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医学专题—新型释药技术与原理(1).ppt
下载文档

ID:2415920

大小:489.50KB

页数:52页

格式:PPT

时间:2023-06-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2 医学 专题 新型 技术 原理
第十章 新型(xnxng)释药技术与原理,第一页,共五十二页。,延缓与控制释药透皮吸收(xshu)释药透黏膜释药定位与靶向释药脉冲式给药自调式给药自乳化释药,第二页,共五十二页。,第一节 延缓与控制释药缓释制剂: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chx)释放药物,长效作用的制剂。一级速率。控释制剂: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可控速率释放,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第三页,共五十二页。,特点(tdin),普通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减少给药次数,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改善了病人的顺应性;血药浓度平稳(pngwn),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较好的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按要求定时、定位释药。局限性:价格昂贵;易产生体内药物蓄积;降低了随机调节剂量的可行性;受胃肠转运时间的限制,在体内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低。,第四页,共五十二页。,分类(fn li),按释药方式:一级释药制剂、零级(ln j)释药制剂、自调式控释给药系统、脉冲式释放系统;按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胶囊剂、片剂、丸剂、乳剂、注射剂等;按给药途径: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透皮缓控释给药系统、植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注射缓控释给药系统等;还可以按释药机理:骨架型缓控释制剂、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渗透泵型缓控释制剂等。,第五页,共五十二页。,第二节 透皮吸收释药 一、概 述1含义与特点 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具有黏性的含药贴片,皮肤给药后,药物(yow)进入皮肤层或体循环。,第六页,共五十二页。,局部治疗、全身(qun shn)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常用的剂型为贴剂(patch),还有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我国传统的膏药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透皮吸收制剂,但现代的透皮吸收制剂在制作方法、基质和疗效等方面与传统的膏药已有很大的区别。,第七页,共五十二页。,优点(yudin):,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且患者可以自主(zzh)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药。,第八页,共五十二页。,TDDS 的局限性,药物起效慢,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yuxio)治疗浓度;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TTS;某些制剂的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第九页,共五十二页。,2分类组成及材料按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储库型、骨架型及混合型。贮库型指药物被控释膜包裹成贮库,控制药物释放;骨架型指药物分散于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控制药物释放。根据能量驱动,又分为被动释药和主动转运型。按基质的不同(b tn)又分为贴剂与巴布剂,贴剂常用压敏基质,而巴布剂则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载药基质。,第十页,共五十二页。,二、释药机制1.膜控型药物的透皮吸收 膜介导经皮给药系统。膜材料: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微孔聚乙烯。特点(tdin):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为储库,包封在渗透膜中,胶黏剂均匀分布在控释膜和防黏层之间。,第十一页,共五十二页。,2.骨架型药物的透皮吸收 药物混合在黏性基质或胶黏剂(drug inadhesive,DIA)形成的一类(y li)经皮给药系统。胶黏剂层既作为皮肤黏附剂,又可成为药物储库和释药限速层。,第十二页,共五十二页。,3.能量驱使药物(yow)的透皮吸收 通过化学能、热能、电能、声能等促进药物释放和透皮吸收(1)化学能:即药物的热力学活性,药物分子的自由能。超饱和态药物和透皮吸收促进剂药物的热力学活性,促进药物的被动扩散。(2)热能:加热,其能量形式可用来设计主动扩散的经皮给药系统。,第十三页,共五十二页。,(3)电能:1)离子导入(ion to phoresis):利用电场将离子型药物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2)电致孔法: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电场持续时间(104 103 s),细胞膜等脂质双层形成暂时可逆的亲水性孔道,增强渗透性。(4)声能:将超声用于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称为超声导入法(sonophorersis),多采用频率(pnl)在10kHz和15MHz以上的超声波。,第十四页,共五十二页。,三、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和透皮促进剂 1.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剂型 给药面积不应超过50cm2贴剂,剂量小。凝胶、软膏剂、喷雾剂、乳剂和脂质体制剂面积扩大。(1)磷脂体:以脂质为基础设计的新剂型如卵磷脂囊、脂质体、微乳、固态脂质纳米(n m)粒、传递体等。(2)固态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LN):以脂肪油为基质,外包磷脂,粒径200nm的微球/微粒。靶部位,可将药物传输到皮肤的特定区域。,第十五页,共五十二页。,2.透皮促进剂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角质层、生长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称表皮(epidermis)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jnr)真皮,扩散到毛细血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途径。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第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对皮肤无损害或刺激、无药理活性、无过敏性、理化性质稳定、与药物及材料有良好(lingho)的相容性、无反应性、起效快以及作用时间长。常用经皮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砜(DMSO),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其他吸收促进剂,第十七页,共五十二页。