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古诗词
赏析
2023古诗词赏析
4首古诗词赏析
唐朝送别赠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唐朝送别赠言。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挚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早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方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方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叮嘱挚友,假设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愿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解并描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挚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寂,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挚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挚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旧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奇妙的相互衬托的比方,来形容一种纯洁完备的品行,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闻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闻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扬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咆哮,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好似变成了黄色,原来绚烂刺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犹如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挚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忧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洪亮,多么有力,于抚慰中充溢着信念和力气,鼓励挚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闻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挚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挚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明丽的春景。
7.尽:消逝。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涯。
[简析]
李白是一位酷爱自然、喜爱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踪迹几乎普及整个中国,留下了很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赠言?唐朝送别赠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美美妙。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白两位诗人的深厚情意。“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闻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调。其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旺盛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非常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开心与憧憬。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钦佩,两人的情意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外表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显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留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终最终消逝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旧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好似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奇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予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非常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确实是独步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其次,作者的挚友。
2.使:出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旁边。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是王维送挚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心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别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早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始终延长、不见终点的驿道,客舍四周、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干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潮湿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支配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日,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爽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覆盖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干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爽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供给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温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始终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力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参军或出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憧憬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挚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