置强制性和冲击性的外力作用下,移民原有发展环境往往会发生结构性转变,无论是正向促进作用还是反向作用,带来的都是导致资源的流动、重新配置和区域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正熵流。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代与后代就是人际网络中的互为重要和相互影响的“他者”,一次家庭搬迁可以被看作决定父母及其子女长期生命轨迹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决定了他们在教育等各个方面上的长期成就(,)。一方面,搬迁经历改善了个体受教育水平,相比不具有搬迁经历的个体,搬迁经历对移民个体的身心健康、语言技能、认知水平以及学业发展均发挥了显著积极作用(郑磊和吴映雄,);相比当地同龄人,移民后代往往比他们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另一方面,移民搬迁也使得一部分群体生产生活受到颠覆性破坏而陷入发展困境。这种社会变迁常常通过影响正规和非正规人力资本失效,致使移民人群能力受损,进而导致介入型贫困(杨云彦,),甚至给几代人都造成深远影响,导致贫困的代际累积(高峻、李珍,),最终阻碍了移民后代教育的获得,并影响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竞争性假说:非自愿搬迁正向改善了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非自愿搬迁负向抑制了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二)非自愿搬迁安置方式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非自愿搬迁安置方式是指为妥善安置移民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形式。移民安置方式的需求和选择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具 教 育 经 济 评 论 年体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地区自然环境、劳动力素质、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从移民安置方式分类来看,移民安置方式主要形成了根据从事的产业、组织实施方式、补偿形式、居住地点等多种分类方式,这些不同安置方式关系到搬迁后移民整个生产生活水平恢复和发展状况。一方面,个体和群体对风险冲击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在特定风险环境压力下得到充分显现。不同搬迁安置方式之所以深刻影响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其内在的逻辑是移民能力的损失与移民搬迁安置方式有很大关联,移民搬迁安置模式会直接关系到移民的后续发展及生计可持续性(郭华、黎洁,)。就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冲击程度来说,受影响最小的是就地后靠的移民,其次是整体外迁;对于那些跨区县、跨省市的外迁移民而言,安置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与迁出地会有很大转变,受到的影响也最严重(石智雷、杨云彦、程广帅,;彭豪祥、冯耕耘,)。因而,相比就近安置,新安置地与原居住地发展环境相差越远,移民个体生产生活资料的损失对移民生产生活恢复可能产生的各方面负面影响也越明显,进而越有可能不利于改善教育代际流动性。另一方面,根据社会认知论来看,不同安置方式带来的损失是一种反应性视角,而个体或群体并非特定环境压力下的被动承受着,还有保护因素产生以及个体与环境交互的主动面向。相比就近安置,新安置地与原居住地发展环境相差越远,该安置点得到来自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等物质、非物质的援助更多,进而越有可能改善教育代际流动性。总之,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不同安置点各自情境中风险性与支持性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幅度之间的实际对比关系。从三峡工程移民具体安置方式来看,主要有重庆市外安置(市外安置)和重庆市内外迁安置(市内安置,包括市内外迁安置和后靠安置),这些不同安置方式则可能给移民带来迥然相异的教育代际流动性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竞争性假说:相比市内安置和后靠安置,市外安置和非后靠安置更有利于提高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相比市内安置和后靠安置,市外安置和非后靠安置更不利于提高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三)非自愿搬迁影响移民代际流动性的机制非自愿搬迁影响移民代际流动性与赖以生存的发展的宏观环境、家庭环后靠安置是指就近安置淹没线之上的区域,如万州区;市内外迁安置是重庆市内跨区县安置,如江津区。第期非自愿搬迁与移民教育代际流动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境以及个体环境密切相关。首先,非自愿搬迁改变了移民后代宏观受教育机会环境。政府在选择移民安置地时一般倾向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基础相对较好的地区以增加就学机会,移民不仅被重新安置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安置地点,其后代还能够在学费、书费和生活费等方面获得扶持,同时还会享受升学时的政策性加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而降低了教育成本门槛。其次,非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