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医学
专题
皮炎
11
,第一页,共七十七页。,第二页,共七十七页。,第三页,共七十七页。,第四页,共七十七页。,第五页,共七十七页。,第六页,共七十七页。,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ychun)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ychun)过敏素质有关的特发性皮肤炎症性疾病。,第七页,共七十七页。,“异位性”(atopy)本身的含意是:(1)常有易患哮喘、过敏(gumn)性鼻炎、湿疹的家族性倾向;(2)对异种蛋白过敏(gumn);(3)血清中IgE水平升高;(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第八页,共七十七页。,其特征(tzhng)是:皮肤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第九页,共七十七页。,病因和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与遗传(ychun)、环境和免疫学等因素有关:1遗传(ychun)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发病与其父母过敏素质明显相关。,第十页,共七十七页。,70以上(yshng)患者家族中有本病或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或结膜炎患者,患者常具有特殊类型的易感性体质。,第十一页,共七十七页。,临床研究已表明遗传背景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合并(hbng)有呼吸道表现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遗传度较单纯特应性皮炎者更大。,第十二页,共七十七页。,有人对800多个特应性皮炎家系进行调查(dio ch),发现:双亲有“异位性”表现者,其子女中70存在“异位性”,而双亲中一方有“异位性”者,其子女中50有“异位性”。,第十三页,共七十七页。,双生子研究(ynji)发现:同卵双生子同患率为89,而异卵双生子为28%。,第十四页,共七十七页。,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cnzi)以下5个易感基因位点:20p、17q25、13q12q14、5q3133和3q21。,第十五页,共七十七页。,2免疫因素(yn s)约80患者血清IgE水平增高。,第十六页,共七十七页。,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产生大量前列腺素E2(PGE2),后者又可直接(zhji)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IgE。,第十七页,共七十七页。,患者(hunzh)Th2细胞在皮损中显著增高,其产生的IL4和IL5也可导致IgE增高和外周血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第十八页,共七十七页。,这些Th2细胞(xbo)大量存在于皮损中,可能是对某些变态反应原,如屋尘螨、食物、花粉等的一种特殊反应。皮肤 Langerhans细胞(xbo)数量异常,后者可激活Th2细胞(xbo)并刺激其增殖。,第十九页,共七十七页。,高亲和力IgE受体发生突变(tbin),其突变(tbin)结果导致子女出现特应性素质。IgE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表面,对于调节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页,共七十七页。,3环境因素,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七页。,季节:60%-90%冬重夏轻精神因素:劳累过度、精神紧张等温度变化(binhu):职业:接触羊毛、纺织品及粉尘等。,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七页。,外界(wiji)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屋尘螨、花粉等)可诱发特应性皮炎,某些患者用变应原进行皮试可出现皮肤湿疹样改变。,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七页。,机制:可能(knng)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途径介导而产生。,第二十四页,共七十七页。,临床表现,第二十五页,共七十七页。,本病发病率近30年来有增加(zngji)趋势人群中发病率大约0105;女性多于男性;在儿童中发病率为23.,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七页。,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反复发作。本病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通常(tngchng)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成人期;,第二十七页,共七十七页。,1婴儿期,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七页。,第二十九页,共七十七页。,第三十页,共七十七页。,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七页。,年龄:约60患者于1岁以内发病,以出生(chshng)2个月以后为多。,第三十二页,共七十七页。,皮损形态: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的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zhntu)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第三十三页,共七十七页。,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甚至出现(chxin)红皮病。,第三十四页,共七十七页。,部位:皮损初发于面颊部,可迅速扩展至其他(qt)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四肢屈侧等。,第三十五页,共七十七页。,自觉症状:阵发性剧烈(jli)瘙痒。,第三十六页,共七十七页。,可出现(chxin)继发感染:脓疱、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七页。,某些食品或环境等因素(yn s)可使病情加剧。,第三十八页,共七十七页。,病程及转归:病情(bngqng)时重时轻,反复迁延。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随年龄增长而减轻。部分患者病情(bngqng)迁延并发展为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第三十九页,共七十七页。,2儿童期,第四十页,共七十七页。,第四十一页,共七十七页。,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七页。