,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要素基本要求:药物渗透性调节、皮肤黏性的建立和保持。(1)压敏胶:应根据每一类型的不同亚型选择合适的压敏胶。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聚异丁烯类树脂。(2)赋形剂:改善系统的性质。注意赋形剂与其他(qt)组分的相容性。(3)黏性、耐受性和渗透性的平衡:良好的疗效,提高病人的长期顺应性,必须保持黏性、耐受性和渗透性三因素的平衡。,第十八页,共五十二页。,第三节 透黏膜(ninm)释药 一、概 述1含义与特点 药物通过与生物黏膜表面紧密接触而通过该处上皮细胞。给药系统经黏膜的药物传输称为透黏膜释药。作用部位:口腔、鼻腔、眼、消化道、阴道及直肠。即可局部作用,又可全身作用。特点: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应用方便,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及作用时间快,第十九页,共五十二页。,许多药用聚合物具有黏膜黏附特性,如:纤维素衍生物(MC、HPC、CMC等)或聚丙烯酸类似物(卡波姆或聚卡波非)、多糖(polysaccharide)、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和壳聚糖(chitosan)。卡波姆(carbopol,CP)最常用的强黏附力生物黏附剂。白色细粉状、吸湿性。水中成低黏度酸性溶液,碱中和后为澄清的黏稠凝胶,其增黏效果稳定,比天然树脂纯度(chnd)高而耐老化,黏性受T影响小,不受微生物影响。,第二十页,共五十二页。,2各类黏膜给药系统的释药特点(1)胃肠道黏膜给药系统:药物与适宜载体制成制剂通过胃肠道黏膜给药。对于(duy)胃肠道内吸收窗较窄的药物,采用延长释药体系在胃肠道滞留时间来改善药物吸收。,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二页。,(2)口腔黏膜给药系统:舌下给药:舌下黏膜体循环;颊黏膜给药:颊黏膜体循环;局部(jb)给药:黏膜、牙组织、牙周袋起局部(jb)治疗作用。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避免胃肠道、肝脏;血液供应好,利于吸收;易于给药,除去。强效药物通过颊内或舌下给药。亲脂性药物快吸收达缓释。亲水性大分子药物不易透过,生物利用度极低。,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二页。,(3)鼻腔黏膜给药系统:滴鼻剂、气雾剂、粉剂、凝胶剂,微粒、纳米粒、脂质体等。亲水性凝胶微球、乙基纤维素微球。(4)眼部黏膜给药系统:目的:药物有效在眼部滞留;眼黏膜吸收后,进入病变部位。特点:起效快、维持(wich)时间长。剂型:滴眼剂和眼膏剂。必须考虑刺激性及可视性等。,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二页。,(5)阴道及子宫给药系统:剂型主要有:传统的避孕用阴道环、阴道栓剂、阴道片剂、气雾剂、凝胶剂等。(6)结肠给药系统:胃肠道上端稳定性差或吸收利用(lyng)差而结肠吸收良好的药物进行结肠给药。,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二页。,二、生物黏附机制 生物黏附(bioadhesion)由三种机制产生。(1)机械嵌合(qin h):(2)相互作用:共价键,作用过于持久强烈,给药系统不适用。(3)综合作用:包括不同吸引力(如静电吸引力、范德瓦尔斯力、氢键和疏水键构成的综合作用)。,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二页。,第四节 定位与靶向释药 靶向制剂: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jigu)的给药。分类:被动靶向(passive targeting)、主动靶向(active targeting)、转移靶向(diversional targeting)和物理靶向(physical targeting),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二页。,靶向制剂(zhj)适用于:,药剂学方面稳定性低或溶解度小;生物药剂学方面的吸收小或生物不稳定性(酶、pH值等);药物动力学方面的半衰期短和分布面广而缺乏(quf)特异性;临床方面的治疗指数(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之比)低和解剖屏障或细胞屏障等。,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二页。,靶向制剂(zhj)的三要素:,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三个要素,即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选择性地到达特定部位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而且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滞留相当(xingdng)时间,以便发挥药效,而载体应无遗留的毒副作用。,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二页。,1.肝靶向 将药物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或细胞内 传输机制(jzh):载体传输受体介导清除介导静电作用。2肺靶向 一定粒径大小的微囊或脂质体可实现肺靶向。,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二页。,3.结肠靶向 优点是:易被胃酸破坏或被胰酶代谢的药物,生物利用度。蛋白多肽类药物,解决生理屏障问题。夜间发作疾病,长效释药。结肠疾病,更有效。结肠直肠癌,提高局部药物浓度(nngd)和疗效。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较小剂量和副作用。,第三十页,共五十二页。,4脑靶向 理想的靶向药物条件:趋脑性,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使几乎所有(suyu)大分子药物和98%小分子药物不能顺利进入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利用抗体技术iang药物与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肽或蛋白质偶联,利用血脑屏障上载体的转运,将药物运输之中枢神经系统。,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二页。,5骨髓靶向 骨髓血屏障(MBB)是药物难以进入(jnr)骨髓。实现骨髓靶向给药的主要障碍:MBB及肝脾的强大吞噬能力。50nm的微粒可进入骨髓,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胶体微粒的表面性质影响靶向性。,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二页。,6.淋巴靶向 淋巴系统摄取(shq),避免肝首过效应。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的机制:1)静脉注射:从血液向淋巴系统的转运 2)肌内、皮下注射或器官内、肿瘤内组织间隙注射给药:从组织间隙向淋巴系统的转运 3)口服或直肠给药: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的转运,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二页。,7.靶向给药乳剂 乳剂为载体,药物定位于靶部位(bwi)的微粒分散系统。特点:对淋巴的亲和性。8热敏给药系统 应用温度敏感脂质体载药结合病变部位升温来实现靶向给药。,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二页。,9胞内靶向 第l级特定(tdng)的器官组织,第2级指到特定的细胞,第3级特定的细胞器(如溶酶体、线粒体等)。胞内靶向给药系统: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药物和细胞的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