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第六
神经系统
修改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xyo)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第六章 神经系统(shnjngxtng),第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第六章 神经系统(shnjngxtng),教学目的: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功能(gngnng);(掌握)2.反射与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协调(掌握)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理解掌握)4.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理解)5.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理解掌握)6.脑的高级机能(理解掌握)教学重点:1、2、3、4、5、6教学难点:3、4、5、6,第二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一 神经细胞(神经元)1.基本结构:胞体:接受(jishu)、整合信息部位 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 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xbo)结构和功能,第三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第四页,共一百一十六页。,按机能分:感觉(gnju)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2.神经元的功能(gngnng)分类,第五页,共一百一十六页。,1 神经胶质细胞(xbo)的形态与分类1)形态:有许多突起,但没有轴突,胶质细胞之间没有突触连接,只有缝隙连接。2)类型:星形胶质、少突胶质和小胶质。,二、神经(shnjng)胶质细胞,第六页,共一百一十六页。,2 神经胶质细胞(xbo)的功能,1)支持作用2)隔离及绝缘作用3)摄取化学物质、维持离子平衡4)分泌功能,合成神经活性物质5)保护、修复和再生作用6)免疫应答反应(fnyng)7)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第七页,共一百一十六页。,CNS中主要(zhyo)的胶质细胞是astrocyte(星形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填满了神经元之间的间隙,其重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空间的化学物质。Oligodendroglial cell(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白质(神经纤维)和灰质(神经元胞体)之间,参与形成神经纤维髓鞘。,第八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三、突触 是指一个神经元和另外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所形成(xngchng)的机能连接点。1.突触的结构:结构:突触前膜:递质 突触间隙:水解酶 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第九页,共一百一十六页。,分类(fn li):轴-胞、轴-树、轴-轴、树-树突触。兴奋性、抑制性突触。,第十页,共一百一十六页。,2、突触的传递(chund)过程与原理,*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离子通道打开(d ki),Ca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与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Na+离子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 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第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突触的传递效应(原理):(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囊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Na+内流(主)、K+外流(wili)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第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六页。,(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囊泡释放(shfng)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主)、K+通透性Cl-内流(主)、K+外流 膜电位增大,局部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第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的产生(chnshng):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EPSP和IPSP之比较(bjio),第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一)中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四 中枢神经(zhngshshnjng)系统环路,第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环式,链锁式,中枢神经(zhngshshnjng)元的联系方式,第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二)反射和反射弧1 反射 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cj)的规律性应答反应。,2 反射弧(1)感受器:将刺激能量(nngling)转化为生物的神经冲动的换能装置。(2)传入神经:将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意义:维持内环境(hunjng)的稳定,适应外环境(hunjng)的变化。,第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六页。,(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某一反射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4)传出神经(shnjng):为运动神经(shnjng)元的轴突,把神经(shnjng)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第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三)反射(fnsh)活动的协调,诱导:负诱导(主),正诱导 交互(jioh)抑制(负诱导)2.最后公路原则3.大脑皮层的协调作用4.反馈,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hu dng)的调节,第二节 中枢神经(zhngshshnjng)系统对运动的控制调节,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一)脊髓(j su)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中较大的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地外周传入,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产生(chnshng)一定的反射性传出冲动.运动神经元是脊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运动神经元-脊髓(j su)中较小的神经元,分散于运动神经元之间。运动神经元轴突较细,支配肌梭内纤维(梭内肌)。,运动神经元的作用:(1)发动随意运动;(2)调节姿势,为随意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3)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dy)精确的进行。,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六页。,运动单位:概念: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取决于神经元轴突分支的多少(dusho)。一个支配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只支配112条肌纤维,有利于完成精细的肌肉运动;而支配四肢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可支配2000多条肌纤维,有利于产生肌张力。,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六页。,脊 髓 前 角 运 动 N 元,皮层等高位(o wi)中枢的下传信息,皮肤、肌肉、关节(gunji)等传入信息,骨 骼 肌 纤 维,牵 张 反 射,最后(zuhu)公路,2.脊髓前角运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1.一个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二、脊髓(j su)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反射(fnsh):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只需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称脊髓反射。,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一)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ynq)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位相性(phasic)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例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紧张性(tonic)牵张反射:轻度、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六页。,1.位相性牵张反射(fnsh)(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单突触反射,潜伏期短(0.7ms)(2)梭内肌同时(tngsh)受到牵拉,同时(tngsh)发动牵张反射.肌肉的收缩是 一次性的同步性收缩.(3)肌肉内快 肌纤维成 分参与。,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位相性牵张反射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jinru)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jinru)。,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六页。,2.紧张性牵张反射(fnsh)(肌紧张),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紧张性牵张反射(fnsh)(肌紧张):缓慢,持久地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肌紧张是维持(wich)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姿势反射的基础,但它经常受高级中枢的调节。,特点:(1)多突触反射(2)不表现明显的收缩动作,收缩力只是抵抗被牵拉(3)同一肌肉内不同运动单位交替(jiot)性收缩,肌紧张 持久而不易疲劳.(4)肌肉内慢肌纤维成分参与.,第三十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牵张反射(fnsh)的反射(fnsh)弧:,拉长肌肉(jru),肌梭内感受器兴奋(xngfn),Ia,II 类传入纤维,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兴奋,被牵拉的肌肉收缩,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牵张反射的感受(gnshu)装置肌梭,梭外肌:,肌 梭:上有二种感受器:,梭内肌:,与肌梭呈并联(bnglin)关系。,与肌梭呈串联(chunlin)关系。,环旋末梢:,N元支配,N元支配,花枝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兴奋由Ia类N纤维传入。,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关,兴奋由类N纤维传入。,结构特点:,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六页。,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并联(bnglin),当梭外肌纤维收缩(shu su)时,传入冲动,肌梭所感受的是梭外肌纤维长度(chngd)的变化,当梭内肌纤维收缩时,传入冲动,当肌肉被拉长时,传入冲动,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人体在正常(zhngchng)情况下的活动,一般都是运动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同时激活,这种调节性机制来自高级中枢。-环(-loop):传出纤维兴奋时,梭内肌收缩,可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而当肌梭传入冲动增多时,又可使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这一通路称为-环路。意义:使肌肉维持于缩短状态。脑干某些神经中枢调节肌紧张就可能是通过兴奋-环路而实现的。,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六页。,牵张反射机能(jnng)特点:,N元兴奋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fnsh)的强度。,N元兴奋(xngfn)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六页。,3.脊休克(spinal shock)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骨骼肌紧张性减弱(jinru)、血压降低、粪尿潴留等。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二)反牵张反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可使支配被牵拉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抑制。肌张力过大时抑制肌肉进一步收缩 防止(fngzh)肌肉被过度牵张和肌肉收缩的随时调节作用。,牵张反射(fnsh)及反牵张反射(fnsh)路径的示意图,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六页。,反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zhungzh)腱器官,分布(fnb)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与梭外肌呈串连 关系,反射弧:,梭外肌收缩张力(zhngl)增加,刺激腱器官,Ib 类传入纤维,中间神经元,抑制同一块肌肉的 运动神经元,肌肉收缩被抑制,腱器官是肌肉的张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 神经元抑制;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传入冲动使 神经元兴奋.,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六页。,(三)屈肌反射(fnsh)和对侧伸肌反射(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