,多在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缓解 12年后发生并逐渐重;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直接(zhji)发病。,第四十三页,共七十七页。,部位:皮损累及四肢(szh)屈侧或伸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皮损形态:皮损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为轻,常伴抓痕等继发皮损,久之形成苔藓样变。,第四十四页,共七十七页。,自觉(zju)症状:此期瘙痒仍很剧烈,形成瘙痒一搔抓一瘙痒的恶性循环。,第四十五页,共七十七页。,3青年(qngnin)成人期,第四十六页,共七十七页。,第四十七页,共七十七页。,第四十八页,共七十七页。,指12岁以后青少年期及成人阶段的特应性皮炎。可以从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zhji)发生。,第四十九页,共七十七页。,部位:好发于肘窝、腘窝、四肢、躯干。皮损:皮损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ti xin)样变。有时可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第五十页,共七十七页。,部分患者皮损表现(bioxin)为泛发性干燥丘疹。搔抓出现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等继发皮损。,第五十一页,共七十七页。,自觉(zju)症状:瘙痒剧烈,第五十二页,共七十七页。,第五十三页,共七十七页。,剧痒为本并突出的主观(zhgun)症状,第五十四页,共七十七页。,常伴发 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状。常对牛奶(ni ni)、蛋白及鱼类等食物过敏。,第五十五页,共七十七页。,实验室检查血中嗜酸性(sun xn)粒细胞增多。,第五十六页,共七十七页。,病理变化 无特异性,第五十七页,共七十七页。,诊断和鉴别诊断 婴儿期和儿童期皮损多见于面部和肘窝、腘窝等处,呈红斑、丘疹(qizhn)、丘疱疹、渗出、糜烂等多形性皮损;,第五十八页,共七十七页。,青年成人期皮损常表现为肢体屈侧或伸侧的苔藓(ti xin)样变,且呈慢性复发性经过;,第五十九页,共七十七页。,结合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znggo)和血清IgE升高等特点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第六十页,共七十七页。,国际(guj)上常用的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为Williams制定的标准。,第六十一页,共七十七页。,Williams诊断标准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史(或瘙痒证据),加上以下(yxi)标准中的三项或更多:1、2岁以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者)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第六十二页,共七十七页。,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4、个人史中有其他过敏性疾病(jbng)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jbng)史 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第六十三页,共七十七页。,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婴儿脂溢性皮炎等进行(jnxng)鉴别。(1)湿疹:常无家族史,无一定好发部位。,第六十四页,共七十七页。,(2)慢性单纯性苔藓:皮损为苔藓样变和多角型扁平丘疹,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fshng)和发展规律,无血清和皮肤点刺试验的异常发现。,第六十五页,共七十七页。,(3)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fshng)于婴儿的头皮、耳后、眉间及鼻唇沟处,以灰黄色或棕黄色油腻性鳞屑为特征性皮损,无遗传过敏性家族史。,第六十六页,共七十七页。,治疗治疗原则 内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与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的治疗用药相同(xin tn)。对婴幼儿特应性皮炎,除用药外,同时应注意观察食物反应,避免过敏性食物。,第六十七页,共七十七页。,注意发现可能加重病情的环境因素(如搔抓、刺激性食物等)并尽量避免;适当减少洗澡及使用肥皂的次数,以免过多去除皮脂膜,同时可外用(wi yn)保湿剂。避免过度洗烫,第六十八页,共七十七页。,1外用药物(yow)治疗,第六十九页,共七十七页。,局部疗法 根据皮损形态特点,选用(xunyng)适当的剂型和药物。1急性期 无渗液或渗出不多者可用油剂,渗出多者可用溶液作湿敷,当渗出减少后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和油剂交替使用,第七十页,共七十七页。,2亚急性期 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h j),为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可加用抗生素。,第七十一页,共七十七页。,3慢性期 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于(duy)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1次周,46次为一疗程。,第七十二页,共七十七页。,外用药物治疗中,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主要(zhyo)药物,应根据年龄和皮损状况适当选用,同时应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第七十三页,共七十七页。,近年来外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和子囊菌素软膏)治疗(zhlio)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第七十四页,共七十七页。,2内用药物治疗 抗组胺(z n)药可不同程度地缓解瘙痒和减少搔抓;继发细菌感染时需加用抗生素;除皮损明显渗出外,一般不提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第七十五页,共七十七页。,谢谢(xi xie),第七十六页,共七十七页。,内容(nirng)总结,特应性皮炎(p yn)(atopic dermatitis),原称“异位性皮炎(p yn)”、“遗传过敏性皮炎(p yn)”。皮肤 Langerhans细胞数量异常,后者可激活Th2细胞并刺激其增殖。IgE受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和Langerhans细胞表面,对于调节IgE介导的变态反应起重要作用。适当减少洗澡及使用肥皂的次数,以免过多去除皮脂膜,同时可外用保湿剂。谢谢,第七十七页,共七十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